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在任監泰州西溪鎮鹽稅倉時,泰州一帶海堰年久失修,每年海浪衝垮堤壩,致使大片農田被毀,老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範仲淹見到這種悲慘的場麵,心裏很不是滋味,馬上向發運副使張綸上書,請求修海堰,保民田。張綸又上疏朝廷,並言泰州興化縣每次遭受災害之嚴重。朝廷很快任命範仲淹兼任興化縣縣令,主持修築海堰工程。
範仲淹接到任命後,立即組織群眾修築海堰,可恰逢那天天降大雨,洶湧的海浪衝上堤壩,一百多百姓被海浪卷走,喪命於大海。迷信的百信都認為這是“龍王發怒,堰不可修。”但範仲淹卻沉著冷靜,對百姓加以耐心勸說。朝廷知道此事後,派來使者要求範仲淹停止修建海堰,淮南轉運使胡令儀非常支持範仲淹,他趕忙上奏朝廷說:“海堰之事不可廢!堰成,則民安,利國利民。”在胡令儀的一再勸諫下,朝廷召回了使者,允許範仲淹繼續修堰。
經過一年時間的努力,長達數百裏的海堰建成了,從此,泰州百姓再也沒有遭受洪水的災害,過上了安穩的日子。當地的百姓為了紀念範仲淹的恩德,紛紛改姓範以示尊敬和愛戴。
後來,範仲淹的母親病逝,範仲淹辭去官職,寄居在應天府。當時的應天府知府是晏殊,他仰慕範仲淹大名已久,見其守母喪無事,便請他執掌府學,教授學生,範仲淹答應了晏殊的請求。
範仲淹來到學校後,與學生同甘共苦,常常因事情太多而留宿在學校裏,幾天都顧不得回家。對於督學之事,範仲淹一絲不苟,勤勞恭謹。他對學生雖要求嚴格,但很愛護他們。每次出題目讓學生們寫詩作賦,範仲淹必是事先依題目親自寫詩或作賦,以試其難度,避免出現學生作不出或太易而達不到目的的情況。
在範仲淹教學期間,他還是不忘憂國憂民,他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端,洋洋灑灑地寫了萬餘字上奏朝廷,希望朝廷采取措施剔除弊病,使國家得以健康發展。範仲淹的慷慨陳辭被當時的宰相王曾看到了,王曾對範仲淹很是賞識,不久就向朝廷舉薦範仲淹做了秘書閣校理一職。
在此期間,範仲淹常常手執經卷,與諸位學者進行辯論,從不困倦,他所講經義,甚為精當,人人歎服。範仲淹常常以自己的俸祿接濟四方遊士,而他自己卻過著儉樸的生活,他的幾個兒子有時不得不共用一套禮服,輪換穿著外出。後來有人說:“大宋士大夫尚風節,乃範仲淹倡之也!”
沒有人是天生就能做大事的,那些眼高手低、做事不踏實的人,即便是才高八鬥,最終也難成氣候。而像範仲淹這般,做事勤勤懇懇,做官忠於職守,為百姓做事任勞任怨,對為官之事順其自然,這便是最真切的奉天行道,這才是真正的大智之才!
精明的人都會順著天之道行事,因為順天行事,天便會幫助他;反之,那些隻顧眼前利益,不惜違背天道的人,必會遭到天的打擊。奉天行道者才“大”!
形勢解第六十四
[原文]
明主不用其智,而任聖人之智。不用其力,而任眾人之力。故以聖人之智思慮者,無不知也。以眾人之力起事者,無不成也。能自去而因天下之智力起,則身逸而福多。亂主獨用其智而不任聖人之智,獨用其力而不任眾人之力,故其身勞而禍多。故曰:“獨任之國,勞而多禍。”
以上摘自《管子》第二十“形勢解第六十四”
[譯文]
聖明的君主不憑著個人的智慧,而是使用聖人的智慧。不用個人的力量,而是依靠眾人的力量。所以,用聖人的智慧思考問題,就沒有不了解的問題。用眾人的力量舉辦事業,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業。能做到放棄自我而憑借天下人的智慧和力量去行事,就會自身安逸而得的福利多。
昏亂之君獨用個人的智慧,而不用聖人的智慧。獨用個人的力量,而不用眾人的力量,所以自身勞累而災禍患連綿。所以說:“獨任之國,勞而多禍。”
[實例應用與分析]
善借眾人之力、虛心納諫者明
“《管子》第二十”的上文部分中,管子論述了統治者看重聖賢之人的智慧和眾人的力量才是明智的,“聖明的君主不憑著個人的智慧,而是使用聖人的智慧。不用個人的力量,而是依靠眾人的力量。所以,用聖人的智慧思考問題,就沒有不了解的問題。用眾人的力量舉辦事業,就沒有不成功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