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和平解放後,華北解放區的民主人士多數都先後轉移至北平。為了便於討論問題,周恩來致電東北局、華北局及平、津兩市委,派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前往沈陽迎接在東北的民主人士到北平,以便集中起來協商大計,準備新政協籌備會的成立。2月25日,李濟深、沈鈞儒、馬敘倫、郭沫若等35名民主人士,在林伯渠的陪同下乘專列到達北平。由於還有部分民主人士未到,周恩來指示上海局和香港分局繼續接送已經邀請或準備邀請參加新政協的各方民主人士前往北平,接送路線暫仍從香港北上較安全。在周恩來的親自指揮和安排下,從1948年9月至1949年9月,香港局和上海局分20多次共護送民主人士和文化精英1000多人安全到達解放區,其中民主人士350多人。
除了重視並親自組織安排民主黨派領導人彙聚北京外,周恩來還注意到要加強中共黨內對民主黨派工作的重視。隨著勝利的即將到來,有些領導幹部和黨員對民主人士的態度驕傲起來,周恩來發現這一苗頭後及時製止,他於1949年2月17日親自修改中共中央關於如何對待各民主黨派的指示,明確指出:(1)在我新解放地區,對於1948年5月1日以前即中共中央發出“五一口號”以前即已成立,並在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鬥爭中盡了力的各民主黨派的地方組織,“應一律承認他們的合法地位,加以保護”。(2)各民主黨派可以黨派名義進行活動,並發展黨員或會員。(3)我地方黨領導機關對各民主黨派地方組織應“以坦白誠懇的態度,向他們解釋我黨的政策和主張,與之協商一切重大問題,以爭取他們同我黨一道前進”。
二、新政協會議早期各項籌備工作的啟動
自中共於1948年“五一口號”中公開提出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倡議後,新政協的籌備工作就逐漸提上日程。當時中共黨內主要是由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負責這項工作。在他的領導下,以李維漢為部長的中央統戰部和以董必武為主席的華北政府及其他一些係統的許多幹部做了大量具體工作。
周恩來從1948年下半年到1949年上半年,一麵協助毛澤東繼續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的戰略決戰,一麵用很大的精力籌劃新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性政權的創建工作。1948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政治局會議,會議提出:“現在,我們正在組織國民黨區域的這些黨派和團體的代表人物來解放區,準備在1949年召集中國一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代表們開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當時,中共已占領了華北的大部分地區,於是開始了建立大行政區和全國政權的嚐試,於1948年11月在河北省張家口成立了以董必武為主席的華北人民政府。
華北人民政府對新中國誕生所起的作用非同尋常。它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即將建立全國性政權前進行的一次政治預演,是中共由戰爭年代的根據地政權向和平時期的國家政權轉變的開始。華北人民政府製定的《華北人民政府組織大綱》、《華北區村縣人民政權組織條例》、《華北人民政府辦事通則》,以及這些條例所規定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選舉製度、監察製度、司法製度及政府施政方針,使政府工作基本實現了正規化,對建國初期各級政權的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華北人民政府製定的農業、工業、商業貿易、合作社、財政、稅收、科技、教育等各項政策,成為50年代中國經濟體製建設的最初藍本。更重要的是,華北人民政府的架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