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惟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麼。”
——“我以別人的原則去判斷他們,而不是用我自己的。”
拜人為師。
拜人為師“以人為師”應該是所有強者的座佑銘,即向別人學習,發掘自我。這個過程就是尋找自己強項的過程。因此,真正的強者不是傲慢輕浮,而是謙和謹慎。
在白宮工作時的西奧多·羅斯福,認為自己的判斷如果能有百分之七十五是對的,行事便可以達到最高的期望。
像這樣傑出的偉人都承認自己的判斷,連百分之七十五的正確率都不能保證,那你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判斷力呢?
蘇格拉底曾告訴門徒:我惟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什麼。
能比蘇格拉底更加聰明的沒有幾個,你自然不會成為這僅有的鳳毛麟角所以從現在開始,最好不要再指出人們有什麼錯,更不要強把自己的觀點塞給他人,因為你的觀點不是絕對正確。如果你認為有些人的話有總是或是確信他說錯了你還是應該這樣講:“啊,慢著,我有另一個想法,不知對不對。假如我錯了的話,希望你幫我糾正一下。讓我們共同得到正確認識。”像這樣的話,沒有人會反對你。
拿破侖·希爾的一位學員哈洛·雷恩克就曾把這種方式用於處理顧客糾紛,這位顧客是道奇汽車在蒙大那州的代理商。雷恩克在報告時指出,在汽車市場競爭的壓力麵前,如果處理顧客投訴案件的過程中,你常常顯得冷漠無情,這就很容易引起憤怒,甚至造成不愉快,斷絕生意往來。
他告訴班上的其他學員:“在後來的交往中我算弄清楚了,這種做法確實無濟於事,於是就改變了做事的辦法。我轉而向顧客這麼說:‘我們公司確實存在問題,我實在深表歉意。請把你的問題告訴我。’……”
“這種方法對於消除了顧客的敵意明顯有效。隻要事情緩和下來,顧客在處理事情的過程當中就容易講道理了。許多顧客對我的諒解態度表示感謝,其中兩位後來還介紹他們自己的朋友買車。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我們很需要這樣的顧客。而我相信尊重顧客的意見,對待顧客周到有禮,一定是市場生存的資本。”認錯不會給一個人帶來麻煩。隻有如此才能平息爭論,誘使對方也能同你一樣公正寬大,甚至也做自我檢討。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在書中說過:你會因了解別人的想法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也許你會覺得奇怪,真有必要去了解別人嗎?我想是的。我們對許多“陳述”的第一個反應常常是“估量”或“評斷”,而不是去“了解”。每當有人表達自己的想法時,我們一慣的反應是:“這是對的”、“這好蠢”、“這是不正常的”、“那毫無道理”、“那是錯的”、“那個不好”。而很少能夠深入到說話者話中的真正含義。
一次,拿破侖·希爾請一位裝潢師設計室內的窗簾。可窗簾的價錢著實讓他嚇了一跳。不久,來說的朋友看到了那些窗簾。得知窗簾的價錢後,以誇張的態度宣稱:“什麼?別嚇人!你不會上當受騙了吧!”拿破侖·希爾認為她說的很有道理。但很少有人能講出這種真話。於是,拿破侖·希爾為自己辯解,給她講一些便宜非好貨等道理。
次日,另一個朋友來訪,則對窗簾讚不絕口,還說希望她也能買得起這種漂亮的貨色。拿破侖·希爾的反應完變樣:“啊,實在話,我也差點付不起。我買貴了,真後悔沒先問好價錢。”
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也許心裏會有認錯的想法。當然,假如別人的態度溫和,技巧相當,你也會向他們認錯,甚至自認為坦白、心胸寬大。但是,假如對方有意為難,情況就不同了。
拿破侖·希爾現在確信,再好的意見,如果態度過於直率,也不會被人接受,甚至會因之而受到傷害。你剝奪了別人的自尊,也讓自己成為討論中最不受歡迎的角色。
有人曾問馬丁·路德·金,為何身為一個和平主義者卻傾向於白人空軍將領丹尼爾·唐姆士,而非黑人高級官員。馬丁·路德·金博士回答:“我以別人的原則去判斷他們,而不是用我自己的。”
與此相仿,羅伯特·李將軍一次南方聯邦總統傑斐遜·戴維斯談麾下的一名軍官的看法。李將軍對其倍加欣賞。另一位軍官詫異莫名,他問李將軍:“難道你一點都不知道那個人在時刻攻擊你、誹謗你嗎?”“我知道。”李將軍肯定地說道,“不過總統是我對他的看法,而不是他對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