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一貫重視調查研究工作。調查研究是他的基本工作方法。在他看來調查就是解決問題。調查研究是解決問題的前提,一切的預見、計劃和準備工作都依賴於它。調查研究是最基本的準備工作。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做過無數的調查研究工作。延安整風時期,他為搞好文藝界的整風所進行的調查研究工作便是一個很好的典型。
抗日戰爭爆發後,延安作為中共中央所在地,高舉起民族解放的大旗,成為指引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燈塔。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僑胞中成千成萬的知識青年、作家和文藝工作者,為尋求真理和光明,冒著生命危險,衝破日寇的封鎖線和國民黨特務的阻撓與迫害,紛紛來到延安和陝甘寧邊區。他們組織許多文藝社團,運用各種藝術形式開展宣傳活動,並在實踐中創作了一大批為抗日服務的好作品,極大鼓舞了延安和敵後根據地軍民的士氣。但是延安文藝界也存在許多問題。這些文藝工作者盡管滿懷救國熱情,但由於他們大都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城市,因此同工農兵結合的思想準備很不足。正如周揚所回憶的那樣:“他們沒感覺到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沒有感覺到有一個要熟悉麵前這些新對象的問題。他們還是上海時代的思想,覺得工農兵頭腦簡單,所以老是想著要發表東西,要在重慶在全國發表,要和文藝界來往,還是要過那種生活。身在延安,心在上海,心在大城市,這怎麼成呢?你以為這個問題簡單嗎?可不簡單啊。結合,你怎麼結合得了啊,這些人都有三四十歲了,有自己的一套,而且有些作家的架子還蠻大的。”在文藝界內部,相互之間也存在一些長期積累下來的爭論、分歧、對立和不團結的現象,還包括存在宗派主義的問題。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認為有必要在文藝界進行調查研究,召開一次座談會,以統一文藝界的思想和認識,使他們自覺地走向與工農兵相結合的道路。
毛澤東對文藝界的狀況作了大量的調查研究。他把“魯藝”、“文抗”等單位的文藝工作者,個別地或一批一批地請到他家裏進行交談,詳細詢問作家、藝術家的思想和寫作情況。毛澤東與何其芳、嚴文井、蕭軍、周立波、曹葆華、姚時曉、劉白羽、羅烽、歐陽山、草明、丁玲等人都交談過,其中談話次數較多的有歐陽山、草明、艾青、蕭軍等人。
1942年4月9日,毛澤東找歐陽山和草明談話,毛澤東開門見山地說:中央準備召開一個文藝座談會,事先征求大家意見,會上是不是討論這麼三個問題;一是文學藝術家的立場問題;二是態度問題;三是工作對象問題。接著,他首先談了自己的看法。毛澤東說完,歐陽山就上述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並希望中央製定明確的文藝政策,草明反映了文藝界存在的宗派主義問題。這次談話後沒幾天,毛澤東又兩次給歐陽山和草明寫信,請他們對上次談話中涉及的文藝方針諸問題搜集意見,“正反兩方麵都盼搜集”。遵照毛澤東囑托,他們立即查找有關材料。歐陽山寫了篇簡要說明,內容包括中國的一些文藝派別、主張和論爭。然後,由草明一並麵交毛澤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