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牽著你的鼻子走(3 / 3)

劉備知道孫權隱瞞了吳國太這個消息,因此,他必須讓吳國太知曉這個信息,以便由吳國太出麵質問孫權,從而逼迫孫權不得不承認事實,進而為確保自身安全奠定基礎。

果然,吳國太很快就將孫權叫來質問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古今常理。你招劉備為婿,為什麼要隱瞞?”孫權吃驚地問:“這是從哪裏來的謠言?”國太說:“如果想要別人不知道,除非自己沒有做過,滿城百姓,哪個人不知道?就瞞著我一個人了!”喬國老也說:“我很多天前就知道了,今天特來賀喜。”孫權知道沒有辦法隱瞞了,他隻好說:“這是周瑜的計策,因為要奪取荊州,所以以此為名,把劉備騙到這裏扣下,然後以劉備換荊州,如果他不順從,先殺了劉備。這是一個計謀,並不是真正要結親。”吳國太聽到這些後十分生氣,她責罵周瑜說:“周瑜做八十一州大都督,竟然沒有計策去取荊州,卻叫我的女兒使美人計。殺了劉備,我女兒便成了寡婦,明日再怎麼說親?這不是要誤我女兒一生大事!”喬國老說:“用這樣的計策,就是得了荊州,也必然會被天下人恥笑,這種事情萬萬做不得。”說得孫權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雖然吳國太斥責了孫權,但是孫權並不會善罷甘休,他必欲置劉備死地而後快,因此,孫權要求他的謀士們製定周密的殺劉備的計劃。當劉備來到吳國都城時,吳國太要見劉備,孫權認為在吳國太見劉備的場合埋伏刀斧手擒殺劉備正合時宜。於是,孫權手下緊鑼密鼓地進行準備,一場腥風血雨即將到來。

拜見吳國太的日子到來了,劉備泰然自若地來到殿前,吳國太一看劉備十分高興,對喬國老說:“這真是我的女婿啊!”喬國老也誇讚說:“劉備有貴族的相貌,更兼布德於天下,國太得此佳婿,可慶可賀啊!”於是大家寒暄一陣後宴會開始。這個時候,劉備明顯察覺宴會現場暗藏玄機,可是又不能確定,他的侍衛心領神會地出去了,過了一會兒,他回來在劉備耳朵邊說:“主人,朝堂四周都是孫權埋伏的刀斧手,他們隻要一聽摔杯信號,便要一擁而上擒殺主公,您看怎麼辦?”劉備略微思考了一下說:“這個好辦,等會兒看我的!”

劉備決定提前行動,以免等孫權發出號令之時,吳國太已經離開,那時自己必死無疑。

於是,劉備端著酒杯來到吳國太跟前,他對吳國太說:“感謝您能接受我這個女婿,我敬您一杯酒!”說完,劉備一飲而盡。劉備轉身返回時,他假裝一個趔趄,沒有站穩,手中的杯子突然掉落下去。就在杯子“哐啷”一聲落地的同時,猛然從四周湧出許多全副武裝的士兵來,這一場麵除了孫權和他的謀士外,其餘的人都感到異常驚訝。這時,劉備突然跪倒在吳國太跟前,痛哭說:“如果您想要殺劉備,就請現在動手吧。我能見國太一麵死而無憾了!”吳國太急忙說:“皇叔,你為什麼要這麼說呢?”劉備轉過頭去看了看那些士兵說:“這些人難道也是來喝酒的嗎?”吳國太這時才明白過來,她大怒道:“今日劉備既為我的女婿,就成了我的兒女,誰竟敢埋伏刀斧手殺他。你們要殺他,先把我殺了好了。”接著她又說:“這是誰幹的好事?”吳國太轉向孫權,孫權趕緊說他不知道是誰安排的這件事情,吳國太便詢問呂範,呂範說自己也不知道。最後,吳國太將所有氣都撒在了一個名叫賈華的衛隊長身上,她大喝一聲:“來人,把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給我拉出去砍了!”賈華一聽,嚇得渾身發抖。

這時,劉備主動站出來打圓場說:“國太息怒,我想這跟吳侯沒有多大關係,況且,這些將士也是一時情緒激動,他們肯定不會當著國太的麵殺我的,不過是想嚇唬嚇唬我,還請國太看在我的麵子上,饒了他們吧!”國太聽劉備這麼一說,很樂意地順著這個台階就下來了。

劉備此舉一石二鳥,一方麵震懾了孫權,另一方麵則通過替吳國士兵說情,使得他們也心懷感激,這便有利於劉備下一步的行動了。

這場風波過後,劉備便與孫權的妹妹拜堂成親,過起恩愛的生活了。盡管娶了孫權的妹妹,劉備畢竟還是處在孫權的勢力範圍內,孫權隨時可能對自己下毒手,如何才能擺脫孫權的控製呢?劉備想到了諸葛亮為自己準備的第二個錦囊,錦囊中提到了一個人可以幫助自己擺脫困境,她就是劉備新娶的夫人——孫權的妹妹。不過這個人不能靠賄賂,隻能靠另外一樣東西,那就是“情”,即夫妻之情。一天,劉備對著鏡子大哭,孫夫人非常奇怪地問:“夫君,為何這般痛哭,難道跟我結為夫妻,你感到委屈了嗎?”劉備擦了擦眼淚說:“夫人,你千萬別這樣說,我能跟夫人結為夫妻,那是我的福氣,我怎麼又會委屈呢?”孫夫人接著說:“那你如此悲傷,肯定有什麼重大的事情,能夠跟我說嗎?”劉備歎口氣說:“我不為別的,我是看到我的白發而傷心啊,想我這麼大把年紀了,沒想到什麼事情都沒有幹成,好在夫人不嫌棄我,願意嫁給我啊!”孫夫人一聽,馬上說:“皇叔不是已經有了荊州這個富庶的地方嘛,為何還說自己一事無成呢?”劉備見時機成熟了,才講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他緩緩地說:“可我現在天天跟夫人恩恩愛愛,我覺得離我的事業是越來越遠了。”劉備這樣說,就等孫夫人的一句話,果然,劉備的話音還沒有落下,孫夫人便接過劉備的話音說:“那夫君何不趕緊回去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劉備隨即麵露難色地說:“我不願意把夫人一個人留在東吳,這樣我的心會不安的。”孫夫人回答道:“我既然已經嫁給夫君了,那麼你到哪裏,我肯定跟著去哪裏!”

劉備聽到孫夫人的這句話,終於露出了笑容。為什麼劉備一定要讓孫夫人跟隨自己走呢?這便是第三個錦囊中的信息,諸葛亮告訴劉備何時將孫權的妹妹派上用場,即當孫權的追兵追來時,由孫夫人出麵喝退追兵。劉備有此方案,便放心大膽地攜孫夫人悄悄地離開了吳國都城返回荊州,等孫權知道的時候,他們已經走出很遠了,孫權急忙派人去追擊,同時命令前方堵截。

劉備一看追兵將至,而前麵堵截的吳兵也不少,就急忙來車前假意哭著對孫夫人說:“前些天吳侯與周瑜同謀,將夫人嫁給劉備,其實不是為夫人著想,而是要把我困在東吳而奪取荊州。奪了荊州後,然後再殺掉我。他們是把夫人當魚餌呀!我劉備不怕萬死而來,知道夫人有男子的胸襟,必能可憐我。昨天聽說吳侯要害我,所以借口荊州有難,希望能早點兒回到荊州。有幸夫人不嫌棄我,跟我一起走到了這裏,可是現在吳侯不僅派人在後麵追,而且還派人在前麵堵截,夫人要不出麵,我將大禍臨頭了。”孫夫人聽完後大怒說:“我哥哥既然不以我作為他的妹妹,我也不想再見他。今天這麼危急的事情,由我來解決吧!”

隻見孫夫人卷起車簾,親自責罵前來堵截的將領:“你們二人想造反嗎?”那些將領一聽慌忙下馬說:“我們怎敢造反,是奉周瑜的命令來堵截劉備。”孫夫人生氣地說:“周瑜逆賊,我東吳不曾虧待他,劉備是大漢的皇叔,也是我的丈夫,我早就對母親、哥哥說了要回荊州去。你們引軍馬截住去路,是不是要劫掠我夫妻的財物?”堵截的將領們連連說:“不敢,這都是周都督的命令。”孫夫人說:“你們隻怕周瑜,唯獨不怕我?周瑜可以殺你,我就不能殺周瑜?”孫夫人把周瑜大罵了一頓,喝令前進。那些堵截的將領們隻好說:“我等是下人,怎敢不聽夫人的。”一場馬上就要爆發的危機被孫夫人化解了,劉備懸著的一顆心落下來了,等第二撥士兵傳孫權的口諭過來時,劉備的援兵也到了。劉備安全地回到了荊州,在這場鬥爭中,劉備是最大的贏家,而孫權則賠了夫人又折兵。

5.利用好對手的人——皇太極以反間計借崇禎皇帝之手殺袁崇煥反間計是指在疑陣中再布疑陣,使敵內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萬無一失。說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敵人的間諜為我所用。明末,皇太極就是采用這些反間法來蒙蔽明朝皇帝崇禎的,最終借崇禎之手殺掉了阻礙自己入關的最大對手袁崇煥。

後金崛起後,多次大敗明朝廷軍隊,並奪取了明在東北的大片土地,如果將寧遠、錦州攻占,那麼山海關以外的土地將不再屬於明王朝,崇禎皇帝當然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因此他啟用袁崇煥來對抗皇太極,結果,皇太極屢次進攻寧、錦,都被袁崇煥打敗,且損失慘重。為了扭轉不利局麵,皇太極開始調整自己的策略,即挑撥離間明朝廷原本就比較脆弱的君臣關係,特別是要離間崇禎皇帝和自己的克星袁崇煥之間的關係。

皇太極想通過繞道蒙古高原攻入華北地區,以引起崇禎皇帝對袁崇煥的猜疑,從而挑起明朝廷的內訌。從東北進入華北有兩條道路,一條經鬆遼平原遼西走廊而入山海關,另一條則沿西遼河逆水而上,向西進入其支流西喇木倫河,老哈河流域,再沿灤河南下,插入喜峰口(古稱盧龍口),後一條道路很少有人想到,因為此路要通過強悍的蒙古部落轄區,很長一段時間,這條路途經的西喇木倫河流域都處在蒙古察哈爾部的控製之下,而灤河兩岸又是蒙古另一支部落喀喇沁部放牧的地方,因此,要取道盧龍口,不僅需要掃清來自察哈爾的阻撓,還要取得來自喀喇沁部的默契與合作。

明朝後期,隨著後金的強大,蒙古許多部落開始倒向後金,這時明朝廷內部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主張放棄與蒙古各部的經貿往來,切斷蒙古與中原的聯絡,使其自動瓦解;另一種意見則是主張對蒙古各部尤其是喀喇沁部要相機剿撫。一方麵在邊外台堡多備衣食,誘其來歸;另一方麵也要整理防務,防患於未然,一旦發現其圖謀不軌即擇機殲剿,切斷其向遼東方向撤退之路,使其不能與後金合兵一處。前一種意見得到了崇禎皇帝的讚成,後一種意見則是袁崇煥等人極力主張的。

皇太極一旦發現這樣的契機,便決不錯過,因此,他加快了挑撥明朝廷君臣矛盾的步伐。不久,皇太極與喀喇沁締結旨在反對察哈爾的軍事同盟,邁出了獨辟蹊徑的第一步。一個月後,皇太極親率大軍征討察哈爾,察哈爾抵擋不住,拔帳向西逃去,其勢力於是退出西喇木倫河流域,後金從關外直插盧龍口的最大障礙已經不複存在,明王朝依靠察哈爾牽製後金的設想也成泡影,喀喇沁部也一步步地向皇太極靠攏。

皇太極的這次軍事行動震撼了袁崇煥,他上書勸說崇禎皇帝說:“目前皇太極很有可能從蒙古高原南下華北平原,因為那裏有一條很少有人知道的捷徑。因此,懇請陛下加強長城各口的防禦力量,如果陛下感到兵力不足,臣願意抽調自己的勁旅去充實這些要塞。”盡管袁崇煥都是肺腑之言,但對皇太極而言,卻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因為皇太極知道崇禎皇帝疑心很重,他最嫉恨大臣們能力比自己強、考慮問題比自己超前,所以,皇太極趁機派人潛入京城,散布謠言說:“袁崇煥之所以極力勸諫皇帝去加強邊塞的防禦力量,完全是為他自己打算的,他想利用這種機會,不斷加強自己的軍事實力,他甚至還有其他的打算……”一時間,京城謠言四起,很快就傳到崇禎皇帝耳朵裏麵了。這讓崇禎皇帝心裏很不舒服,對袁崇煥的信任開始有些動搖了。崇禎的這個心思正是皇太極所需要的,崇禎對袁崇煥的猜忌為皇太極下一步的挑撥活動鋪平了道路。

皇太極為了加深崇禎皇帝與袁崇煥之間的隔閡,他決定親率大軍繞過寧錦防線突入山海關內,有可能的話還要騷擾京城一線。經過精心準備,皇太極率領滿蒙聯軍從察哈爾突破長城防線,一路殺到京城腳下,這不僅出乎崇禎帝的意料之外,更打了袁崇煥一個措手不及。這個時候皇太極就是要將袁崇煥的軍,如果袁崇煥離開寧錦,率兵勤王,那麼崇禎必然會懷疑他是否有其他的企圖;但是如果自己不去勤王,那麼又將落下與皇太極相勾結的口實。袁崇煥一時猶豫不定,就在袁崇煥左右為難的節骨眼上,皇太極來了個火上澆油,他一方麵派人通知駐紮錦州一線的清軍撤走,另一方麵集中力量攻擊京城,京城告急的文書傳遍了明朝主要駐軍之地,袁崇煥那裏自然也少不了這樣的告急文書。各方麵的情況表明,皇太極想攻破北京城。袁崇煥毫無辦法,隻得帶領軍隊前往勤王。此舉正中皇太極的下懷,因為不管袁崇煥出於何種目的,他這種擅自離開寧錦防線勤王的舉動,本身就是對崇禎皇帝絕對權威的挑戰,從崇禎的那個角度考慮,甚至有帶兵進京逼宮的“陰謀”。

恰在此時,不諳人情世故的袁崇煥做出了一個讓皇太極萬分高興的事情,即違抗崇禎下令追擊的旨意,擅自決定不予追擊皇太極撤離北京的“殘兵敗將”。袁崇煥的想法是:皇太極是個詭計多端的人,此次他帶領的又都是精銳部隊,如果貿然追擊正在撤退的清兵,很有可能遭遇伏兵的包圍,那樣損失就會更加慘重。可是皇太極知道崇禎的想法,他肯定對袁崇煥擅自下達停止追擊的命令會耿耿於懷。

袁崇煥果然被迷惑,決定違抗崇禎皇帝的旨意,下令不再追擊清軍。皇太極明白袁崇煥此舉無異於告訴崇禎皇帝說:“我跟皇太極有密謀,要取代你崇禎皇帝,當然要放過皇太極了。”

皇太極的苦心沒有白費,崇禎皇帝已經不再信任袁崇煥了,因為皇太極撤走後,崇禎下令不準袁崇煥所率部隊進城休整的奏請,而在此之前接連敗北的朝廷另外一位將領卻能大搖大擺地率軍入城。

皇太極可不想錯過這個機會,他急忙派人潛入京城去散布關於袁崇煥的謠言,同時借此機會廣泛賄賂朝廷內外的高官、紳士們,借他們的口來詆毀袁崇煥。果然,凡是得到皇太極好處的很多達官貴人,他們三三兩兩地聚集在一起談論著:“袁崇煥逍遙城下,遲遲不願意迎戰皇太極”、“袁崇煥縱敵深入,挾敵議和”、“袁崇煥欲以城下之盟了結五年平遼之用”等話題,頃刻間京城的大街小巷四處流傳這些話題。幾經重複、翻新,上述荒誕不經的謠傳就變成鐵證如山的“罪行”,從而堅定了崇禎對袁崇煥的錯誤判斷。

皇太極明白計劃成敗與否的關鍵因素是人,經過細致挑選,皇太極最終將目標鎖定在皇帝寵信的太監身上,因為隻有他們才能隨時見到崇禎且備受崇禎信賴。盡管明王朝在立國之初就在內宮豎有“不許太監幹政”的鐵牌,可是自明成祖起幾乎明朝曆代皇帝都委太監以重任,宦官當政的局麵也不止一次出現,就連這位對太監專權深惡痛絕的崇禎帝也從心裏覺得內臣就是比外臣更可靠。

皇太極製定了詳盡的俘獲太監的計劃。一天清晨,皇太極親率大軍殺氣騰騰直撲左安門、廣渠門,兩軍對峙一段時間後皇太極主動不戰而退,又撤回南海子。這種乘興而去、興盡而歸的做法不僅使他的敵人感到困惑,也使八旗將士莫名其妙。可是皇太極卻得到了意料之中的收獲,因為他的部下在北京東邊20裏的牧馬廠俘獲了兩名太監,這是皇太極實施反間計的有效工具。

皇太極吩咐幾個心腹說:“今晚你們佯裝不小心說漏嘴的樣子,把袁崇煥如何準備投靠我大清的事情露出一點,注意要搞得很神秘,越是這樣,越能夠讓這兩個愚蠢的太監相信。”他的心腹心領神會而去。

這天深夜,四周一片漆黑,兩位被俘的太監心裏很是恐慌,不知道天亮後,自己的命運將會如何,因此,有位姓楊的太監輾轉反側,夜不能寐,白天偶然聽到一些關於袁崇煥的隻言片語使他念念不忘。皇太極特意安排夜間看守太監的兩個心腹假裝哈欠不斷,好像隻有天南地北地輕聲閑聊才能驅趕睡意。不知是誰竟扯到皇太極不戰自退之事,他們的聲音壓得很低了,他們中間的一個人頗為神秘地說:“今天咱們臨陣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極)的意思,你可知道?”另一個人則問:“你是怎麼知道的?”第一個人又說:“剛才我就看到皇上一個人騎著馬朝著明營走,明營裏也有兩個人騎馬過來,跟皇上談了好半天話才回去。聽說那兩人就是袁將軍派來的,他已經跟皇上有密約,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交談的一方竊竊低語,唯恐走漏半點消息;竊聽的一方側耳而聽,唯恐有所遺漏。這才是說者有意,聽者有心,所謂袁崇煥與敵有密約的絕密情報就這樣被一個做俘虜的管馬太監輕而易舉地竊取了。兩名看守終於打起了瞌睡,待他們睜開睡眼時,楊太監已經不翼而飛。

第二天清晨,倉皇逃回來的楊太監敲開了紫禁城的大門。楊太監見到崇禎皇帝後,一五一十地將自己聽到的話說了出來,這讓崇禎皇帝非常震驚,被倚為重臣的督師竟同敵方的首領訂有密約,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盡管自從京畿附近遭受清兵騷擾以來,崇禎對他的督師大失所望,盡管由於他的督師拒絕乘勝追擊而使他大為惱火,盡管由於謠言日盛使得他難免心生疑竇,但說到底這種種不滿與猜忌也絕到不了這般田地。崇禎皇帝堅定了自己殺掉袁崇煥的決心,他命令袁崇煥馬上進宮。袁崇煥接到命令,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匆忙進了宮。崇禎皇帝拉長了臉,責問道:“袁崇煥,你為什麼要擅自殺死大將毛文龍?為什麼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還遲遲不來?”袁崇煥不禁怔了一下,這些話都是從哪兒說起?他正想答辯,崇禎帝已經喝令錦衣衛把袁崇煥捆綁起來,押進大牢。

袁崇煥雖然被抓起來了,但皇太極卻仍然不踏實,因為崇禎皇帝還沒有下最後的決心殺他,而此時有些了解袁崇煥的大臣也在不停地勸崇禎帝說:“袁崇煥是目前朝廷唯一能夠打敗皇太極的大將了,他雖然有一些小的過錯,也還不至於陰謀背叛朝廷呀,還請陛下慎重考慮。”慢慢地,崇禎也有些心動了,此事畢竟隻是那個太監的一麵之詞。

崇禎皇帝的猶豫態度對皇太極來說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如果不促使崇禎皇帝趕快殺掉袁崇煥,那麼自己想要吞滅明王朝的所有行動就得擱置。一旦自己現在發動進攻,崇禎帝情急之下仍會重新起用袁崇煥,這是完全可能的。皇太極決定做事做到底,他讓心腹攜帶大量的財寶去買通隱藏在崇禎皇帝身邊的魏忠賢餘黨,讓他們誹謗袁崇煥。魏忠賢的這些餘黨們也擔心袁崇煥東山再起對自己不利,於是,皇太極指使他們利用在崇禎皇帝身邊的便利條件,不斷散布袁崇煥不滿崇禎帝處理結果的謠言,他們甚至造謠說:“袁崇煥如果能夠掌握一支大軍,就可以成就一番偉業。”為了徹底打掉崇禎皇帝那一點點憐憫之心,閹黨們竟然添油加醋地說:“袁崇煥早就有取代崇禎皇帝的企圖,他上次跟清兵勾結就是明證。如果這次不除掉袁崇煥,那麼就會危及皇上,甚至葬送大明二百多年的基業啊!”如此“惡毒”的“罪行”自然讓崇禎帝再也不能容忍袁崇煥了,他毫不猶豫地下旨:淩遲處死袁崇煥。可憐赫赫有名的一代將領,至死還背著“賣國投敵”的罪名。

皇太極利用袁崇煥對大明的赤膽忠心和崇禎皇帝的猜忌,巧妙地挑撥了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不僅除掉了心腹大患袁崇煥,而且也將崇禎皇帝和他的大明朝送上了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