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現代警世名言(2)(2 / 3)

欲求生富貴, 須下死功夫。

[注釋]

生: 活著時。

[譯文]

要想求得生前的富貴, 必須付出拚死的努力。

百年成之不足, 一則敗之有餘。

[注釋]

成: 成功。

[譯文]

做成一件事花費百年還怕不夠, 而一瞬間的不慎毀掉它還有餘力。

人心似鐵, 官法如爐。善化不足, 惡化有餘。

[注釋]

人心似鐵, 官法如爐: 謂任你心如鐵石堅頑, 也終逃不出洪爐般的法律。

[譯文]

如果說人心像鐵, 那麼國家的法律像冶煉的洪爐。如果善性對你的感化不夠, 那麼惡性對你的感化就會變本加厲。

水太清則無魚, 人太察則無謀。知者減半,愚者全無。

[注釋]

水太清則無魚, 人太察則無謀: 語出《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太清: 清到極點。太察:過分精明。無謀: 無人為之謀劃。 知者:智者。

[譯文]

水過分清純就養不活一條魚, 人過分明察就沒有人為你出主意。世上的聰明人如果減少一半, 那就找不到一個愚蠢的人了。

在家由父, 出嫁從夫。癡人畏婦, 賢女敬夫。

[注釋]

在家由父, 出嫁從夫: 語出《儀禮·喪服傳》, 又見於《大戴禮記·本命》。

[譯文]

女人在家裏聽從父親, 出嫁後服從丈夫。傻瓜才怕老婆, 賢惠的女人尊敬丈夫。

是非終日有, 不聽自然無。寧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餘。寧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無。

[譯文]

是非每天都有, 如果不聽就都不存在了。寧肯做正直的人而生活貧困, 不要做奸邪的人而生活富足。有些事寧可信它有, 不要輕易相信沒有。

竹籬茅舍風光好, 僧院道房終不如。命裏有時終須有, 命裏無時莫強求。道院迎仙客, 書堂隱相儒。庭載棲鳳竹, 池養化龍魚。

[注釋]

道院: 道人所居之處。書堂: 讀書的房間。

隱: 藏匿。有宰相之才的人出自書齋。棲: 停留、居住。庭園裏栽著能停留鳳凰的竹, 池塘裏養著能夠變龍的魚。比喻富有。

[譯文]

簡陋的竹籬笆茅草屋風光無限好, 華麗的僧人道士居室怎能比得上它。命裏該有的早晚會得到, 命裏沒有的不要去強求。寺院迎接的是有仙氣的遊客, 書齋裏隱居的是未來的宰相。庭院裏栽種鳳凰棲息的樹, 池塘裏養育將化為龍的魚。

結交須勝己, 似我不如無。但看三五日, 相見不如初。人情似水分高下, 世事如雲任展舒。

[注釋]

世事如雲任展舒: 展舒又作“卷舒”, 謂世界上的事像天上的雲一樣變化無常。

[譯文]

交朋友要交勝過自己的人, 與自己差不多的朋友不如沒有。往往同友人交往三五天後, 見麵的印象就不像剛見時那麼好。人的情意像水一樣有高有下不必去計較, 世上的事像雲一樣聽憑它變化去罷。

會說說都市, 不會說說屋裏。

[注釋]

都: 舊指天子所居之地。都市指大城市。此指都市裏發生的大事。屋裏: 指家長裏短的身邊小事。

[譯文]

會說話的人講的都是大城市裏的大事, 不會說話的人講的都是家前屋後的瑣事。

磨刀恨不利, 刀利傷人指。求財恨不多, 財多害自己。知足常足, 終身不辱。知止常止, 終身不恥。有福傷財, 無福傷己。差之毫厘, 失之千裏。

[注釋]

知足常足, 終身不辱。知止常止, 終身不恥: 語出老子《道德經》, 原文為“故知足, 不辱; 知止, 不殆; 可以長久。” 差之毫厘, 失之千裏: 語出《大戴禮記·禮察》引《易緯》, 原文為“君子慎始, 差若毫厘, 繆之千裏。” 意為差錯雖很微小, 但造成的後果卻很大。

[譯文]

磨刀時唯恐不鋒利, 可是刀太鋒利卻容易傷人手指。追求錢財時唯恐不多, 可是錢財多了反會害了自己。懂得滿足現狀就經常感到滿足, 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招來恥辱。遇到危難時有福的人隻損失錢財, 沒有福的人就會傷害到自己。有時出了一毫一厘的差錯, 離開正確的目標會致千裏。

若登高必自卑, 若涉遠必自邇。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注釋]

若登高必自卑, 若涉遠必自邇: 語出《禮記·中庸》。卑: 低下。邇(ěr): 近。三思而行,再思可矣: 語出《論語·公冶長》。做事應該多思。

[譯文]

如果要登到高處必須先從低處開始, 如果要走向遠處必須先從近處起步。人們常說想三次而後行事, 其實想兩次就足夠了。

使口不如自走, 求人不如求己。

[譯文]

用嘴支使別人不如自己前去做, 求別人辦事不如求自己去做。

小時是兄弟, 長大各鄉裏。嫉財莫嫉食, 怨生莫怨死。人見白頭嗔, 我見白頭喜。多少少年亡, 不到白頭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