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結束語:俄國民粹主義與蘇聯模式的“超階段”社會主義(2)(1 / 3)

非洲一些國家,包括幾內亞、加納、馬裏、坦桑尼亞等等一係列國家,從50—70年代末都曾進行過村社社會主義實驗。實驗的方式,是在農村實行集體化,建立“賈烏馬村”,在城市實行工商業國有化、小工商業者合作化。他們所采取的一係列政策措施,都超越了實際的生產力水平,違背了人民群眾的思想意願。實行的是強迫命令,把群眾往“賈烏馬村”中硬性驅趕,強迫實行集體化和合作化。所以,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後來,加納的恩克魯瑪政權和馬裏的凱塔政府相繼垮台,幾內亞總統塞古·杜爾病逝後發生軍事政變,塞古·杜爾國家黨及其村社社會主義路線被廢除。其他一些國家的村社社會主義實驗也相繼夭折。這些都證明,非洲村社社會主義者實行的俄國民粹主義式的“超階段”、“直接過渡”,其實驗也遭到了失敗。

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證明,凡是民粹主義影響大的曆史時期,凡是民粹主義影響大的地區,革命和建設都幾乎一無例外地遭受了挫折和失敗。俄國民粹主義影響越大,失敗越慘,這是一個慘痛的曆史教訓,也是一個客觀的曆史規律。

三、“超階段”社會主義的要害,是沒有正確處理好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

20世紀國際社會主義之所以普遍存在“超階段”理論和“直接過渡”思想,其理論根源,是受到俄國民粹主義的深刻影響,沒有正確處理好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

如何對待和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是馬克思主義與民粹主義的根本界限之一。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單單是對立的關係,不單單是社會主義要埋葬資本主義的關係。除此之外,馬克思還講,社會主義是從資本主義高度發展而來的。這就是說,搞社會主義原是離不開資本主義的,這種“離不開”,正像建造一座高樓大廈離不開“地基”一樣。所以,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並不純粹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更不是有你沒我、有我沒你,“不共戴天”的關係;要知道,它們在一定的曆史時期內,在特定的社會條件下,同時還是互相依存的、“互相補充”的關係。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的基本思想就是,社會主義必須在高度發展的資本主義文明的基礎上才能建立。但是,社會主義實踐所遇到的問題卻是,它是首先在俄國這樣落後的農業國出現的。

那麼,馬克思對這個實踐問題是怎麼看待、怎麼解答的呢?

應普列漢諾夫的請求,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2年1月21日為《共產黨宣言》俄文第二版所寫的“序言”中,是這樣回答俄國革命前途問題的:“對於這個問題,目前唯一可能的答複是: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麼現今的俄國土地公社所有製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26頁。

馬恩的這個言簡意賅的回答中,包含著解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二者關係的極為深刻的思想。這裏的要害是說,俄國革命與西方革命要“雙方互相補充”,而“相互補充”的前提,是西方能響應俄國革命,給俄國未來的社會主義提供援助,使俄國得到其國內所缺乏的資本主義文明成果,以此來補充並解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不足的問題。在這裏,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俄國革命和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相互補充”,其更深層含義,實質上還包含著俄國“社會主義”與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成果的“相互補充”。

但是,西方並沒有響應俄國革命的“信號”而發生革命,因此,不可能通過西方無產階級之手來援助俄國革命,不可能以西方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給俄國的社會主義以補充。這樣一來,怎麼彌補並解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不足的問題呢?這正是擺在俄國馬克思主義者麵前的最重大、最迫切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