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若反其道而行之,那麼,也就不會有好結果了:“昏亂之君獨用個人的智慧,而不用聖人的智慧。獨用個人的力量,而不用眾人的力量,所以自身勞累而災禍患連綿。”
在這裏,我們可以引用、理解為:“善借眾人之力,虛心納諫者明。”
作為統治者,無論多麼的高明,其智慧和能力也都是有限的。但凡真正的聖明君主,都是能夠聽從聖賢之言、廣泛納諫,並且懂得依靠眾人的力量的。隻有昏庸的君主才自視不凡,凡事都自作聰明不肯聽從他人的勸導和意見,結果往往是既難成事,又大失人心。
“人心齊、泰山移”,聰明的君主都善於發揮眾人的特長,借眾人的力量來解決難題。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別太小瞧了個體的力量,如果各式各樣的個體聯合起來,那也是股很強的勢力。
秦始皇在用人上就曾犯過排斥外人的錯誤,好在他及時改正,才使秦國的政治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
戰國時期,韓國是最弱小的國家,它緊鄰秦國,是秦國進行統一戰爭的首選目標。韓國國君不甘心坐以待斃,遂想出了一條反間之計。他把當時著名的水利專家鄭國找來,讓他西入秦國,遊說秦王興修水利,企圖以此來消耗秦的國力,轉移秦國的注意力,從而救韓國於危難之中。
秦王嬴政登基後的第二年,鄭國來到了秦國,他用三寸不爛之舌勸說嬴政興修水利,此時,嬴政恰好正想為秦國的經濟發展做些事情,於是,他很高興地采納了鄭國的建議,立即發動百姓,由鄭國主持在關中東部興修一條引涇水東注洛陽的水渠。這條水渠計劃全長三百多公裏,建成後可以灌溉四萬多頃田地。此工程浩大,占用了秦國不少人力、物力。但在這一點上,韓國國君低估了秦國的國力,這個大工程並沒有太大地影響秦國的經濟,更沒有影響到他們東征的計劃。
不久後,韓國國君的陰謀被人告知了嬴政,嬴政一聽暴跳如雷,立即把鄭國抓了起來,準備處以死刑。
此時,秦國朝中有些一直未被重用的人想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做一做文章。原來,秦國在用人上一直堅持“客卿”政策,就是重用東方有才之士,對他們或委以重任,或任為客卿以備隨時請教谘詢。而本國的宗室貴族們在政治上並沒有過高的地位,本國官吏如果無大才也隻能充任一般職務,掌不了大權。
有個宗室大臣對嬴政說:“各諸侯國來秦國謀事的人,大抵都是為他們自己的國家做間諜的,大王一定要把他們全部趕出國境,以絕後患。”正在氣頭上的嬴政聽後想都沒想就下了逐客令。嬴政下令,凡是別國來秦國任職的人一律免職,並要在規定日期內回國,違者格殺勿論。
李斯是楚國人,曾追隨當時著名的思想家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後西入秦國欲施展一番抱負。他因建議對其他六國施用反間計而受到嬴政的賞識,被拜為客卿。如今逐客令一下,他自然也在被驅逐之列。
李斯趕緊給秦王寫了一封書信請人交給了嬴政。嬴政此時已經冷靜了許多,他思索到,客卿製是秦國自商鞅變法以後長期保持生機勃勃的重要原因,也是秦國最終統一六國的政治保證之一,如果真的把人才都趕跑了,秦國還如何去實現霸業呢?看到李斯的書信後,嬴政更加堅定了承認錯誤的決心。他撤消了逐客令,並讓所有的人官複原職。
李斯因勸諫之功更加得到嬴政的重用,他很快官至廷尉,執掌刑獄,秦朝建立後升任為丞相。此外,嬴政還赦免了鄭國,他命令鄭國繼續主持水利工程。經過數年的艱辛,水渠終於建成,關中貧瘠的土地終於變成了良田,災荒減少了,百姓也能豐衣足食了,秦國的經濟蓬勃發展起來,最終滅掉了東方六國而統一了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