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歐中環境合作及綠色壁壘(4)(1 / 3)

我國於1997年4月1日開始采用ISO14000係列標準,我們應該加強向企業宣傳和發布與環境有關的認證製度和認證信息,提高企業的環境意識和產品的環境競爭力,國家應規定在政府采購中,要優先采購環境標誌產品。在企業方麵,一要積極申請綠色認證。1995年4月國際標準化組織開始實施《國際環境檢查標準製度》,要求企業產品達到IS09000係列質量標準,出口到歐盟的產品還必須獲得IS014000認證。我國企業應生產 “安全、節能、無公害”的環保產品,實行綠色包裝,爭取綠色認證,特別是要積極爭取通過(ISO14000)國際標準認證,以獲得國際市場的通行證,我國的產品要打開歐盟市場就必須通過以上認證。二要重視國際上包括歐盟的綠色貿易壁壘,隨時注意綠色技術標準信息,提高企業自身的環保水平,樹立綠色營銷觀念,進行綠色管理。

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麵提升我國的環保水平。

我們在認識到歐盟的綠色壁壘確實是“壁壘”的同時,更要意識到這種綠色衝擊對提高我國環保水平的積極作用。我國高能耗、物耗,不計環境成本,不顧人們生活質量甚至生命安全的發展模式本來就難以為繼了,正好我們以此為契機,改變以往的發展模式,真正落實科學發展觀。

WTO對正當的綠色壁壘持肯定態度,是因為它可以迫使出口國重視產品的安全和質量,以及在整個生產、加工、包裝和消費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因此,歐盟的綠色壁壘從某種程度來說,對促進我國貿易與環境協調發展、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開發對環境友善的產品等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我國受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及管理水平的限製,政府對企業開發環境友善產品和實施清潔生產缺乏激勵機製,加之不少企業領導環保觀念淡薄,致使清潔生產在我國推進數年後,總體上仍處於初級水平。綠色壁壘從一個側麵促使我國企業放棄高能耗、高汙染、浪費資源型的生產模式,刺激企業推行清潔生產,並努力形成循環經濟的模式,既有利於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開展技術創新以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又有利於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以及產品結構的優化和配置,使環境汙染問題在產業布局和調整的規劃中、在生態工業鏈的運行過程中就得以解決,真正做到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

在農業生產方麵,綠色壁壘也可以從客觀上促進我國有機農業的發展。我國自古以農立國,具有有機農業的良好基礎,尤其是農業生產曆史上傳承下來的許多優良傳統和生產經驗,包括強調土地的用養結合,以及循環利用、低能消耗和“天地人合一”的觀點等,在很大程度上都符合當今先進的生態農業或有機農業原則。但是,由於相當長一段時期以來,我國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增加收入,追求直接的經濟效益。不計後果地過量使用化肥、農藥和農用薄膜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增產增收,卻使農業生態環境因此遭到破壞,並且使農產品質量下降甚至對人體有毒。應該說,歐盟綠色壁壘對於重拾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開發綠色農業,正是一個推動因素。

我們應根據環境貿易壁壘的發展趨勢,把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使保護生態環境根植於產業活動當中的持久的製度,實行資源環境核算製度,並將其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係同時,加強外貿、環保、生產企業之間的溝通和合作,製定針對環境貿易壁壘的國際市場開拓計劃和發展策略,改變大量消耗資源、能源、汙染環境的增長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推進環保產業,提升環保技術。近年來,隨著環保技術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環保產業方興未艾,環保產品在世界主要工業市場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可以說環保產品是21世紀最有前景的朝陽產業,為了發展環保產業和爭奪國際環保市場,控製環保技術的製高點,歐美各國紛紛采取措施,製定政策,增加環保投入,扶植本國環保產業的成長。我國應在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增加環保方麵的資金投入,不斷開發環保產品,積極發展符合環保要求的環保產業,為我國的外貿出口開拓更為廣闊的國際環保市場。歐盟各國對食品的農藥殘留量和有毒物質含量具有嚴格的標準,對產品包裝的環保要求也日趨嚴格,對於不能回收、降解的包裝拒絕進口。產品是否符合環保要求,已成為企業是否具有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我國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麵遠遠不夠,在新一輪綠色技術競爭中,更顯得是倉促應戰,因而很是被動,所以企業應趕快優化貿易產品結構,開發綠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