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朱元璋的一位“親信”聽到了邵榮的抱怨之詞,便要向朱元璋告發,邵榮發現後把此人殺了,他怕日後朱元璋怪罪下來,就決定先下手為強,他與中書參政趙繼祖合謀,準備刺殺朱元璋。
有一天,他們埋伏在三山門內,想等朱元璋閱兵完畢後,經過三山門時將他刺殺。不料檢校宋國興向朱元璋透露了消息,朱元璋將邵榮和趙繼祖抓了起來,丞相常遇春下令鎰死二人,籍沒其家。
朱元璋之用人真是講究一個“廣”字,上到文臣武將,下至小兵小吏,他統統收攏。他遍插耳目,對朝廷上下之動向可謂是了如指掌。他善借眾人之力的做法給他帶來了很大收獲,至少對他自己來說,可謂獲益匪淺。
虛心納諫是多數賢君都會采取的態度,正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再精明的人也有失策的時候,此時,隻有虛心地接受忠臣們的勸諫,才能把因決策失誤而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
康熙帝就是位很善於聽取正確意見的君主。
施琅是清朝著名的軍事家,海軍統帥。他出生於農民家庭,曾跟隨鄭成功抗清,後因對鄭成功不滿而降清,先任同安副將,繼任同安總兵,後升任福建水師提督。
施琅主張用武力征服台灣,以迅速實現國家統一。因此他受到以鼇拜為首的中央保守勢力的攻擊,保守勢力以“海洋險遠,風濤莫測,馳驅製勝,計難萬全”為借口,把他的建議壓下來,又撤了他的職。
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政府平定了“三藩”之亂後,施琅在李光第等大臣的力薦下,複任福建水師提督之職,加太子少保銜。他受命返回福建,相機進取台灣。施琅抵達福建後,他記取了康熙三年和康熙四年間進軍台灣失利的教訓,為防止督、撫、提之間彼此掣肘,因此他極為重視專征大權。他隨即上疏康熙帝請求“征剿事宜,理當獨任”。但康熙帝卻堅持“總督姚啟聖統轄全省兵馬,同提督施琅進取澎湖、台灣”。
施琅主張利用南風,一人專征,先打澎湖,以扼其咽喉。他隨即又上疏康熙帝再次請求專征台灣,他在奏折中說:“卑得申嚴號令,用以節製調度。總督姚啟聖生長北方,雖有經緯之才,汪洋巨浪之中恐非所長,宜駐廈門,居中調度,催運糧餉。鄭氏將劉國軒最驍勇善戰,以他將守澎湖,雖敗,彼必再戰。今以國軒守,敗則膽落,台灣可不戰而下。”
姚啟聖此時也上疏康熙帝主張利用北風,他建議分模攻擊,同時進軍台灣、澎湖,總督、提督各領一路。
由於他兩人各執己見,針鋒相對,致使出兵日期一拖再拖。
對待兩人的爭執,康熙帝極為慎重,他令議政大臣詳議此事。最後大臣們一致主張“提督施琅可自行進剿台灣”。康熙又詢問大學士說:“爾等之意何如?”大學士明珠回奏道:“若以一人領兵進剿,可得行其誌。兩人同往,則未免彼此掣肘,不便於行事。依臣之見,不必令姚啟聖同往,著施琅一人進軍,似乎可行。”
康熙帝考慮總督、提督意見相左的確對出兵不利,於是采取了大臣們的意見,令施琅專征台灣島。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督率大軍由銅山出發,很快攻克了鄭氏集團在澎湖的守軍劉國軒部,給鄭氏集團以致命打擊。
此後,施琅又一麵加緊軍事行動,一麵對鄭氏集團施以大義進行招撫。在施琅大軍壓境之下,鄭氏集團自知大勢已去,上表向清政府投降。施琅率領舟師到達台灣,劉國軒等帶領文武官員軍前迎接,各鄉社百姓亦沿途“壺漿迎師”,台灣終於實現了和平統一。
康熙帝身為國君,手握重權,在國家大事上卻從不獨斷專行。他能聽取多數人的意見,對那些他認為正確的建議也總能虛心采納,這是大智者的體現,也是康熙王朝之所以走上大治的主要原因。
縱觀曆史上的君主,凡是那些團結眾人、充分使用眾人之力並且能虛心納諫者,在處理大小事情上,都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那些狂妄自大、一意孤行、不團結群眾的君主,不是在失落中下台,就是在民憤中喪命。可見,善借眾人之力、虛心納諫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