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1 / 2)

作為人民代表,葛菊英並不滿足於僅僅為老百姓解決一些具體的困難,她覺得,自己代表著人民,必須要在參政議政上有所為,這才不辜負人民的信任。

人民代表和黨代會代表肩上的責任有多重?葛菊英的理解是,信任越深,責任越重。

那是20世紀90年代的一個晚上。葛菊英在街上看到一夥人鬥毆。警察趕來後,在處理時與這些人發生了糾紛,一時,圍觀的群眾堵滿了街道。看到這個情況,葛菊英站了出來,請大家散去,不要圍觀。但是大家不買賬,有人還用手指頭指著葛菊英說:你算什麼人,不要多管閑事!

“我是人民代表!”葛菊英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她沒有想到,當圍觀群眾聽到“人民代表”這四個字,馬上配合散去了。

這件事給葛菊英很大觸動,她感到了人民代表的分量!

當選人民代表最初幾年,葛菊英不敢辜負對選民的信任,但凡選民有難處找到她,她一定全身心為維護選民利益奔走解難。

她的作為贏得了選民的口碑。

但是作為人民代表,葛菊英並不滿足於僅僅為老百姓解決一些具體的困難,她覺得,自己代表著人民,必須要在參政議政上有所為,這才不辜負人民的信任。

葛菊英的視野開闊了,她把注意力擴展到更為廣闊的城市管理。在社區崗位上工作多年,葛菊英太清楚城市管理的軟肋。

她注意到一個“老大難”問題:城市管理能力的提升。

葛菊英關注這個議題是有根據的。這些年,管理城市的機構和執法部門不少,但還是留下了許多管理盲區。比如出租車庫、無證棋牌室、夜排檔擾民、車輛亂停放等問題,群眾對此意見很大。具體落實到執法主體,卻是各自為政互相扯皮,推來推去,最後的皮球又踢到社區。但是社區隻是群眾自治組織,沒有執法權,於是形成了“一方無權管,多方無人管”的現象。

難道這個問題無法解決?葛菊英不這樣認為。她想到了聯合執法。以往每次全國文明城市大檢查,區裏出動了聯合執法隊,所有問題都可以當場解決。一旦檢查結束,聯合執法機構解散,一切又回到老樣子。難道不能把聯合執法隊“臨時”轉正為“常駐”?葛菊英覺得可以。

經過反複調查,2007年,葛菊英在區十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了《關於建立聯合執法機構提升城市管理能力的建議》議案。這個議案很快得到了區政府高度重視,建立了由區主要領導擔任組長、分管副區長擔任副組長的聯合執法領導機構,建立了聯合執法長效機製。擔任人大代表後,葛菊英加強了有關知識的學習,她的眼光看得更遠了。在鎮海新城建設如火如荼進行之際,多思多想的葛菊英心頭又有了一絲憂慮:新城建設、政府搬遷、老城區改造迫在眉睫。如果順其自然,未來的老城區就有可能成為空城,鎮海的曆史文化不能夠因此被割裂。但這又是個很難的命題,為了解答這個問題,葛菊英從老百姓很深的老城情結出發,細致調研區行政中心搬遷後老城區可能出現的狀況,向有關部門提出了老城區改造的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