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5章 結束語:俄國民粹主義與蘇聯模式的“超階段”社會主義(2)(2 / 3)

列寧在理論和實踐上致力於正確解決這個問題。對繼承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列寧是十分重視的,他強調:“沒有資本主義文化的遺產,我們建不成社會主義。除了用資本主義遺留給我們的東西以外,沒有別的東西可以用來建設共產主義”,“如果你們不能利用資產階級世界留給我們的材料來建設大廈,你們就根本建不成它,你們也就不是共產黨人,而是空談家。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俄國給我們留下來的一切東西”。他還用一個“公式”來表達上述的看法,提出“樂於吸取外國的好東西:蘇維埃政權+普魯士的鐵路秩序+美國的技術和托拉斯組織+美國的國民教育等等等等++=總和=社會主義”。這樣,列寧就在理論上正確地回答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問題。那麼,列寧在實踐上又是怎麼解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呢?

在實踐上,列寧提出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貨幣關係以至市場來發展經濟,也是著手解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係問題的。列寧在晚年曾經說,新經濟政策是“長期的認真的”,這就是說,新經濟政策要利用資本主義經過一個相當長階段的發展,才能在未來把一個“新經濟政策的俄國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但是,列寧沒有能把自己的思想變成現實,就過早地去世了。

從上麵這些情況可以看出,從馬克思到列寧,都不僅從理論上正確認識到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而且也是一直企圖著手正確解決並處理這一關係的。

而俄國民粹主義由其小生產者的階級本性所決定,從其根本錯誤的理論出發,壓根就是錯誤對待資本主義的,因而不可能正確處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

俄國民粹主義看不到資本主義的曆史進步性,對社會曆史條件不加區分,一概而論地談論“資本主義的禍害”。從這種看待資本主義的非曆史主義觀點出發,籠統地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絕對對立起來。

曆史的邏輯有時就是這樣怪誕,斯大林盡管在《聯共(布)黨史教程》把民粹主義稱為“馬克思主義的敵人”,但他本人卻在理論上接受了“資本主義是禍害”,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絕對對立起來的思想。所以,斯大林接手列寧的權力後,很快取消新經濟政策,立即向資本主義發起了“全麵進攻”。斯大林這一理論和實踐的錯誤,一直影響了蘇聯和社會主義各國數十年。

四、認識和批判俄國民粹主義“超階段論”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從俄國民粹主義及其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影響可以看出,研究俄國民粹主義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歸納起來,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馬克思主義與俄國民粹主義的本質區別之一,就是對待資本主義,對待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問題。馬克思主義以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待資本主義,承認其一定曆史階段、一定社會條件下的曆史功績和進步性,不是不加分析地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立起來,而是看到它們二者之間既對立,又統一,既在一定條件下“你死我活”地鬥爭,又在一定條下互相依存的辯證統一關係。而俄國民粹主義則是不分社會曆史條件,把資本主義一概視為“禍害”,不分青紅皂白地將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絕對對立起來。因此,他們提出“超階段”理論,主張“直接過渡”,企圖在商品經濟極不發達的條件下,繞過資本主義,從小生產經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

2.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其奧秘就在於,中國人從理論和實踐上解開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關係的死結。

是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以其偉大革命家的無比膽略和高超智慧,在實踐中正確解決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問題。他在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前提下,從世界的廣大範圍內,吸收了經濟現代化領域的諸多寶貴經驗,既包括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和新興工業國家的經驗,也包括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有用的經驗。這裏最根本的,是正確處理好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係,不是把資本主義看作處處與社會主義相對立的禍水,而是在看到二者相對立、相矛盾一麵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看到馬恩所說的“雙方”的“互相補充”。因此,大膽利用了資本主義文明發展的一切積極成果,包括市場經濟發展的成果——股份製、銀行、股票、證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