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按照約定,第二天中午又去找那位高人,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見高人露麵。
一旁的周公旦若有所悟地說:“我已經知道高人的答案了。他本來就采取了不親近自己君王的態度,而現在又要把自己君王失敗的原因告訴你,他是於心不忍啊。至於到了約定的時間而未到,就是‘說了話而不講信用’,這正是殷商之所以滅亡的原因之一啊。他已經用這種無聲的方式告訴您答案了。”
夏之所以被商所滅,是因為違背民心,違背天道;商之所以被周所滅,是因為商紂違背民心,違背天道。
昏君作惡多端、天理難容,他們遭致亡國的命運不足為奇,商紂王的罪惡罄竹難書,最終落個自焚的下場實屬必然;商湯替天行道、救民於水火,商朝得以安定繁榮也自然在意料之中。
善有善報,惡有惡果。上天對待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一個人作惡多端,那麼他一定會死的很慘;而那些以仁德自居,以誠待人的君子,一定會得到貴人的相助,危難之時也定會有人挺身而出,救他於水火之中。
這便是順天者生,逆天者亡。李世民就是因為順了天道,最後在眾人的幫助下當上了皇帝。
唐高祖李淵在位時,秦王李世民屢立大功,他極有文韜武略,太子李建成因此非常嫉妒他,把他看作眼中釘、肉中刺,不除不快。
李世民門下的謀士房玄齡很擔心有一天李世民會被李建成所害,於是便對長孫無忌說:“太子敵視秦王,而秦王大義,又不肯和太子計較,我怕日後秦王會吃虧,你說該怎麼辦呢?”長孫無忌說:“秦王功高,太子嫉妒他也是很正常的事,太子為人凶險,但畢竟他現在還沒有太明目張膽地攻擊秦王,我們隻能靜觀其變了。”
房玄齡說:“據我觀察,太子近日就會對秦王下手,秦王仁慈,一定不會答應除掉太子,可這樣的話秦王必定受害,我們不如勸秦王先動手。”
長孫無忌說:“我早有這樣的想法,隻是一直沒敢說出口。這樣做雖有風險,但不主動就必死無疑,國家也有覆滅的危險,秦王如果知道這種形勢,他就不會拒絕了。”
於是二人一起來到李世民的麵前對他訴及此事,李世民果然是不肯答應,他說:“我和太子是兄弟,他可不仁,我不可不義啊!”二人無奈,隻好暫時告罷。
後來,李建成果真向李世民發起了攻擊,他與李元吉結成同黨,拉攏李淵寵愛的妃子們,讓她們在李淵麵前說李世民的壞話,使李淵逐漸疏遠了李世民。他們還不罷休,想進一步謀害李世民。一天,李建成請李世民去太子宮喝酒,他在李世民的酒裏下了毒,李世民喝了幾口就腹痛嘔吐,多虧陪席的李淵弟弟、淮安王李神通救護及時,李世民才保住了性命。
接著,李建成和李元吉又想出了挖空秦王府的主意。公元626年,突厥侵犯中原,李建成向李淵建議,讓李元吉出征迎戰。李淵同意了,李元吉卻提出要調李世民手下的大將尉遲恭、秦瓊等一起出征,還要求把秦王府的兵馬都劃歸他管。他試圖把這些人馬調出後再全部活埋,進而除掉李世民。
大難當頭,長孫無忌又勸李世民說:“太子不念骨肉之情,你為了國家大義和黎民百姓的生死,也不能再有所顧及了。你們現在是敵對關係,誰妥協誰就是死路一條。這是你必須要麵對的局麵,你已經沒有後路可退了。”
李世民權衡利弊,終於接受了長孫無忌的意見。不久後,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緊接著,唐高祖退位,李世民繼承了王位,史稱唐太宗。
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就是君子講究仁義道德,而小人卻是滿腦子栽贓陷害、不仁不義。但君子講仁要看對象,對那些為害一方,剝削百姓的人就不能一味地以善心對待,而是要抓住時機替天行道,這才是真正的仁,這才能稱其為“大”。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都應該為這個世界做些事情,不管在什麼職位,隻要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做事,就算沒有白來這個世界一回。充分發揮上天給予自己的特長也是奉天行道的一種方式,這種人也能稱為“大”。範仲淹就是一位這樣的“大”人物。
範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他一生心懷天下,為民做事任勞任怨、一絲不苟,他的一生,為宋朝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也為百姓做了無數件大大小小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