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3 / 3)

三天後,元佐接到去祖廟的聖旨後很是高興,他帶著一群侍衛,耀武揚威的進了祖廟。寇準趕忙派人去東宮搜查太子虐待奴仆的罪行。最後,士兵們搜出了很多刑具,元佐在鐵證麵前隻好低頭認罪。宋太宗當即下旨,廢除元佐的太子之位,擇日另立太子。

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舉國歡慶,東宮的奴仆們更是喜極而泣,他們對宋太宗救自己於水火之中的大恩感激涕零,全都忠心耿耿地侍奉起太宗來。全國的百姓也認為太宗是位明辨是非的賢君,從此更加擁護他了。

宋太宗為天下人排了憂,自然也就使天下人對其敬重有加,天下大順也就是時間的問題了。

縱觀曆史,凡是能夠青史留名的都是那些踏踏實實、勤勤懇懇為百姓做事的人,因為他們造福天下,故而天下人都擁護他,都推崇他。乾隆時期的大臣陳德榮就是一位值得後人學習的人物。

乾隆即位初期,戰亂頻起,貴州苗疆地區又遭天災,這個地區的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駐紮在當地的官兵在這種情況下對百姓還是百般欺負,這不禁更讓百姓怨聲載道了。

按察使陳德榮赴任後,見到這種情景,便對當地的官兵說:“苗族百姓也是人,你們隻知道殺戮而不懂得安撫,難得不知道治水隻堵不疏必定成患的道理嗎?”於是,陳德榮以身示範,對百姓加以救濟和幫助,苗疆地區這才逐漸太平起來。

不久後,陳德榮根據自己幾年來所了解的當地的民情上疏乾隆皇帝道:“貴州之地山多水足,有大量的荒田可以開墾,可是這裏的老百姓窮困潦倒,沒有能力使貧瘠的土地變成良田。這裏桑葚鮮美,可是老百姓卻不知道養蠶抽絲的方法。”

如果我們能對他們加以教習,鼓勵他們墾荒養蠶的話,一定能帶動一部分人的積極性。國家雖然短時間內得不到什麼好處,但是卻能慢慢改變這裏貧窮落後的麵貌。如果能派織布、種棉等方麵的專家來幫助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樂於學習,等這裏的百姓都墾荒養蠶的時候,國家就可以從中受益了。”

乾隆皇帝批準了他的奏請,於是,陳德榮發給百姓本錢和工具,讓他們築壩修堰,引水灌田,並教給他們蓄水灌溉的方法,他還組織人力養蠶,讓老百姓體會養蠶織布的好處。接著,陳德榮又組織當地的百姓種植杉樹,在他的治理下,僅三年的時間,苗族各部就已墾田三萬六千畝,植樹六萬餘株,開養蠶場百餘所,一時之間,苗疆這塊不毛之地,一下子變得山清水綠、物產豐盈起來。

此外,陳德榮還廣置慈善院,收容貧困的病人。他還在苗族居住區設立了二十四所學校,使苗民廣受教育,從此,苗疆之地舊貌換新顏,百姓無不對陳德榮歌功頌德、頂禮膜拜。

陳德榮樂善好施,他時時刻刻都在為百姓的疾苦而操勞,這種造福於天下的行動得到了苗地甚至是天下人的認可,他的這種為百姓做實事的作風也值得後人尊敬和學習。

賢德的君主都具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他們目光長遠、胸懷大誌、以造福天下為己任,最終都贏得了天下人的信任和擁護。可見,造福天下者才能得天下!

形勢解第六十四

[原文]

行天道,出公理,則遠者自親;廢天道,行私為,則子母相怨。故曰:“天道之極,遠者自親。人事之起,近親造怨。”

古者,武王地方不過百裏,戰卒之眾不過萬人,然能戰勝攻取,立為天子,而世謂之聖王者,知為之之術也。桀紂貴為天子,富有海內,地方甚大,戰卒甚眾,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僇者,不知為之之術也。故能為之則小可為大,賤可為貴。不能為之,則雖為天子,人猶奪之也。故曰:“巧者有餘,而拙者不足也。”

明主上不逆天,下不壙地,故天予之時,地生之財。亂主上逆天道,下絕地理,故天不予時,地不生財。故曰:“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

古者,武王,天之所助也,故雖地小而民少,猶之為天子也。桀紂,天之所違也,故雖地大民眾,猶之困辱而死亡也。故曰:“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大必削。”

以上摘自《管子》第二十“形勢解第六十四”

[譯文]

奉行天道,展現公理,連遠方的人都會前來親近;廢棄天道,恣行私欲,連母子之間都會反目。所以說:“天道之極,遠者自親;人事之起,近親造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