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節 否定自己強於自我陶醉(2 / 2)

“他馬上變臉為我辯護起來:是的,我的話沒有錯,不過,這畢竟犯的不是嚴重的錯誤。隻是——”“我打斷了他。我說:‘任何錯誤都會帶來很大的損失,總會叫人不舒服。’……”

“他想插嘴,但我沒有給他機會。我很滿意,有生以來第一次批評自己,我因之而喜不自勝。”

“我繼續說‘我應該更小心一點才好,你給我很多的工作機會,照理應該使你滿意,因此,我打算重新再來。’……”

“‘不!不!’他反對起來,‘我不想那樣麻煩你。’他一反常態開始對我的作品讚揚起來,告訴我隻要稍微改動一點就行了,又說,一點小錯不會使公司愛多大經濟損失,畢竟;這隻是不值得擔心的小節問題。”

“我急切地批評自己,使他怒氣全消了。最後,他還邀我同進午餐,並把一張支票遞給我,又交待我另一件工作。”

退一步也有收獲。

有強項的人,不在於每一步都要進,相反適時而退,同樣能有所獲。

為自己的錯誤辯護,是傻瓜都具有的人之本性。但能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卻會得到別人的諒解,並給人以彬彬有禮的感覺。比方說,曆史上的李將軍,他在南北戰爭中有一段極美好的記載,就是他把畢克德進攻蓋茨堡的失敗自己承擔全部責任。

畢克德的勝利,無疑是西方世界最顯赫最輝煌的一場戰鬥。畢克德本身就雄姿英發。他長發披肩,跟拿破侖在意大利戰役一樣,戰場上他每天都會把情書雪片一樣飛向他的情人。在那悲劇性的7日午後,當他的軍帽斜戴在右耳上方,輕盈地放馬衝刺北軍時,他贏得了自己那支忠誠的部隊的齊聲喝彩。他們喝彩著,跟隨著他向前衝刺。隊伍浩蕩,軍旗翻飛,軍刀閃輝,陣容威武,北軍為之也發出了驚歎聲。

畢克德隊伍輕鬆地向前衝鋒,果園和玉米地,花草,小山,在他們的腳下晃晃而過。同時,北軍的大炮也一直沒有停止轟擊,但他們一往無前,奮勇前進。經過殊死搏鬥,南軍的軍旗終於豎立在墓地山脊的北方陣線上。

軍旗隻在那裏飄揚了一會兒。雖然那隻是短暫的一瞬,卻是南軍戰功的輝煌記錄。

畢克德雖然勇猛、光榮地進行了衝刺,可這是失敗的開始。李將軍失敗了。他沒有辦法突破北方。

南方注定以失敗而告終。

李將軍為了表達自己的懺悔,他將辭呈送上南方的戴維斯總統,請求改派一個年輕有為之士。如果李將軍想把畢克德的進攻所造成的慘敗歸咎於別人,那他有足夠的借口。但是,李將軍可貴正在於,他不願遷怒別人。當畢克德的殘兵從前線退回南方戰線時,李將軍隻身騎馬出迎,以表自我愧疚的心理。“這次過錯應由我負責。”他承認說,“我,是因為我一個人,敗了這場戰鬥。”

曆史上有這種勇氣和情操的將軍實在罕見。

艾柏·赫巴是曾鬧得滿城風雨的最具獨特人格的作家之一,他那尖酸的筆觸經常惹起強烈的不滿。但是赫巴卻常常是以獨特的為人技巧化敵為友。

當一些憤怒的讀者寫信給他,又是輕蔑,痛罵他時,赫巴答道:

回想起來,我對自己也不滿意,我昨天寫的東西,今天不見得全部滿意。我很高興,你能提出這種觀點。下次你來附近時,歡迎駕臨,我們可以交換意見。遙祝敬意。

赫巴謹上。

如果遇到這種處事態度的人,我們就要試著溫和地、巧妙地使對方同意我們的看法;而當我們錯了——若是我們對自己誠實,就要迅速而坦率地承認。這種技巧產生的效果是驚人的,而且在任何情形下,都要勝於自己去爭辯。你承認嗎?

別忘了這句古話:

“爭鬥不可能使你得到滿意的結果;而讓步卻會得到比預期更高的收獲。”

因此,妥善地解決爭端的辦法是:

如果你錯了,就坦率地承認。敢於解剖自己,比自我陶醉要好。

敢於否定自己,正是尋找自己強項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