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1 / 2)

嬴政之所以能夠滅掉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完成統一全國的大業,建立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的國家——秦朝,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充分發揮了“客卿”們的特長,使他們各盡其力,對那些有利於國家的諫言也是虛心采納。

人才是一個國家最寶貴的財富,有了人才,國家走上大治也就水到渠成了。

俗話說“眾口鑠金”,謠傳一個人說不成真,兩三個人說不成真,說的人再多些假的也就變成真的了。這就是說,一些一個人完不成的事情,如果很多人一起來做,雖然個體做的事情並沒有發生變化,但結果卻早已改變了。

曆史上有很多事例,就是借助於眾人的力量一起來完成的,張良保太子就是采用的“人多戰術”。

劉邦在逃難的時候,曾被一個姓戚的平民收留,那人見劉邦相貌不凡,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後來,戚姑娘進宮後被封為戚夫人,很受劉邦的寵愛,劉邦甚至想把太子廢除,改立和戚夫人生的兒子如意為太子。

太子之母呂後為此很是著急,連忙找來張良商量對策。張良對呂後一直沒有好感,自己又不討厭戚夫人,加上自己不願卷入皇室的家事,因此他一直采取回避的態度。但呂後一再懇求他幫忙,加之廢太子之事關係到國家的安定團結,張良答應了呂後的請求,決定勸說劉邦不要另立太子。

他對呂後說:“皇帝對戚夫人寵愛有加,恐怕我前去勸說也無濟於事,但有四人一定能幫上忙。不過,這四人當初受到了皇上的輕慢,被迫逃到了山野,並發誓永不入朝為官。後來皇上又想重用他們,曾多次派人去請,但一直沒有請來。這四人皆行為高尚、不重名利,現在年事已高,人稱‘商山四皓’,如果您派個能言善辯之人前去勸說他們出麵的話,太子就有救了。”

呂後聽了張良的話,立即派了一位善辯之士帶上厚禮前去相請。好說歹說,“商山四皓”終於答應前來長安幫助太子。

恰在此時,劉邦打仗受了箭傷,傷勢十分嚴重,另立太子之事讓他覺得越發迫切了。

一天,劉邦在宮中設宴,太子在一旁陪坐。劉邦見太子的身後坐著四人,都是長發垂髫,個個目光炯炯有神,劉邦便問太子身後坐的是何人。四人忙自報家門,分別是黃公、東園公、角裏先生、綺裏季,正是他仰慕已久的“商山四皓”。劉邦不解地問他們說:“為什麼當初我請你們出山,你們如論如何不肯答應,而現在卻陪侍太子呢?”

四人答道:“皇上之性喜怒無常,待人輕侮,故而我們不肯答應;而太子禮賢下士,仁慈德厚,天下有才之士無不翹首相盼,故而我們也前來為他效勞。”

劉邦歎了口氣說:“太子既然如此深得人心,我也就放心了,希望你們好好輔佐於他。”從此,劉邦再也不提廢太子之事了。

如果要讓劉邦打消廢除太子的想法,單憑苦苦勸諫恐怕是不行的,張良看清了這一點,他巧妙地請“商山四皓”出山,劉邦見太子眾望所歸,廢他的想法自然就主動放棄了。

可見,有些事借眾人之力,再加上耐心勸說,一定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眾人拾柴火焰高,人多了好辦事,朱元璋就特別善於利用人海戰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對他來說,這樣做也收到了很豐厚的“回報”。

朱元璋很喜歡認養義子,據說他的義子有二十多個,這些義子都是從小就被朱元璋收養,因此他們和朱元璋情同父子,人人感恩圖報。

義子們長大後,朱元璋擇才而用,令他們監軍,實際上就是作為他的心腹來監視將領們的言行。他們對朱元璋忠貞不渝,時刻監視著領兵在外的將領們的言行,考察他們對朱元璋是否忠誠。對將領們的舉動,他們隨時向朱元璋彙報,如此一來,一旦發現有風吹草動,朱元璋便可采取措施,讓義子們控製兵權。

義子們作為耳目帶來的好處,就是朱元璋對在外統兵的將領們的行為和忠誠隨時都能了解,這就有了及時決策、調整、節製的依據,以做到把“禍患”扼殺於搖籃之中。

除了收養義子外,朱元璋還在軍中尋找親信,用以作為耳目。這些“親信”大都是他用官職、金錢、美人收買過來的。因為朱元璋暗中與元統治者來往,使大將邵榮很是不滿,加上連年征戰,不能與妻兒團聚,他經常口有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