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組建東北邊防軍(1 / 1)

1950年6月25日,南北朝鮮之間爆發了內戰。第二天,美國總統杜魯門立即命令駐守遠東的空軍、海軍參戰,支持李承晚節節敗退的軍隊,並命令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7月7日,美國又操縱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非法決議,給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侵朝軍隊披上“聯合國軍”外衣,掩飾其侵略行為。

正在為新中國的建設而日夜操勞的毛澤東,不能不對近鄰的戰爭加以密切關注。他仔細分析朝鮮戰局,對其前景作了兩種可能的估計:一是速決,即朝鮮人民軍很快取得勝利,將美國侵略者趕下海去;二是持久,即美國帝國主義不甘心失敗,繼續增兵,甚至在朝鮮北部登陸,擴大戰爭規模,這就必然會迫使這場戰爭轉入持久戰。毛澤東當然希望第一種情況,但他憑一個偉大戰略家的眼光看出第二種情況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朝鮮戰爭很有可能變成持久戰,毛澤東的心不由得變得非常沉重。朝鮮與我國東北三省毗鄰,古人早就說過唇亡則齒寒;再則,東北是蘇聯援建項目的重心,同時又是我國比較安定的老解放區,一旦發生戰爭,後果不堪設想。作為共和國的當家人,他必須做到“未雨綢繆”。經過慎重考慮,他請來了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周恩來一道商議應對之策。他說:“我們剛剛確定下大氣力,把國民經濟建設搞上去,朝鮮戰爭就爆發了,這就叫作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吧!選雖然打仗是朝鮮的事,但戰爭一打起來,美國就公開入侵我國的台灣。所以,從長遠著想,我們不能不有所準備。”對此,周恩來表示完全同意。

“我想了幾天了,立即從全國抽調能征善戰的部隊到東北集結,名字嘛,我也想好了,就叫東北邊防軍。”毛澤東在闡述了組建東北邊防軍的意義和原則之後,又果斷地說:“恩來,你是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要盡快召開軍委會議,討論保衛邊防、組建邊防軍的問題。一定要向與會的同誌講清楚:一、有備無患比無備有患好;二、備而不用比用而不備好。”

根據毛澤東的上述指示精神,周恩來於7月7日召開軍委討論保衛國防的會議。參加會議的有朱德、林彪、聶榮臻、羅榮桓、譚政、蕭勁光、蕭華、滕代遠、李克農、楊立三等。首先,周恩來向與會人員傳達了黨中央、毛澤東關於東北邊防軍的決議,初步商定了邊防軍所轄部隊、人數、指揮機構、人選、部署調整、車運計劃、後勤保障、集結時間等。由於這是一項關係重大的動作,會上沒有匆忙地作出最後決定,而是責成有關單位負責人進一步考慮商議後,在下次會議上再研究確定。

會後,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把這次會議決議事項整理成文,上報軍委主席毛澤東。該決議的主要內容是:“一、部隊調動部署。四個軍三個炮兵師限七月底到安東、輯安、本溪等地集結。二、指揮機構組織。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委、蕭華為副政委。三、後勤準備工作。四、兵員補充準備。統由後勤部訂出實施計劃,限期完成。五、政治動員工作。總的是在保衛國防安全的口號下,進行政治動員,具體計劃由總政治部起草一個指示。”

毛澤東收到並看完這份決議事項文稿已是7月7日深夜二十四時了。他當即提筆作了批示:“榮臻同誌:本日會議決議事項同意,請即按此執行。原件存我處。”

有關與會人員在收到毛澤東的批件之後,又經過幾天的醞釀和商議,周恩來於7月10日主持召開了第二次軍委會議,正式通過《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草案)》。會後,周恩來又對之反複推敲方才定稿。這個決定的主要內容如下:

“將作為軍委戰略預備隊的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軍,自七月十日和十五日起,分別從廣州、信陽、灤河出發,開往鄰近東北邊境的安東、遼陽、鳳城地區;原在北滿的第四十二軍,在七月三十日從齊齊哈爾及北安線出發,開往通化、輯安線集結;炮兵、工兵、騎兵等特種部隊若幹師、團也分別開往邊防地區。”“以上所屬部隊共約二十五萬五千人左右,最後調動的部隊限八月五日到達指定地區,”以粟裕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蕭勁光為副司令員,蕭華為副政委,李聚奎為邊防軍後勤司令(粟裕因病,後來沒有到任)。以第十五兵團部為基礎,組成新的兵團部,統轄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軍,以鄧華為司令員,賴傳珠為政治委員。

周恩來修訂的《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定》於7月13日上報。毛澤東於當天就作出批示:“同意,照此執行。”

這樣,東北邊防軍很快地便組建起來。

與國內外敵人作了幾十年鬥爭的毛澤東,是深知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的。美帝國主義悍然入侵朝鮮不得不引起毛澤東的高度警惕。毛澤東不愧為一個料敵如神的偉大戰略家。美帝國主義果然不顧中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反對,公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鴨綠江邊。正因為有了東北邊防軍的事先組建,才有三個月以後的迅速出兵朝鮮,取得一個出奇製勝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