正文 第41章(2 / 2)

有一年,中原大旱,糧食奇缺。士兵們缺衣少糧,百姓也隻得挖草根充饑。後唐的宰相實在看不下去了,向劉玉娘央求道:“國家是皇上和皇後的,如果百姓都餓死了,國家也就不存在了。眼下正值天災,皇後應該拿出錢糧,救百姓與水火之中,百姓一定會因此感激皇後的仁慈,誓死擁護皇上和您的。”

劉玉娘哪聽得進這些話,她拒不交出錢糧,還對宰相訓斥道:“救濟百姓是你這個做宰相的事情,與我有什麼關係!”她隻拿出了兩個銀盆,讓宰相賣了充當軍餉。

宰相歎了口氣對家人說:“皇上皇後隻為自己聚斂財富,卻一點都不關心人民的死活,這樣的人怎麼能治理好國家呢?他們這麼下去,國家一定會滅亡,我們還是另做打算吧!”

從此,宰相也不理朝政了,朝廷陷入了癱瘓之中。不久後,大將李嗣源起兵反叛,李存勖領兵平叛,士兵們紛紛投奔了李嗣源,沒人願意再為李存勖賣命了。

李存勖見事不好,想用重賞來誘惑士兵,他對士兵們說:“我帶領你們打天下,不是為了我自己,而是為了你們啊!這次如果你們幫我平定了叛亂,我對你們定有重賞!”

早已認清他本質的士兵們哪還聽信他的謊言,他們發動了兵變,亂箭射死了李存勖,逃進尼姑庵中的劉玉娘也被士兵們搜了出來,最終被絞死了。

李存勖和劉玉娘不知道關愛百姓,而是隻顧自己斂財,結果引起了眾怒民怨,最終不但金錢不保,自己的性命也搭上了。隻有民富才能國強,作為統治者,如果都像他們這般隻知道剝削百姓而不知道為百姓謀福利的話,國家是不可能強大和持久的。

中國曆史上,像李存勖這樣的昏君並不在少數,他們辨不明事物的先後規律,最終的結果隻會與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馳。季梁評價魏王南轅北轍的故事就很深刻。

一次,魏王心血來潮想攻打邯鄲,大臣季梁趕忙跑來對他說:“今天我來的路上,遇到一個人,他從太行山下朝北進發,臉上還一臉興奮地告訴我他要去南方的楚國。我好奇地問他:‘你要去楚國,應朝著南方走,為什麼卻朝北走呢?’他回答說:‘不要緊,我有一匹好馬,它可是我國有名的千裏馬,你看他跑的多快!’我又說:‘你的馬雖然跑的快,可是你朝北走,怎麼能到達南方的楚國呢?’他說:‘不用怕,我帶著足夠的盤纏呢!’

我還是不解地問:‘盤纏再多有什麼用?你把方向搞錯了。’他還是一臉輕鬆地說:‘不要緊,我有一個技術一流的馬夫,有他幫我趕馬,我一定能到達楚國。’我知道馬跑的越快,帶的盤纏越多,馬夫的技術越高超,隻能是離楚國越來越遠。

現在大王想稱霸諸國,想在天下人麵前樹立威信,不是去獎勵將士、安撫百姓,而是要憑借著國大兵多而去攻打弱小、無辜的邯鄲,大王這樣做,就像那個南轅北轍的人一般,越是想取得威望,越是離威望越遠。”

魏王本想通過攻打弱小來稱霸天下,可他沒考慮到這麼做的後果。如果憑借著自國的強大而去肆意侵略別國的話,他就會遭到天下人的唾棄,這樣一來,他就永遠都不可能稱霸天下了。

統治國家也是這個道理,君王若要使國家強大,就必須先去造福百姓,隻有人民富裕了,他們才能安居樂業,進而擁護君王的統治,君王憑此才能順利推行自己的政策,使國家的政治、經濟得到發展。

如果君王把事情搞顛倒,一味地求“大”而不去體察民情的話,這就無異於南轅北轍了,結果是越是想強大越是不能強大,越是聚斂財富,亡國也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