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1 / 3)

召公又嚴肅地說:“您這隻是暫時堵住了百姓的嘴,並沒有消除人們的怨言啊!這就好比堵塞洪水一般,一旦決口,就會傷人無數。百姓就好比流水一樣,治水之人應該排除堵塞,讓水流通,這樣水勢就不會太猛。因此,治理百姓就應該讓他們暢所欲言,盡情地發表意見,而不要去堵他們的嘴巴。國君隻有虛心采納百姓的意見和批評,並加以斟酌、改正,才能使國家真正太平。現在您的做法,恐怕會給國家埋下禍患啊!”

周厲王聽後很不高興,不耐煩地把召公趕了出去,依然是我行我素,對百姓的言論進行監聽。

三年後,百姓終於不堪忍受周厲王的暴政,紛紛揭竿而起。最終,周厲王被抓,義軍把他流放到了偏遠之地,周厲王老死在了那裏。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一個昏君不為民做事,卻總幻想著人民臣服他、因害怕而擁戴他,那是不可能的。失去了民心就等於失去了天下,也就沒有立足的根本了。

百姓都渴望仁義之君,在仁義之君的統治下,百姓必能安居樂業,國家也能夠長治久安。因此,一個皇帝登基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去爭取人民的支持,畢竟,得民心者才能天下歸順。

形勢解第六十四

[原文]

古者三王五伯皆人主之利天下者也,故身貴顯而子孫被其澤。桀、紂、幽、厲皆人主之害天下者也,故身困傷而子孫蒙其禍。故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以上摘自《管子》第二十“形勢解第六十四”

[譯文]

古代的三王五霸都是能夠造福天下百姓的君主,因此而自身顯貴其子孫也得到了他的恩澤。桀、紂、周幽五、周厲王都是危害天下百姓的君主,因此而自身陷於困傷的境地其子孫也蒙受到了禍殃。所以說:“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

[實例應用與分析]

造福天下者得天下

“《管子》第二十”的上文部分中,管子論述了統治者“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的因果關係,凡是造福於百姓的,都能因此而得福;凡是有害於百姓的,都會因此而遇禍:“古代的三王五霸都是能夠造福天下百姓的君主,因此而自身顯貴其子孫也得到了他的恩澤。桀、紂、周幽五、周厲王都是危害天下百姓的君主,因此而自身陷於困傷的境地其子孫也蒙受到了禍殃”。

在這裏,我們可以引用、理解為:“造福天下者得天下”。

統治者如何統治天下,也是一門深奧的學問,並非身為君主就可以為所欲為,但凡賢明的君主,都是以正確的方式去統治天下的,他們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能夠以造福天下百姓為己任,因此受到天下百姓的擁戴而穩坐君主之位,這都是首先恩澤於天下百姓的結果。

而昏亂的君主則隻顧自己尋歡作樂,不顧天下百姓的死活,使百姓皆受其危害,到頭來難得善終,這都是首先危害天下百姓的結果。

所以說,身為統治者要能夠造福天下才能夠真正地得到天下。

天下是百姓的天下,統治者要想稱霸四方,就得使天下人對自己滿意,也就是要造福於民。隻有自己的政策、措施對人民有利,符合廣大人民的意願,人民才能從心底裏擁護自己,國家才能走向大治。

齊桓公就是把握住了造福天下才能得天下這個原則,在管仲的幫助下,通過一係列改革,使自己有了稱霸的基礎。

在爭霸大業上,管仲為齊桓公定下“尊王攘夷”的策略。“尊王”,就是要尊崇東周王室的權威。雖然當時周天子已經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號令諸侯了,但名義上他還是天下之主,齊國要想稱霸,就必須以維護周天子為口號去號召和聯合諸侯。而所謂“攘夷”,就是驅逐夷、狄等少數民族的勢力。

春秋前期,周王室逐漸衰弱,各諸侯國趁機爭奪土地和人口,因此連年征戰,兼並之事常有。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也乘機南下,南方的蠻族也試圖北上,中原各諸侯國的地位可謂都是岌岌可危。因此,“尊王攘夷”是根據當時的局勢所采取的重要策略。齊桓公對這一策略很是讚賞。

當時,宋國發生了內亂,宋國國君因戲弄大臣,被南宮萬殺死了。國君的堂弟被立為皇帝,後來,國君的弟弟串通內外,又殺死了新皇帝,自己即位,這就是宋桓公。

管仲對齊桓公說:“宋國內亂,局勢未穩,大王可派使臣去麵見周天子,請他下達旨意,大會諸侯,立定宋君。”

恰在此時,周厘王即位。齊桓公趁機遣使前去朝賀。齊國使臣帶頭尊重周朝天子,這不禁讓周厘王感到很是高興,他對齊國使臣的請求自然是滿口答應,他下詔讓齊桓公召集各路諸侯策立宋國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