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1 / 3)

在葛菊英和社區幹部的努力下,這麼多年,後大街社區創造了一個奇跡——歸正人員重新犯罪率為零。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耀眼新星。當我們的經濟跨過人均GDP1000美元大關,越過2000美元、3000美元、4000美元一道道關口,達到初步小康社會標準的時候,一個被媒體重點關注的現象隨之出現——弱勢群體。

啥叫弱勢群體?

他們是為改革開放“付學費”的下崗職工,是因病致貧生活困難的貧苦居民,是家庭負擔很重缺少勞動力的困難戶,是身體不幸殘疾靠政府補助的特殊人群……

他們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沒有社會地位,沒有經濟支撐,生活對他們洞開了冷酷無情的一麵。

地處老城區的後大街社區就有這麼一群弱勢群體。

看到弱勢群體在生命線上掙紮的生活,葛菊英心裏沉甸甸的,作為一位社區書記,她有責任為這些可憐的人兒做些什麼,讓改革開放的陽光也能夠溫暖他們的身心。

對待弱勢群體,葛菊英就像一名播撒愛心種子的耕耘者,用她的真心真情,讓人間最純真的愛心綿綿不絕傳遞、擴散。

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社區一名叫吳金富的居民家裏,看看葛菊英是怎樣為這戶人家送去溫暖的。

吳金富原是一名健壯的男子,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假如沒有突如其來的那個災難,他可以像其他人一樣享受生活的愜意。然而命運之神並沒有給他降臨幸福,災難來了。那天,他突然感到眼前一片模糊,到醫院裏看了幾次,眼睛不僅沒有看好,反而突然失明了。他的不幸來源於遺傳因素:和他的幾個兄弟一樣,他遺傳了母親的眼疾。

失去光明的吳金富眼前一片漆黑:工作沒有了,原本幸福安逸的生活頓時陷入困境。有一陣子,一家人的生活就靠他老婆一人騎三輪車維持,生活的艱難可想而知。

葛菊英走進了這戶不幸的家庭。進了家門,看到淒涼沉悶一貧如洗的家境,葛菊英心裏酸楚不已。這麼一個家庭,今後生活該怎麼過啊?社區補助?隻能緩解他們一時的困難;發動居民捐助?也不是長久之計。怎麼辦?葛菊英犯愁了。

從吳金富家裏出來,一連幾天,葛菊英一直在思考怎麼幫助這戶人家解決根本上的難題,她要為吳金富尋找一個可以解決生活來源的“飯碗”——她想到了盲人按摩。

當時,盲人按摩在鎮海還不普及,但是葛菊英卻堅信這一行業大有前景。主意既定,她馬上聯係,讓吳金富到寧波學習按摩技術,學費則由社區資助。

很快,吳金富學會了按摩技術。回到社區,葛菊英又讓社區幫他落實開按摩店的場地,讓他在社區衛生服務站邊開起了盲人按摩店。

按摩店開出來後,生意還不錯。從這以後,笑顏重新回到了吳金富的臉上。是葛菊英用自己的真心,為吳金富打開了一扇陽光之窗。

葛菊英和社區的關懷讓吳金富重新揚起幸福生活的風帆。吳金富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他感激葛菊英和社區為他打開了幸福之窗,於是更加刻苦鑽研技藝,漸漸名聲在外。如今,他自己租下了一間店麵,開了一家盲人按摩店,在城區裏已小有名氣,一家人的生活也富足起來了。

吳金富擺脫生活困境後,他記住了葛書記和社區對他的關愛。如今,他也接過了愛心接力棒,每次,後大街社區開展誌願者服務,不用動員,吳金富總是積極參加。他說了一句很真實的話:沒有社區當初的幫助,就沒有他的今天,他要力所能及地回報大家,回報社會。

筆者要講述的第二個故事,葛菊英付出更多。

二十年前,方永全老伴因病去世,臨終前老伴流下了兩行清淚,她實在不忍心離去:老方本人沒有勞保,又失去了勞動能力;兩個精神病兒子,自己生活都無法保障,更別指望他們賺錢養家。這樣一個家庭,讓操心了一輩子的女主人咋能放心離開?

是葛菊英一手幫助老人料理了後事。最初的那幾年,身為社區黨委書記的葛菊英使用了一些權力,在生活上給予老人無微不至的照顧。幾年後,政府出台了低保政策,還是葛菊英,在第一時間聯係有關部門,幫助這個特殊的家庭申請了最低生活保障,使這個搖搖欲墜的家庭暫時得以安穩下來。

基本溫飽有了,但是生活上的麻煩卻遠沒有結束。從此以後,葛菊英就像多了一家親戚,開始十年如一日地悉心照顧方永全一家。天氣冷了,葛菊英親自上門送去棉被,為老人和兩個兒子添上幾套過冬的棉衣;天氣熱了,葛菊英惦記老人會不會中暑,及時派人送去電扇。逢年過節,葛菊英總惦記著這個可憐的家庭,總忘不了給老人添置些節日食品、生活必需品。

那是七年前的一個早晨,葛菊英一早上班,走到社區門口,她看到方老漢的小兒子坐在大門外瑟瑟發抖。葛菊英馬上仔細詢問,問了老半天,才在他含混不清的表述中知道了一個大概:原來老人早上起不來了,更糟糕的是小便也失禁了。方老漢的傻兒子雖然精神不正常,但潛意識裏他知道有困難就求助社區。

葛菊英馬上趕到方永全家,還請社區醫生上門為其診斷。診斷的結果出來了,方老漢血糖血壓偏高。見此情況,葛菊英馬上決定立刻送老人去龍賽醫院就診。到了醫院,葛菊英和社區幹部湊錢為方老漢預支了醫療費。經過半個月的住院治療,方老漢終於康複出院了。

可是還沒等葛菊英她們喘口氣,方老漢家裏的事情又來了。他的兩個兒子病情加重了。一戶人家兩個精神病一個年老體弱,這樣的家庭怎麼維持?葛菊英覺得應該給他們一個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於是,她通過人際關係聯係了可以收治精神病的九龍湖福利院,把方老漢的兩個兒子送到福利院。這下,方老漢的擔子一下子減輕了,生活也變得輕鬆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