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狹路相逢勇者勝,可是,這並不是上乘的勝者,最為上乘的勝者是能夠在兩軍對壘時運籌帷幄而決勝千裏,運籌帷幄說來容易,做起來卻不那麼簡單,如果對手來勢洶洶,實力一般都要高於自身或者旗鼓相當,倘若此時倉促應戰,結果不是一敗塗地,就是兩敗俱傷,不管出現哪種結局,自己都要付出慘重代價,這是聰明的人所不願意看到的,所以,要知己知彼,要以靜製動,要你中有我,要鎮定自若,總之,要在全麵了解對手的基礎上,讓他們始終圍繞在你的周圍,跟著你的步伐前進,這樣,才能在最為合適的時候打敗對手,1.讓假象成為武器——前秦與東晉掌權者之間的鬥爭南北朝時期,南方的東晉和北方的前秦之間發生了一場實力差距極為懸殊的大戰——淝水之戰,這一場大戰的主角分別是東晉的主政者謝安和前秦的皇帝苻堅。謝安巧妙安排,做到了知己知彼,而苻堅卻糊裏糊塗,貿然進兵。所以,苻堅盡管兵多卻成為失敗的一方,謝安雖然兵少卻贏得了戰爭的勝利,此次戰爭也成為曆史上以少勝多的典範戰例。
東晉時期,北方有個叫氐的民族,在其首領苻堅的帶領下,建立了強大的前秦帝國,並且隻用了短短二十年時間便統一了北方,同時擁有了百萬之眾的軍隊。隨著軍事實力的增加,苻堅已不滿足自己擁有的北方疆土,又把目光投向了東晉王朝的半壁江山。
在苻堅積極醞釀進攻東晉的同時,東晉內部主政者謝安已經感覺到這個威脅了。於是,謝安派密探千方百計去了解前秦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就在苻堅加緊招募軍隊的時候,謝安也暗中招募忠於東晉王朝的勇士潛入前秦境內,冒充百姓加入到苻堅的隊伍中去。與此同時,謝安派出一些人四處賄賂前秦謀臣,讓他們盡量勸說苻堅不要進攻東晉。
然而,苻堅對謝安的所作所為一無所知,他始終認為東晉國內君臣、臣臣之間都是不和睦的,因此,他不顧多數朝臣的反對,調集了九十萬大軍,征伐東晉。水陸並進,旌旗招展,戰鼓喧天,前後連綿千裏,大有一口吞掉東晉的氣勢。
得到這個消息後,東晉舉國驚慌,有些人甚至提出遷都以避開前秦的鋒芒。謝安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但他深知此時自己不僅不能表現出很慌張的樣子,還得偽裝出已經胸有成竹的姿態,隻有這樣才能穩定整個東晉國內的局勢。
這時,謝玄前來詢問他如何應對強敵,謝安卻像平時一樣輕鬆自如地說:“你不要擔心,前秦都是烏合之眾,我早就想好了消滅他們的對策。”謝玄有些將信將疑,但又不敢多說話,退出後就又讓其他部將再次請示計策。謝安不僅沒有回答,反而吩咐準備車馬,然後帶著部將和朋友一起來到山間別墅,下起棋來了。下過棋後,謝安又登山漫遊,直到夜幕降臨的時候才回府。謝安回府後還拉著謝玄跟自己痛飲了一個晚上,謝安的這些舉動讓謝玄有些摸不著頭腦。
與謝玄同樣著急的還有一個人,他便是桓衝,他也對朝廷的安危非常擔心。為了表示自己的忠心,他特意派遣精銳部隊三千人前來保衛京師。謝安知道這件事情後,拒絕說:“朝廷已有妥善的安排,武器和軍隊都不缺少,派來的部隊應回去加強防務。”謝安這些離奇的舉動,讓桓衝表示懷疑,於是他私下對部下說:“謝安有丞相的度量,但是不熟悉軍事。如今大敵當前,還去遊山玩水,高談闊論,隻派一些沒有經驗的年輕人去禦敵。敵人來勢凶猛,雙方力量太懸殊,天下的大局可想而知,看來我們將要受外族統治了。”
謝安的良苦用心終於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大家看到謝安如此氣定神閑,都認為他已經安排好了一切,也就不再驚慌。因此,盡管大敵當前,但是東晉國內卻人心安定。
表麵放鬆的謝安,暗地裏卻積極備戰,他有條不紊地製定著一個絕密的計劃,他決定讓一個名叫朱序的心腹向苻堅詐降,打入苻堅軍隊內部,以便搞亂苻堅的軍心,同時也指望日後兩軍對壘的時候他能在後方動搖對方的軍心。
一天晚上,謝安派人將朱序秘密帶到自己的府邸,對他說:“前秦軍隊就要打來,我國目前還不足以與之相抗衡,因此,需要派一個得力的將領詐降到苻堅的軍營中,見機行事,你認為如何?”朱序心裏明白謝安的想法,毫不猶豫地說:“為了我大晉的生靈不遭苻堅的塗炭,我願意犧牲自己的名節深入狼窩,請大人明示在下該如何行事?”謝安拜謝朱序後說:“等苻堅軍隊打到壽陽後,你帶領人馬全都投降過去,爭取取得苻堅的信任。我知道苻堅雖有百萬之眾,但都是由他先前征服的一些國家的敗兵組成,這些人心裏都非常仇恨苻堅,時刻想著恢複自己的國家,因此,並不是真心替苻堅賣命。你去了之後,一定要多接觸這些人,慫恿他們消極對抗苻堅的命令,力爭他們反叛苻堅。此外,等我們兩軍對陣的時候,你如果看到苻堅軍隊在後退,你就馬上在他的隊伍中大喊‘苻堅敗了’的話,打亂他的陣腳。該說的就這些,一切仰仗將軍了。”朱序將謝安的要求一一記在心裏,便趁著夜色直奔壽陽而去。
苻堅求戰心切,他率領大軍瞬間打到了壽陽,朱序按照謝安的安排,假意抵擋了一陣,便投降了苻堅,苻堅非常高興,因為在他看來,東晉已經不堪一擊了,自己大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投降的人會越來越多。
此時的謝安明白:苻堅依仗有百萬大軍,有些誌得意滿,如果此時跟他硬碰,則正中苻堅下懷。所以,自己必須施放一些“煙幕彈”來迷惑苻堅,才能借此多了解苻堅的真實情況。
經過醞釀,謝安偽造了一封求援信,大意是自己軍隊糧草供應和兵源出現了問題,需要朝廷趕緊派得力大將押送糧草並增派援兵來救急,並反複強調隻夠維持數日了。謝安找來自己的貼身侍衛說:“我這裏有一封重要信件,需要讓苻堅看到,因為這關係到我們國家的生死存亡,你務必讓苻堅俘獲你,還不能露出一絲破綻,一定要讓苻堅相信我信中寫的那些內容。”這個貼身侍衛發誓一定能夠做到,謝安這才放心地把信交給他。果然,這個侍衛被前秦軍的巡邏兵截獲,他佯裝自己手上有絕密情報不能讓苻堅看到的樣子,假模假樣地要把一封信吞掉,“幸虧”苻堅的士兵發現及時,將這封信從他的嘴裏搶了出來。這封信很快便到了苻堅的手上,苻堅見信後,不但沒有發覺到其中有詐,反而認為:晉軍已缺少糧草,兵力不足,很容易對付,為防止他們逃走,應立即發動進攻。於是把主力留在原地待命,隻帶了八千輕騎,連夜趕往壽陽與朱序等人會合,意在截斷東晉糧道,並一舉殲滅東晉精銳的援軍部隊。
謝安此舉是為了引誘苻堅拉長戰線,果然,苻堅得到了這個錯誤信息,以為謝安不能支持太久,便甩開大部隊和後勤補給,輕易冒進,致使自己的軍隊分成若幹段,綿延數百公裏,而這正是謝安希望看到的現象。因為他知道,苻堅要想瞬間完成所有軍隊的集結並投入戰鬥狀態是肯定不可能的,這實際上削弱了苻堅的戰鬥力。
謝安分析苻堅的情況後,覺得苻堅雖然一再被自己牽著鼻子走,但仍然不是一條將死的蛇,如果處理不當,自己很有可能功虧一簣。這天,謝安得到密報說:苻堅經常喜歡登上城樓查看東晉軍隊的情況。謝安非常高興,因為他知道正對城樓的便是八公山,這座山有個特點:比城樓要高一些,如果從城樓上遠望此山,有種泰山壓頂之勢,同時,山上樹木不高,且灌木很多,如果不注意看,很容易產生滿山都是士兵的錯覺。謝安早就熟悉八公山的這個特點了,因此,他決定邀請謝玄來到與苻堅遙遙相對的八公山上下棋,借此造勢,打擊苻堅的自信心。
這天,風特別大,謝安對謝玄說:“今天天氣不錯,你是否願意跟我去八公山上去下棋呀?”謝玄有些抱怨地說:“您真是好興致啊!如此緊迫的時期,您還有閑心去八公山下棋,莫非是想看看苻堅的大軍如何攻入我大晉的土地嗎?”謝安笑笑說:“將軍此言差矣!我讓你跟我去八公山下棋,目的就是想打擊苻堅,將軍如果不信,可隨我一同前去。看我如何使用障眼法讓苻堅恐懼,並重挫他的銳氣。”謝玄聽謝安這麼一說,便滿腹狐疑地跟著謝安來到八公山。他們下了一會兒棋後,苻堅出現在了城頭上。謝安指著遠處滿山的草和樹說:“將軍,看看我的百萬雄兵吧!”謝玄原本心裏想著事情,於是兩眼遊離地朝附近看了看,這一看不打緊,他發現似乎周圍都是自己的軍隊,他趕緊擦了擦自己的眼睛,才發現都是被風吹動的草和樹,如果不認真看,還真以為是士氣高昂的軍隊。謝安這才笑笑說:“你看到了吧,我想,苻堅現在是求戰心切,他的心事不會比將軍的少,凡是處在對陣狀態的人,都會非常注意對方的一舉一動的,這樣就好像將軍一樣,心事重重,當然也就把很多東西給看錯了。我想苻堅此時應該跟將軍有同樣的感受,我們再給他加把火!”於是,謝安要求自己的隨從們都舉起手中的長兵器不斷揮舞,自己也與謝玄在山頂談笑著走來走去。
謝安的這個舉動非常有效,苻堅此時正一動不動地觀察著謝安等人,結果由於看的太專注了,他竟然將八公山上的草動樹搖看成是滿山整裝待發的士兵,加上看到謝安和謝玄在這些“士兵”中間談笑自若,就信以為真了,苻堅著實被驚嚇住了,他以為東晉已經是不堪一擊,可沒有想到,東晉居然還有如此強大的實力。於是眉頭一皺,轉身悻悻地離開城頭,這一切都被謝安和謝玄看在眼裏,等苻堅走下城頭,兩人相視一笑,似乎已經看到勝利的曙光了。
苻堅被謝安的疑兵之計驚嚇住後,想到自己的九十萬大軍長期與晉軍對峙,糧草供應肯定會發生問題,最為嚴重的是自己的士兵大多是北方人,思鄉之情日益高漲,這迫使苻堅急切地想尋找決戰的時機。謝安掌握了苻堅的這種心理狀態,認為苻堅已經有些沉不住氣了,如果此時再動搖一下苻堅的軍心,那就一定能夠打敗他。
可是如何動搖苻堅軍隊的軍心呢?謝安認為隻有讓苻堅軍隊往後撤退,才能讓朱序趁機散布“苻堅敗了”的謠言,這樣苻堅原本就搖搖欲墜的軍心,必然大亂。因此,謝安派使臣來到苻堅的軍營請戰說:“你們孤軍深入,卻緊靠淝水紮營布陣,這是長久相持的策略,並不是速戰速決的陣勢。如果你們稍稍後退,在岸邊騰出一塊空地作戰場,讓晉軍渡過淝水,與你們一決勝負,豈不是更好的策略。”苻堅一聽,認為真是天意,看來自己一統天下的想法就要實現了,因此,盡管前秦的將領都不同意後撤,苻堅卻還是說:“我們不妨後撤一點,等晉軍渡河渡到一半時,我們出動鐵騎衝殺,沒有不勝的道理。”於是苻堅下令後撤,結果,秦軍一撤退,陣腳就明顯有些慌亂。這一切謝安都看在眼裏,隻見他揮舞著一麵旗幟,東晉軍隊便如猛虎下山,奮勇向前。過了一陣,東晉軍隊一方響起了一聲炮響,原本很普通的炮響,卻使得前秦軍隊內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隻聽前秦軍隊的最後,傳來了響亮的聲音:“秦軍敗了!秦軍敗了!”混亂中,大部分前秦軍隊以為真是這樣,更加心慌意亂,大家都奪路而逃,相互踐踏,以至於真正因戰鬥死亡的人很少,被踩死的人倒很多。
這些話都是朱序和他的手下喊出來的,這是朱序與謝安約定好的暗號,朱序見機行事,擾亂前秦軍隊的陣腳,東晉軍隊勢如破竹,大敗苻堅的軍隊。苻堅本人也因為中箭,差點死於非命,在部下的拚死保護下才僥幸逃回自己的老巢長安。
謝安之所以能夠打敗數倍於己的敵人,依靠的就是知己知彼,他在完全掌握了苻堅的內部情況之後,利用他士兵組成成分複雜、易於各個攻破的特點,巧用詐降和障眼的戰略,終於徹底製伏了強大的前秦軍隊,以自己的智慧挽救了東晉王朝。
2.孤立才能進攻——秦國與六國的對抗以寡敵眾中的寡方,需要麵對的對手很多,因此,寡方不能平均分配力量,更不能勞師以攻擊遠方的對手,那麼要采取什麼方法才能做到以寡敵眾呢?秦國昭襄王時期利用結交離自己最遠的齊國,進攻離自己最近的韓、魏,同時不斷挑撥齊楚之間的關係,促使他們之間相互製衡,從而為秦國攻占韓、魏贏得了時間,最終也為秦國東進掃清了道路。
秦昭襄王是秦國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大王,他在位56年,是秦統一六國思想的發起者和國策製定者,他的統治為後來秦王嬴政最終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那麼秦昭襄王確定了一個什麼樣的國策呢?這個國策為何會產生如此重大的作用呢?秦昭襄王又是如何實踐的呢?
說到秦昭襄王國策的製定,得提到一個人,這個人便是魏國人範雎,他原本是魏國須賈的門客,須賈嫉妒他的才能,找了一個借口誣陷他通敵賣國,對他嚴刑拷打幾乎致死,接著須賈還讓人侮辱範雎。也許是命不該絕,範雎最終買通了一個看守,騙過須賈,將他偷偷地送出魏國,範雎因此改名叫張祿來到秦國。
來到秦國的張祿聽說秦王要去進攻齊國,就用巧妙的方法得到秦王的召見,接著他向秦王提出了一個改變秦國未來命運的建議,張祿對秦王說:“論起秦國的地位來,哪個國家有這麼好的天然屏障?論起秦國的兵力來,哪個國家有這麼些兵車、這麼勇敢的士兵?論起秦國的人來,哪個國家的人也沒有這麼奉公守法的。除了秦國,哪個國家能夠管理諸侯、統一中國呢?但為什麼秦國幾十年來都沒有多大的成就呢?這就是因為秦國光知道一會兒跟這個諸侯訂立盟約,一會兒跟那個諸侯打仗,根本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政策。聽說新近大王又上了丞相的當,發兵去打齊國?”
秦昭襄王問:“這有什麼不對的嗎?”張祿說:“齊國離秦國這麼遠,中間隔著韓國和魏國。要是出戰的兵馬少了,也許會被齊國打敗,讓各國諸侯取笑;要是出去的兵馬多了,國內也許會出亂子。就算一帆風順地把齊國打敗了,大王也不能把齊國跟秦國連接起來,以後怎麼管得了?當初魏國越過趙國把中山打敗了,後來中山倒給趙國兼並了去,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中山離趙國近、離魏國遠嗎?我替大王著想,最好是一麵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麵向韓國和魏國進攻。離得遠的國家既然跟我們有了交情,就不會老遠地去幹預跟他們不相幹的事。把臨近的國家打下來,就能夠擴張秦國的地盤,打下一寸是一寸,打下一尺就是一尺。把韓國和魏國兼並之後,齊國和楚國還站得住嗎?這種像蠶吃桑葉似的由近而遠的辦法,叫做‘遠交近攻’。”秦昭襄王拍著手說:“秦國要真能兼並六國,統一中原,全在乎先生的‘遠交近攻’的計策了!”當時就拜張祿為客卿,照著他的計策去做,把攻打齊國的兵馬都撤回來。
然而,秦昭襄王剛為“遠交近攻”的策略高興完以後就又犯愁了,到底是先“遠交”後“近攻”呢,還是先“近攻”後“遠交”,抑或是兩者同時進行?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秦昭襄王還是選擇了先“遠交”後“近攻”的步驟。
“遠交”的目的是結交楚國和齊國,那麼派誰去楚國和齊國呢?秦昭襄王想到了提出這個策略的張祿先生,既然他能提出這個策略,想必他對這兩個國家也會比較熟悉。於是他任命張祿為大使出使這兩個國家。張祿認為先去窮鄉僻壤的楚國會更好,因此,他打點行裝,帶上禮物前往楚國都城。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楚國大王早就知道這個人要來楚國,因為害怕秦國的使臣,所以下令邊境關卡不讓張祿進入楚國境內。張祿第一站就遇到了阻力,他急忙修書一封給秦昭襄王,將自己遇到的麻煩詳細彙報了一番。秦昭襄王也感到這件事情很棘手,因為秦楚關係一直不是太好,也許是楚王擔心自己又耍什麼花招,可是這次與楚國交好是自己實施下一步戰略步驟的關鍵,怎麼辦呢?秦昭襄王想了很久,終於下決心犧牲一些利益,他派人快馬給張祿一道密令,叮囑他按密令指示做。
張祿看了看秦昭襄王的密令後,非常佩服大王的舉措,他寫了一張便條讓邊關的楚軍代為轉交楚王,楚王一看到張祿的紙條便眉開眼笑地下令:“讓張祿即刻來都城覲見楚王!”楚王在朝堂上接見了張祿,楚王對張祿說:“如你便條上所言,你們秦國此次是真心要跟楚國交好了,那麼請你拿出你們秦王的詔令來,不然我怎麼相信你說的呢?”這時隻見張祿拿出一匹絲綢開始宣讀:“楚國大王,我秦國與楚國原本就是友好鄰邦,長期相安無事,隻是我的父王由於個人的喜好,而占有了楚國黔中的部分土地,這令我一直感到不安,為了表示我方與楚國交好的誠意,我將這塊原本屬於楚國的土地交還給楚國,希望我們兩國能夠世代友好下去!”張祿讀完後,對楚王說:“大王這下相信我們的誠意了吧!”可楚王卻有些猶豫地說:“我看還是不行,我們跟齊國、韓國、魏國等六個國家曾經訂立過合縱抗秦的盟約,我怎麼好帶頭毀約呢?如果哪個國家能夠率先提出中止這個盟約,那麼我才能同意跟秦國交好,所以請張祿大使先回去,我們商量一下再給你答複。”
張祿沒有想到楚王如此狡猾,於是他留在楚國都城,等候秦昭襄王的命令。秦昭襄王接到張祿的報告後,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當年蘇秦拉攏六個國家一起對抗秦國的政策一直是秦國的心腹大患,因為隻要秦國一有舉動,這六個國家就會按照以前合縱的盟約相互支援,所以秦昭襄王知道,要想實現“遠交近攻”的設想,必須破除這個合縱盟約並拆散這個合縱體。可是如何才能拆散呢?
秦王想到了一個國家,那就是趙國,這時的趙國國力已經明顯地衰落下去了,但是它又與秦國接壤。秦昭襄王想到可以利用趙國來瓦解這個合縱盟約,因此他派使臣去威脅利誘趙王說:“我們秦王考慮到秦趙兩國總是這樣打打殺殺也不是一回事,為了主動顯示我方和好的誠意,秦王決定撤出邊境的駐軍,兩國可以訂立盟約進行友好交流,隻要你們同意我們可以相互交換人質。但是如果你們不同意,我們秦王將首先進攻趙國,相信趙國目前要想抵抗秦國是有一定難度的,請趙王好好考慮一下這個建議。”趙王本來就沒有什麼雄圖大略,他馬上同意與秦國訂立友好盟約,這實際上就中止了與其他五國訂立的合縱盟約,六國合縱最薄弱的環節被攻破了。
張祿接到秦昭襄王送來的秦趙訂立盟約的消息後,連夜覲見了楚王,這時楚王如釋重負般地答應張祿的要求,跟秦國訂立友好盟約,六國盟約從此隻剩下四個了。
秦楚訂立友好盟約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齊國,齊王有些坐不住了,他派遣使者前往楚國責問楚王,楚王振振有辭地說:“我可不是第一個背盟的人,不信,讓齊王去問問趙國,是他們先背盟,難道就許趙國背盟,而不許我背盟嗎?”齊國的使者將楚王的話告訴齊王,齊王大罵秦國奸猾,於是他決定聯合韓、魏對秦國發起攻擊。秦昭襄王想了想說:“齊國來進攻,倒幫了我的忙。”原來,即便秦國不打敗齊國,那麼它“遠交”計劃的第二步即交好齊國,也還是沒有辦法實施。因為齊國一直自詡為東方大國,一直沒有把秦國這個西方蠻夷小國放在眼裏,由於雙方隔得很遠,因此也就很少交戰過,這是一次檢驗秦齊兩國軍事實力的最好機會,秦昭襄王怎麼會錯過呢?因此,雙方在函穀關外進行了長達數月的反複交鋒,結果由於韓、魏軍隊的戰鬥力太弱,僅憑齊國一國的軍隊難以打敗秦國,戰爭的結果如秦昭襄王預料的那樣,秦國大勝,韓魏兩國為了不至於亡國,趕緊割讓自己的土地給秦國,這樣秦國不僅打敗了齊、韓、魏三國聯軍,而且還將自己的勢力範圍向東擴展了100多裏,這為下一步實施“進攻”戰略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