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牽著你的鼻子走(2 / 3)

這一戰,齊國損失慘重,因此,齊王不再提伐秦的事情了。秦昭襄王認為齊王這一敗,對自己與之交好幫助很大。所以,秦昭襄王再度派張祿出使齊國,這次出使齊國跟上次出使楚國顯然是不同的,因為這次秦國使臣是作為戰勝國出現在齊國大王的麵前,那麼氣勢上自然占優。張祿就是懷著這種心理去了齊國。

然而,張祿算盤打錯了,齊國盡管敗了,但是他的大國心理還沒有被打掉。因此,當張祿耀武揚威地出現時,齊王對他並不熱情。張祿傲慢地對齊王說:“大王早就知道秦國軍隊的力量吧,我認為大王應該看清形勢,不要再跟韓、魏這等小國攪和在一起了,這樣不僅有失齊國作為大國的身份,而且也是危險的,如果秦國滅掉韓、魏,那麼下一個目標就是齊國了……”張祿還沒有說完,隻聽齊王大喝一聲:“你是哪裏來的無名小卒,竟敢到齊國來撒野。來人啊!將這個人給我關入死牢!”張祿一聽傻眼了,他急忙求饒,可是這已經不起作用了,張祿被囚禁起來。

消息不久就傳到秦國,秦昭襄王非常著急,怎麼才能完成“遠交”的最後一步,就看齊國的態度了,看來上次一仗還沒有教訓好齊國。這個時候秦昭襄王又想到了楚國,他靈機一動,派人給楚王送信說:“我們準備攻擊齊國,如果你對齊國也感興趣的話,那麼我們共同出兵,到時候拿下齊國後,它的領土我一點都不要,全部歸楚國所有。”楚王喜歡貪小便宜,他很爽快地應允了,於是秦王派大將率軍借道趙國,突然出現在齊國東部邊境上,齊國一下搞暈了。與此同時,齊國西南部邊境上出現了楚國的軍隊,齊王一下子慌了手腳,他急忙向楚王求和,並割讓了一小塊土地給楚王,楚王覺得自己不費一兵一卒能占一塊土地就可以,所以撤兵了。當齊王回過頭來想要對付秦國時,秦國已經站穩腳跟了,齊王這個時候想到了求和。秦昭襄王認為自己的目的達到了,便同意撤兵。很快,齊王也同秦國建立了友好關係。

秦昭襄王的“遠交”計劃成功實現後,他便虎視眈眈地盯著韓國和魏國,他要開始實施“近攻”戰略了,這也是他最主要的目的。如果成功,那麼秦國就可以自由出入作為天然屏障的函穀關了,而一旦出了函穀關,前麵將是一馬平川,秦國強大的騎兵部隊將所向披靡,統一六國將不隻是紙上談兵了。秦昭襄王沒有被未來美好的前景所迷惑,他決定一步一步地實現他的“近攻”戰略,可是,是先伐韓還是先伐魏,還是兩國同時伐呢?秦昭襄王掂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實力,覺得同時伐兩國,肯定力不從心,於是他決定還是先伐韓,這樣勝算大些。然而,先伐韓,魏國必然來援助,那樣不還是同兩國作戰嗎?秦昭襄王此時想到了“遠交”的那兩個大國,他在出兵伐韓之前,給楚王和齊王各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說:“韓國總是騷擾我國的邊境,我們決定懲罰他們一下,可是魏國卻想幫助韓國。我想提供一個好的信息給你們,魏國要是出動了國內大部分軍隊來援助韓國,這樣的話,魏國放置在魏楚和魏齊邊境上的兵力肯定就不足了,麵對這樣有利的局麵,難道你們就不想趁機從魏國手上拿點好處嗎?”楚王和齊王都認為秦王這個提議不錯,都回信同意了秦王的建議。

秦昭襄王看到楚王和趙王默許了自己的行動,於是派精兵出函穀關向韓國發動猛烈攻擊,韓王急忙就近向魏國求救,魏王連忙派大將率領軍隊前去增援。然而,魏王怎麼也想不到,他的軍隊還沒有走出魏國國境,楚國和齊國的大兵就已壓境,這讓魏王驚惶失措,他隻得將走在半路上的魏軍緊急召回,這才化解了邊境危機。這可苦了韓王,他焦急地等待魏國的援軍,可哪裏想到,等來的隻是一紙道歉文書,魏王將自己的苦衷告訴了韓王,韓王沒有辦法,隻得硬著頭皮抵抗,可是韓國軍隊哪裏是秦國軍隊的對手,短短幾個月時間,韓國國土丟掉了一半,都城也危在旦夕。韓王隻得遷都,從而把函穀關以東的大片土地拱手交給了秦國,秦國終於打通了東進的通道。就在秦昭襄王想要一展宏圖的時候,國內卻發生了變故,原來太後跟穰侯相互勾結,意圖發動政變廢了秦昭襄王,另立秦王,秦昭襄王得到這個消息,急忙率領主力部隊回師鹹陽,幾個月後,終於平息了國內的叛亂,但是這場變故改變了秦昭襄王的國內國外政策,他的“遠交近攻”政策暫時擱置起來了。

不久年邁的秦昭襄王病死,接著秦國像走馬燈似的換了幾個王,最後嬴政登基做了秦王,這個雄才大略的秦王,繼續著他的祖父未竟的事業,重新將“遠交近攻”作為秦國統一大業的主要戰略,因為有秦昭襄王時打下的基礎,嬴政經過十多年的東征西伐,秦國先後滅掉了韓、魏、趙、燕,最後才將自己“遠交”的這兩個“盟友”幹掉,使天下歸於一統。

3.從“和親”中發掘資本——唐朝與吐蕃聯姻吐蕃族很早就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當中原進入唐太宗時期,吐蕃也迎來了一個雄才大略的領導者,他就是鬆讚幹布。鬆讚幹布繼承讚普之位後,用兩三年時間削平了內亂,又征服了羊同和蘇毗殘部。鬆讚幹布又進行了多方麵改革,這樣,吐蕃在祖國西南地區崛起,引起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視。

不久,由於吐蕃想要和親,卻因為吐蕃東邊吐穀渾從中攪和,而怪罪於唐朝,便興兵進攻唐王朝。雙方陳兵十幾萬於現在的四川省境內,戰爭持續了幾個月,場麵極其慘烈,雙方死亡數萬人。盡管唐王朝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實力損耗也很大,隻得暫時往後撤退,雙方各自退回自己的領地進行休整。唐太宗聽到前方戰報,非常擔憂地對大臣們說:“盡管此次戰役我們勝利了,但是,我們的實力損失也不小,百姓的傷亡很大,而且耗費的民財太多,這樣對於剛剛擺脫隋朝暴政的百姓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因此,我主張暫時避開吐蕃的軍事挑釁,看能否尋找到其他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唐太宗想到必須把自己的和平誠意告訴鬆讚幹布,於是他下詔說要暫時停止對吐蕃的軍事行動。

唐太宗的這個舉動果然取得重要作用,因為鬆讚幹布也覺得如果再與唐朝發生戰爭,吐蕃無法支持這樣長期的戰爭消耗。鬆讚幹布看到唐太宗已經伸來了橄欖枝,於是也派使者送信給唐太宗表達了停戰的願望。

雙方的戰爭雖然是停了下來,但是關係並沒有最終改善。此時,位於唐王朝正北方的突厥勢力也逐漸強大起來,他們屢次侵犯唐朝,甚至有時危及唐都城長安的安全。唐太宗覺得這個才是心腹之患,可是對於剛剛擺脫隋末戰亂的唐王朝來說,傾全國兵力去對付突厥,不僅不劃算,而且很有可能給予一些反叛分子以可乘之機。因此,唐太宗認為必須尋找相應的外援,以降低自己單獨作戰的風險。這樣,唐太宗看上了吐蕃。他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計謀,就是同意吐蕃的求親,選派得力親信作為公主的侍從,一方麵注意吐蕃的動向,另一方麵,借公主的名望影響吐蕃上層貴族,以便利用吐蕃軍隊實現唐朝穩固邊疆的目的。

不久,唐太宗召見宰相,說:“上次吐蕃讚普派使臣來求親,我覺得唐對吐蕃要想取得優勢地位,不妨考慮下嫁公主給讚普,何況以前曾經有過劉邦將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單於的先例,我們為何不效法呢?”宰相有些猶豫說:“我大唐朝廷威震四方,為何屈膝將自己的公主嫁給吐蕃?”唐太宗緩緩地說:“其實我這樣做,想到的首先是百姓,我不願意再見到荼毒生靈的戰火重新燃起。我此次將公主下嫁給讚普,不是因為我們打不過他們,而是我們在打敗了他們之後才提這個事情的,因此我們的公主有我們做她的強大後盾,還怕讚普對她不尊敬嗎?”唐太宗看了看宰相後說:“更重要的是,我還有長遠的打算,力爭吐蕃軍隊加入到我們打擊突厥的行列中來,你看如何?”宰相聽後連說很好,便派使者通知吐蕃方麵,說唐王朝同意吐蕃讚普求娶唐朝公主的要求。

吐蕃使者很快就帶著求親的財寶來到長安,唐太宗為了顯示唐朝公主的高貴,同時也為了震懾吐蕃貴族,便決定有意為難吐蕃使者。他威嚴地對吐蕃使者說:“我本想痛責你們讚普一番,因為你們不知天高地厚,竟敢染指我天朝大國。但是現在我又原諒你們了,因為既然我們是文明大國,就不會跟你們計較這麼多的,而且我還將成全你們讚普的想法,將我最疼愛的文成公主嫁給你們的讚普。”唐太宗接著說:“不過回去告訴你們的讚普,如果他是誠心來求親,就要把我的女兒當做高貴的人來對待,要是讓我知道你們讚普對公主不尊敬的話,等待他的將是我大唐的鐵騎!”讚普的使臣一聽,趕緊答複說:“我們一定將您的意見轉達給讚普,同時我們代表讚普向皇帝陛下保證,我們讚普是真心想娶高貴的唐朝公主,對於陛下您提的建議一定會照辦的。”

唐太宗聽到使臣們的話,覺得震懾力度還不夠,於是提出了更加刁鑽的要求,他說:“我的公主美貌且聰明,她當然不願意嫁給愚笨的人,如果你們能解答我五個難題,那就能證明你們和你們讚普的智慧,我就一定把公主嫁給你們的讚普。”使臣們痛快地答應。唐太宗此時不緊不慢地說道:“第一個難題,是把一根很細的線穿過一顆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第二個難題是給你們一百隻羊,一百壇酒,你們要將羊殺了,剝皮、吃光肉、鞣好皮、喝完酒;第三個難題是認出一百匹母馬和一百匹馬駒各自的母子關係;第四個難題是從一百根頭、尾一般粗的木棒中認出它的頭梢來;第五個難題是從兩千五百名美貌年輕的女子中,找出誰是文成公主。”

吐蕃的使者倒也機靈,他們用絲線縛住螞蟻的腰,放在珠的孔口,慢慢吹氣,讓它爬過去,線也就穿成了,因而解決了第一個難題;他們慢慢地小碗喝酒,邊吃邊喝邊鞣皮子,順利解決了第二個難題;吐蕃的使者將小馬駒單獨關上一夜,隻給草料不給水喝,第二天,放到母馬那裏去,小馬駒就都各自認自己的母親吃奶去了,這樣第三個難題也迎刃而解;第四個難題解決起來沒有費多少工夫,他們將木棒推進水裏,頭重尾輕,重的沉下,輕的浮在上麵,認得一清二楚;最後一個難題,他們找到服侍過文成公主的老大娘打聽公主的模樣和特征,得知公主眉心有一顆朱砂紅痣,從而輕鬆地認出了公主。

唐太宗得知吐蕃使者解決了所有的難題後,沒有食言,決定親自為公主送行。臨行前的晚上,唐太宗單獨召見文成公主說:“我為你精心挑選的侍從是跟隨我南征北戰的心腹李道宗,我讓他在你的身邊,主要是為了幫助你在吐蕃紮根,同時希望你能協助他做通吐蕃讚普的工作,讓他支持朝廷對付突厥。”文成公主高興地答應了唐太宗的這個要求。

隨主人入吐蕃的有她的乳娘,二十五名年輕美貌能紡織善刺繡的侍女、一個樂隊,還有許多能工巧匠。他們有的乘車,有的騎馬,簇擁在公主的前後左右。為了公主的安全,朝廷還派出了一支衣甲鮮麗的衛隊,為公主的儀仗增添了威武尊嚴。隨行的還有成隊的騾馬、駱駝,運載著豐富而華貴的嫁妝:有各種家具、器皿、珠寶飾物和綢緞綾羅,這些東西顯示了唐朝國力的強大;還有經史、詩文,以及種樹、工藝、醫藥、曆法等各種書籍,這些書都是中原文化的精華。此外,還有穀物的種子,農業和手工業的工具,這些都反映了唐朝經濟的發展。

動身的時候,朝廷大臣都來送行,直送到長安城外的十裏長亭。文成公主一行辭別了送行的大臣,辭別了道旁的百姓,帶著唐太宗的厚望,也帶著增進漢藏兩族情誼的崇高使命,浩浩蕩蕩離開了長安,取道青海,前往吐蕃。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消息越過高山,越過草原,傳到了青藏高原。吐蕃人民準備了很多馬匹、犛牛、船隻、食物來迎接公主。

鬆讚幹布為了表示對大唐的尊重,親自從都城邏些(今拉薩)趕到河源的柏海(今青海瑪多縣境)來迎親。在離黃河源頭不太遠的紮陵湖和鄂陵湖畔,鬆讚幹布建起“柏海行館”,一對異族夫婦便在這美麗的地方,度過了他們的洞房花燭夜。文成公主盛裝會見了鬆讚幹布。鬆讚幹布看到文成公主風度的高雅,服飾的華美,中原文物的豐富多彩,以及禮儀之講究,儀仗之氣派,羨慕不已。行過迎親禮後,李道宗返回長安,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一行向邏些城進發。

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樹(在今青海省)時,看到這裏景色優美,氣候宜人,而且長途跋涉,需要休息,兩人便在一條山穀裏住了一個月。文成公主閑暇時,拿出父皇送給她的穀物種子和菜籽,與工匠一起向玉樹人傳授種植的方法和磨麵、釀酒等技術。玉樹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當公主要離開繼續向邏些出發時,他們都依依不舍。當地的藏民還保留了她的賬房遺址,把她的足跡和相貌都刻在石頭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時,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遠嫁藏王,路過這裏時,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廟,賜名為“文成公主廟”。

公元643年,藏曆四月十五日,經過兩年長途跋涉的文成公主終於到達了邏些。鬆讚幹布陪同公主緩緩進城,樂隊奏著歡快的曲子,經過最熱鬧的八角街。這時候,邏些到處洋溢著歡樂。附近居民萬人空巷,一齊前來迎接這位不遠萬裏而來的讚磨(王後)。

鬆讚幹布對他的親信大臣說:“我的祖先中沒有一個和中原上國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實在太幸福了。應當為公主築一座城,以誇示子孫後代。”他在邏些,按照唐朝的樣式,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宮室。直到現在,著名的布達拉宮內,還完好地保存著七世紀鬆讚幹布修建的宮室洞穴,名為曲結竹普。

文成公主帶來了五穀種子及菜籽,教人們種植。玉米、土豆、蠶豆、油菜能夠適應高原氣候,生長良好。而小麥卻不斷變種,最後長成藏族人喜歡的青稞。文成公主還帶來了車輿、馬、騾、駱駝以及有關生產技術和醫學著作,促進了吐蕃的社會進步。

文成公主與鬆讚幹布成婚後幾年間,按照唐太宗的吩咐順利地做好了吐蕃上層貴族的工作,得到了其中絕大部分人的支持。

文成公主入吐蕃和鬆讚幹布聯姻,具有很深的政治含義。從此以後,唐與吐蕃有了頻繁的往來,中原與吐蕃之間關係極為友好,此後200多年間,少有幹戈,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鬆讚幹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漢服,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唐朝也不斷派出各類工匠到吐蕃,傳授各種技術。布達拉宮中保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讚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邏些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麵等。

文成公主和鬆讚幹布協力同心,為開發青藏高原做了很多事情。吐蕃原來沒有曆法,文成公主教給吐蕃人民推行曆法;文成公主信仰佛教,鬆讚幹布在她和尺尊公主的影響下,提倡佛教,在邏些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隨公主入吐蕃的樂隊豐富了藏族的音樂,他們帶去的樂器也一直保存在大昭寺裏,成為漢藏兩族深厚情誼的見證;公主還和她的侍女們教給吐蕃婦女紡織和刺繡的技術。今天藏族婦女所織的毯子、氈墊等,據說就是文成公主所教;鬆讚幹布還不斷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求學。唐朝許多有學問的人,也被聘請到吐蕃掌管文書;唐朝還給吐蕃送去蠶種,增派了養蠶、釀酒、造紙墨和製碾磨的工匠;吐蕃的農業,受到漢族先進農業技術的傳授,開始平整土地,挖溝開畦,提高了產量,增加了品種……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鬆讚幹布派專使往長安吊祭太宗,獻金十五種供於昭陵(唐太宗墓),並上書唐高宗,表示對唐朝新君的祝賀和支持。唐高宗又晉封鬆讚幹布為“王”,並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獎。

文成公主入吐蕃後九年,鬆讚幹布去世了。文成公主繼續留在吐蕃,先後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個春秋,直到680年,才與世長辭。

鬆讚幹布統一西藏,促進了吐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文成公主知書達理,不避艱險,遠嫁吐蕃,促進了藏漢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而在背後策劃這一切的唐太宗李世民,則利用和親方式加強了藏族與漢族的親密關係,為自己減少了一個敵人,增加了一個盟友。這可以說是一種不戰而勝的高明手段。

4.賠了夫人又折兵——劉備巧妙算計東吳東漢末年,諸侯割據,戰亂頻繁。劉備作為一股較小的勢力,從東吳孫權的手中“借”來了荊州,對於孫權來說,這是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的,因此孫權天天謀劃著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奪回荊州。如果兩家刀兵相見,那麼北方的曹操必然漁翁得利,到時候不僅荊州得不到,搞不好東吳現有的土地也會喪失殆盡,這樣的蠢事,孫權肯定是不會幹的,劉備也正是看出了孫權的這點心思,也就假裝無事、心安理得地占據著荊州。

一天,劉備家裏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叫呂範,他見了劉備後說:“我最近聽說皇叔配偶去世,深表哀悼。而我這裏正好有一門好親事,所以不避嫌疑,特來做媒,不知你意下如何?”劉備慢條斯理地說:“中年喪妻,真是我的不幸啊,然而我妻子的屍骨未寒,我怎麼忍心就談娶親的事情呢?”呂範急忙說:“像劉皇叔這樣的人如果沒有妻子,就好像房子沒有房梁一樣,怎麼可以在你這個年紀就廢棄人倫呢?”呂範一看劉備點了點頭,便直接轉入主題:“我家主公孫權有一個妹妹,美貌而且賢惠,我們的國太吳夫人特別喜愛她的這個小女兒,不肯將她嫁得太遠了,想要求皇叔到東吳去舉行結婚大典。”原來這個呂範是孫權派來的求親使者,劉備心中已經略知一二了,於是他隨意地問了一句:“這件事情孫權知道嗎?”呂範以為事情已經有眉目了,便說:“不事先報告主公,誰敢來您這裏說媒呢?您就盡管放心吧!”劉備這時對呂範說:“我在這裏先謝謝你家主公的美意了,容我與部下交代一下,過幾天就前往東吳成就這段姻緣,你看如何?”呂範一聽這話,美滋滋地回去了。

劉備之所以答應得痛快,是由於已經與諸葛亮商量過此事,諸葛亮認為隻要安排得好,孫權斷然不敢對劉備下毒手,因為,孫權懼怕他的母親,而孫權的妹妹又是吳國太的掌上明珠,所以諸葛亮提議劉備此去吳國,應該從做吳國太的工作入手,始終以她為主線,並且諸葛亮另外給劉備三個錦囊,讓他在關鍵的時候打開照辦。

這樣,劉備放心地帶著五百人去了南徐,到了南徐後,屁股還沒有坐穩的劉備便讓隨行的五百個士兵大張旗鼓地四處采購禮物,同時要求這些士兵逢人便說是替劉備娶吳侯的妹妹所買的聘禮。這些活動都是按照第一個錦囊的安排進行的,劉備的這些舉動顯然是要讓東吳所有的人都知道自己此行的目的。但是,劉備落腳的第一站為何選在南徐呢?原來,這裏有個重要的人物。劉備把聲勢造得差不多後,便親自去拜見了這個人,他來到此人的家中便說:“久聞您老德高望重,兩位千金——大喬和小喬又是吳國舉足輕重的人物,此次冒昧打攪,還請您多包涵。我早就聽說吳侯孫權的妹妹美貌賢淑,此次正是慕名而來。”這個大人物竟然是吳侯孫權嫂子的父親和周瑜妻子的父親——喬國老,劉備這一招果然厲害,他取得了喬國老的好感。劉備需要一個重要人物將某些信息快速傳遞給另外一個決定自己生死的人物,便是吳侯的母親——吳國太。吳國太一聽喬國老的話,便詫異地問:“喜事從哪裏來呢?”喬國老說:“令愛已經許配給劉備了,劉備現在已經到了東吳,為什麼還要隱瞞我呢?”國太吃驚地說:“我確實不知此事!”吳國太坐不住了,她一方麵派人去城內探聽,一方麵叫孫權來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