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1 / 3)

古時候,周武王所屬的地方隻有百裏,戰卒也隻有萬人,卻能戰勝攻取,最終立為天子,而此後世世代代都稱為聖王,這是因為他懂得處身立世之道。桀、紂貴為天子,富貴擁有海內,所屬的地方很大,戰卒也極多,最終卻身死國亡,為天下人所殺,就因為不懂得立身處世之道。所以,能幹的,小可以變成大,賤可以變為貴;不能幹的,即使是天子,人們也會奪取他的位子的。所以說:“巧者有餘,而拙者不足也。”

明主上不會違背天,下不會辜負地,所以天給他以時機,地為他生財。昏亂之主上逆天道,下絕地理,所以天不會給他時機,地不會為他生財。所以說:“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

古時候,周武王是上天所幫助的君主,所以,他雖然領地狹小,民眾不多,仍然成為了天子!桀、紂是上天懲罰的君主,所以,盡管他的地域大而人民眾多,仍然受困而亡。所以說:“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大必削。”

[實例應用與分析]

奉天行道者“大”

“《管子》第二十”的上文部分中,管子論述了身為君主者“順天道而行”與“違背天道”的不同結果,“古時候,周武王所屬的地方隻有百裏,戰卒也隻有萬人,卻能戰勝攻取,最終立為天子,而此後世世代代都稱為聖王,這是因為他懂得處身立世之道。桀、紂貴為天子,富貴擁有海內,所屬的地方很大,戰卒也極多,最終卻身死國亡,為天下人所殺,就因為不懂得立身處世之道”。

由此可見,是否順天道是決定了生死存亡的,“所以,能幹的,小可以變成大,賤可以變為貴;不能幹的,即使是天子,人們也會奪取他的位子的。”

在這裏,我們可以引用、理解為:“奉天行道者‘大’”。

“天道不可違”,身為君主的,凡是順天道而行的,都能夠發展壯大而成其大業;相反,凡是違背天道而行的,都會遭到天遣、受到懲罰而走向滅亡。正如管子所言“明主上不會違背天,下不會辜負地,所以天給他以時機,地為他生財。昏亂之主上逆天道,下絕地理,所以天不會給他時機,地不會為他生財”;“古時候,周武王是上天所幫助的君主,所以,他雖然領地狹小,民眾不多,仍然成為了天子!桀、紂是上天懲罰的君主,所以,盡管他的地域大而人民眾多,仍然受困而亡。所以說:‘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大必削。’”

可見,“天道不可違”是多麼的重要,如果懂得這個道理,那麼,天就會幫助他,弱小可以變強大;反之,如果逆天道而行,那麼,天就會懲罰他,強大的也會走向滅亡。

“天道不可違”,身為君主的,凡是順天道而行的,都能夠發展壯大而成其大業;相反,凡是違背天道而行的,都會遭到天遣、受到懲罰而走向滅亡。正如管子所言“明主上不會違背天,下不會辜負地,所以天給他以時機,地為他生財。昏亂之主上逆天道,下絕地理,所以天不會給他時機,地不會為他生財。”

“古時候,周武王是上天所幫助的君主,所以,他雖然領地狹小,民眾不多,仍然成為了天子!桀、紂是上天懲罰的君主,所以,盡管他的地域大而人民眾多,仍然受困而亡。所以說:‘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大必削。’”

桀、紂亡國的原因有很多共性,我們不妨來重溫一下那兩段曆史。

商湯據說是帝嚳後代契的子孫,為商部落首領。商是夏的屬國,商湯執政商國時夏的國君叫夏桀,夏桀為人驕傲自負,整天吃喝玩樂,從來不過問百姓的死活。他嫌棄宮室太簡陋,就征集了上萬名奴隸耗費巨資花了七年時間,在洛陽修建了一座宮殿。

為了博取寵妃們的歡心,夏桀讓人把國庫中存放的精美絲帛搬出來,一匹匹的撕扯,讓妃子們聽響聲。他還在花園裏建了一處酒池,偕宮女們在裏麵劃船嬉戲。夏桀是個嗜酒如命的人,一旦喝醉了酒,就拿人當馬騎,稍不盡興就會把人殺掉。

商湯決心為民除害,把這個慘無人道的昏君趕下台,但他苦於身邊沒有一位能夠為自己出謀劃策的賢才,這不禁讓他覺得萬事俱備,隻缺一相。

一天,商湯在吃飯的時候突然察覺近幾日的飯菜不是太鹹就是太淡,這讓他很是惱火。他把做飯的人叫來對他進行了一番訓斥。這個做飯的人叫伊尹,他不慌不忙地說:“我知道,做菜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隻有把調料放的適當,做出菜來才美味可口。我這幾天做菜非鹹即淡,就是想借此提醒大王,治理國家和做菜一樣,既不能操之過急,也不能鬆弛懈怠,隻有恰到好處、把握火候,才能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