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映某一客觀事物時,因使用的言語不能將其完整清晰地表述出來,讓人難以掌握事物的精確的規定界限,造成信息不清晰的程度。黨政領導機關在信息工作中應盡可能客觀、真實、準確地反映情況,通過信息的整理和加工,力求事實清楚,界限準確,判斷肯定,切勿模棱兩可,難以把握。
信息多餘度
也稱“信息冗餘度”或“信息剩餘度”。信息中無用價值信息與有用價值信息的比例程度。
剔除無用成分,保留有用成分,是信息加工處理的基本原則。隻有降低多餘度,才能相對地增加信息的有用度和密集度,提高信息的質量。
信息工作覆蓋麵
信息工作所涉及的範圍。信息工作覆蓋麵越大,信息來源則越多,信息的價值和作用也會更大。
信息汙染
無價值信息自由泛濫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這類信息主要有因時間、空間變化而失去,意義或是虛假、錯誤甚至是淫穢汙濁的信息。黨政領導機關要特別警惕那些道聽途說的“小道消息”對正常工作的幹擾,防止信息汙染,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信息理論
信息科學的理論基礎。研究信息處理和信息傳遞係統中一般規律的科學。信息論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信息論,是指應用數理統計方法研究信息的度量、傳遞、變換、貯存和處理的科學。廣義的信息論,是指利用相對論觀點研究一切問題的理論。
信息經濟
依靠信息,在物質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努力減少物料和勞務消耗,提高信息和智能成分比重的一種經濟。要求用較少的物質消耗,生產出數量多、質量好、更經濟實用的物質產品。信息經濟實現的途徑是把更多的信息知識運用到全生產過程乃至整個產品的設計、工藝、管理、銷售、交換、市場等各個環節,為社會生產質優價廉、適銷對路的產品。
信息工業
也稱“信息產業”。泛指生產、傳遞、貯存、加工和處理信息的各種工業。一般可分為傳統的信息工業和新興的信息工業。傳統的信息工業包括電信、電話、印刷、出版、新聞、廣播、電視等工業;新興的信息工業包括計算機、激光、光導纖維、通信衛星等新興的工業。
信息源
產生和輸出信息的來源。按信息產生和輸出的特點,一般可分為:①離散信息源,指產生的信息隨時間變化而時斷時續發出的信息源。②連續信息源,指產生的信息隨時間推移而連續發出的信息源。③有記憶信息源,指先後發出的每條信息之間存在著一種統計關聯的信息源。④無記憶信息源,指先後發出的每條信息之間的統計是相互獨立的信息源。
信息流
在空間和時間上向同一方向運動的一組信息或由一個分支機構向另一個分支機構傳遞的全部信息的集合。
信息點
被信息中樞機構確定為信息聯係的單位。按中樞機構定期提供的信息要點,負責搜集本地區、本單位重要信息,及時向信息中樞進行傳輸。信息點的設置應有代表性、典型性,從全局需要出發,既要突出重點,又兼顧各方,統籌規劃,合理布局。
信息量
信息內容的消息的不肯定程度的大小。消息的不肯定程度大,發出的信息量就大。信息量不是指信息數量的多少。
信息渠道
傳輸信息的途徑。一般以網絡形式存在。信息渠道具有多向性和廣泛性。有縱向的,有橫向的,有擴散的,還有縱橫交錯的。保證信息渠道的暢通,有利於彼此向對方迅速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網絡
也稱“信息網”“信息體係”。根據社會管理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無數個縱橫交錯且存在有機聯係的信息傳遞渠道構成的龐大的、呈網狀分布的有機整體。信息網絡中既有按隸屬關係而建立的上下級單位或部門之間的縱向信息聯係,也有平行單位或部門之間的橫向信息聯係。信息網絡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在社會活動中的任何地方都隨時發生和存在。社會活動越發達,信息網絡範圍就越廣泛。信息網絡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可根據一定的社會需要和管理要求,分為若幹不同的層次。黨政機關的信息網絡的縱向構成是從中央、省、地、縣延伸下去,直到基層;橫向構成是各級黨政機關的職能部門。信息網絡的任務主要包括:①收集、加工本地區、本部門的信息,為本地區、本部門的領導服務;②及時向上級領導機關提供事關重大的和政策性問題的信息;③向下屬部門、地區和單位通報有關信息。信息網絡的管理方法是:定期通報信息采用情況,培訓骨幹,交流經驗,表彰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