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都是自己人(1 / 3)

人心向背往往是統治天下的基礎,因此,如何得人心成為欲成大事者日思夜想的事情,一時間,大家使出渾身解數,有的偽裝聖人或憨人,有的把敵人偽當成朋友,有的則幹脆做出能與大臣平分天下的態勢,所有這些,無非都是一個目的,那就是讓天下人都心甘情願地擁護自己,在對待人心的問題上,誰最能發現人們心靈深處那點認同感,誰就能降服天下人,誰演戲演得最逼真,誰就能得到永恒的人心,最為重要的是,誰要能利用人心,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誰就真正找到了打開權力大門的鑰匙,1.裝出來的“聖人”

——王莽籠絡人心的高招人們一提到政治權力鬥爭,往往就會跟血腥的殺戮聯係起來。事實並非如此,能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高明的政治家。西漢末年的王莽能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武器就是“偽裝”,因為他善於偽裝,使自己看似具備世間一切美好的品質。

王莽有著貴族血統,但卻沒有貴族的生活。因為他的父親很早就死了,故而沒有被封侯,這樣王莽成為當時眾多王氏子弟中最貧窮的人,正是這種貧窮的生活練就了他的偽裝技巧。一次,他的大伯父王鳳生病了,他如同親兒子一樣,在王鳳病床前問寒問暖,並親手煎好藥,一勺一勺地喂給他喝,而且日日夜夜地守候在病床前,這樣一連幾個月都不曾離開王鳳的病床半步。一天,王莽正在煎藥,突然覺得眼冒金星,站立不穩,暈倒在地。王家奴仆趕忙向王鳳報告:“大將軍,不好了,王莽累昏了。這些天來,他因為大將軍的病情不見好轉,愁得幾宿都沒有合眼,他對大將軍孝順極了,與其他的王家公子哥兒可真不一樣。”

王莽的所作所為沒有白費,他贏得了王鳳的同情心,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從政的基礎。王鳳臨死前,將王莽托付給太後及皇帝,王莽被拜為董門郎,又遷升為射廬校尉。接著王莽籠絡了不少名士,他們也替王莽說好話,這樣王莽的名聲就傳到皇上耳朵裏去了,這必然為王莽換來更優厚的封賞。果然,不久皇上就封王莽為新都侯,定國於南陽新野的都鄉,食邑一千五百戶,又升為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

王莽認為自己起步不錯,但是要保持這種增長的勢頭,必須進一步偽裝自己。因此,他被封侯以後對人更加謙恭,他廣招天下名士,結交公卿大夫,還常常拿出他的全部俸祿周濟有困難的人,而他自己卻過著非常儉樸的生活,家裏也沒有什麼多餘的錢財。一時間,王莽成了漢朝人們心中的楷模,朝廷上下都對他讚不絕口,他的聲譽也遠遠地超過了他的叔父們。

然而這個時候,有人明顯不滿他的做法,公然跟他對抗,這個人就是孝元皇太後姐姐的兒子淳於長。王莽給外界的形象是謙恭仁厚的長者,因此,王莽不能露出一點兒殺機,但是對於政敵又不能縱容,陷入兩難境地的王莽沒有退縮,他精於此道。不久,他便編造了一封淳於長與別人合謀反叛的信件,去向漢成帝告密。

他一見漢成帝,就雙膝跪倒,痛哭流涕,成帝忙問道:“王莽有什麼話盡管說,不要有什麼顧慮。”王莽說:“陛下,下臣與淳於長是親戚,不知該怎麼說他,他對陛下不忠,想和別人合謀反叛,我剛剛知道這個消息,特來告知陛下。”成帝道:“不會吧,他是太後姐姐的兒子,怎會反叛?”王莽道:“陛下,你不信?這兒有一封他的信件,您自己看看。”成帝一看,大怒:“好啊,淳於長,我對你不薄,你卻對我不義。來人啊,去將淳於長殺掉,提他的首級來見我。”成帝又道:“王莽,你真的不錯,對我這麼忠心,我早就聽說你很賢德,王鳳死時也向我和太後推薦過你。前不久,大司馬王根告老還鄉時還向我推薦你為大司馬,我當時拿不定主意,現在一見,你果然忠誠正直,我馬上下詔封你為大司馬。”王莽大喜:“謝陛下提拔,微臣自當向各位叔父學習,好好為官。”

這樣,三十八歲的王莽不僅搬走了阻礙自己發展的絆腳石,而且地位也已經相當高了。即便是這個時候,王莽仍舊沒有掉以輕心,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無敵於天下,所以更加學會偽裝自己的言行。不久機會便來了。一天,王莽的母親病了,公卿列侯的夫人前來問候,隻見一個身著短布衣服的婦人在迎接,她們還以為這人是王家的奴仆,就說道:“請問王莽的夫人在哪兒,我們想讓她帶我們去看望老太太。”那婦人道:“賤妾正是王莽夫人,有勞各位前來探視,請吧,我帶各位去看老太太。”眾夫人愣住了,這就是王莽的夫人?堂堂大司馬的夫人怎麼這樣一身打扮,像個仆人似的?不過,從此以後,王莽的節儉美名便傳於天下。

好事多磨,王莽剛剛品嚐到一點掌權的滋味,便遇到漢成帝駕崩的事情,繼位的漢哀帝尊王莽的姑母為太皇太後,這時太後怕別人以為王莽是自己的親戚才得以當上大司馬的,加上新皇帝即位,要避一點嫌疑,就讓王莽上書請求辭職,回家休養。

這是對王莽的考驗,如果此時辭掉所任的職務,那麼先前樹立的威信和偽裝的言行將付諸東流,王莽肯定不能坐視這樣的事情發生,那麼如何才能力挽狂瀾呢?王莽想到了利用自己以往的名聲。他慫恿自己的心腹四處散布王莽將要辭職的消息,這顯然是為了鼓動民心。果然很快皇帝就收到了大量的請求書,要求保留王莽的職務。王莽則假裝主動辭職,這樣的裏應外合處理得天衣無縫。

就這樣,王莽輕鬆地便讓皇帝中計,漢哀帝馬上下詔勸留:“大司馬,先帝將朝政委托於你而沒有交給其他的大臣,足見先帝對你的信任。現在我得以侍奉宗廟,就是先帝想讓你和我同心同力處理好朝中大事。而現在你卻上書說要因病辭退,這不是說明我沒有孝順先帝之意嗎?這樣的話,我很傷心。你不要辭職了,好好為朝廷出力吧。”同時,哀帝又派丞相孔光、大司空何武、左將軍師丹、衛尉傅喜對太後說:“太後,皇上聽說您勸王莽退職,很傷心,他一個人恐怕難以承擔這治理天下之重任,如果大司馬不回朝任職,皇帝也不想去聽政了。”

太後無奈,隻得讓王莽又恢複原來的官職。不久,漢哀帝寵信董賢,日益疏遠王莽,王莽審時度勢,決定暫時退職,以圖再起,他上書請求退職,皇上馬上批準了。王莽雖然退職在家,卻一點也沒有放縱自己,他的偽裝不但更加具有迷惑性,且輻射力更大。他為了把自己的“仁慈”和“公正”宣揚出去,竟不惜犧牲他的親兒子。

一天,王莽剛吃完早飯,正在太師椅上閉目養神,就聽到門外吵吵鬧鬧,還夾雜著女人的哭聲。王莽推開大門,走了出去,隻見一個婦人抱著一個未滿周歲的嬰兒跪在院子中間,大聲喊冤。王家仆人怎麼勸她,她也不起來。王莽忙走過去,從那婦女手中接過正在哭的孩子,溫和地對她說:“大嫂,你有什麼事兒站起來說吧,我就是王莽,如果有什麼我能替你出氣的話,我一定幫助你。”

婦人一見王莽,抱著他的雙腿,號啕大哭,邊哭邊訴:“大司馬,你有所不知,我的丈夫是你二兒子王獲的家奴,他為人老實,本來在王獲那兒幹得好好的,可不知為啥,昨天二公子將他活活打死了。我後來才聽說是二公子與他因一件小事起了爭執,公子才下此毒手。可憐我們這孤兒寡母的,以後日子可怎麼辦?王大人,你可得為我做主啊!”

王莽也知道王獲一直喜歡生事,但不知竟闖下如此大禍。他臉色陰沉,讓人把王獲叫來,王獲不以為然地說:“不就是打死了一個家奴嗎?有什麼大不了,誰讓他與我頂撞了。”王莽看到周圍百姓都盯著自己,覺得自己必須當機立斷拋棄這個兒子。於是他大怒說:“你給我住口!你這個畜生,草菅人命,還在這兒胡說八道。我想,你自己該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王獲一看父親真的動怒了,這才害怕起來,求情道:“父親,你就饒了孩兒這一回吧,以後我一定好好聽您的話,不幹這種蠢事了。”

王莽道:“哼,現在求饒已經晚了,你自己了斷吧。”王家的仆人也紛紛替王獲求情,可是,王莽卻是一副很認真的樣子說:“王子犯法,也要與庶民同罪,怎麼能當成兒戲呢,既然王獲殺了人,那麼肯定也得償命。”王獲無奈,隻好當著眾人的麵自殺身亡。王莽又當著眾人的麵對那婦人道:“大嫂,凶手已償命了,你也不要太傷心,你以後的生活問題由我解決,我一直供養你們母子到老,怎麼樣?”

王莽“不徇私枉法”、“大義滅親”的言行十分奏效,此事一時間在京城傳為佳話,街頭巷尾,都能聽到人們對王莽的讚美,漢哀帝於是又將王莽召進宮中,服侍太後。

不到一年哀帝死了,他沒有立下太子,也沒有生兒子,所以太後馬上趕到未央宮中收取了玉璽,派人召來王莽,並下詔說:“以後凡發兵的符節、百官奏事、中黃門、期門兵都歸王莽一個人處理。”王莽有了這個權力,便加緊消滅異己的行動,不久,王莽對太後說:“大司馬高安侯董賢不能和眾大臣同心合力,應當收取他的璽綬。”太後果然相信王莽的話,便收了董賢的印綬,董賢知道王莽不會放過自己,於是自殺了。

王莽不費吹灰之力獲得了大司馬的職銜,有了這個實權,還得搞一個前台的傀儡,於是王莽迫不及待地擁九歲的中山王為帝,即為漢平帝。平帝年幼,太後臨朝,所有政事都委於王莽去處理。

王莽大權在握後,開始鏟除平時對自己不服氣的大臣,他不直接向太後彙報,而脅迫大司徒孔光向太後彙報,太後都一一準奏,於是好多大臣都被逐出了朝廷。

紅陽侯王立、平阿侯王仁為人剛直,向來與王莽不和,王莽就讓孔光上奏太後:“以前淳於長犯的罪行,好多都是與王立、王仁合謀,而且當初給淳於長定罪時,他們又多方阻撓,還不惜為他偽造假證。如今淳於長已伏法,但王立、王仁卻還逍遙法外,如果因為他們是皇親就不加以處罰,恐怕人心不服,還望太後明斷。”

太後看罷大怒,將折子扔在地上,王莽假裝拾起折子,看過後大哭道:“太後,臣認為這個折子說得好。如今皇帝剛剛即位,年紀又小,太後替皇帝執政,極為公正地對待臣下和百姓,還怕他們不服。如今如果以個人的恩恩怨怨來偏袒皇親,恐怕不久天下將會大亂了。”王莽見太後還在猶豫,又說道:“太後,其實我也和您一樣,再怎麼說他們還是我的叔父。您可以先暫時降他們罪,以後再找機會召他們進宮不就可以了。”太後也實在想不出什麼比這更好的方法,隻好依這個折子,下詔治王立、王仁的罪,他們二人一聽,便偷偷地自殺了。

王莽決定把自己的工作再一次轉移到巴結太後身上來。他不惜對太後賄賂重金,尊太後的姐妹王君俠為廣恩君,君力為廣惠君,君弟為廣施君,於是姐妹三人在太後麵前不停地說王莽的好話。

王莽知道太後久居深宮,很想出去遊玩,就想盡一切方法讓她到外麵去娛樂,而將朝中大權交於自己。他為太後找到了一年四季遊玩的處所:春天到繭館,領著皇後及公卿夫人在那兒采桑喂蠶,在灞水邊遊玩;夏天遊玩於禦宿、雩、杜之間;秋天到東館,望昆明宮,聚集於黃山宮;冬天則在未央宮中娛樂,到上蘭館去打獵,登長平館,到涇水去遊覽。不管什麼時候去,都可以駕車去巡狩。太後被王莽如此巴結,焉有不悅之理?

王莽這一切的努力都沒有白費,很快就得到了回報。不久,太後對王莽道:“大司馬,不知以前的太子宮是否還在,我當初進入太子家時,才十八歲,太子在丙殿召見了我。雖已過去五六十年了,我卻還記得,我想到太子宮去看看。”王莽道:“太後,太子宮殿還保存完好,而且離此不遠,不如我陪您去看看,這也不是什麼難事。”太後看到幾十年前的景物,似乎又回到了當初太子召見她的情形,不禁非常高興。

王莽一瞧機會來了,便暗中慫恿一些心腹大臣上奏說:“王莽身為大司馬,有定國策、安宗廟之功,應該對他加以封爵食邑。”太後正在興頭上,也就同意了他們的上奏。

王莽聽說後,假意上書道:“太後,此事萬萬不可。這些安定國家的策略,非我一人之功,而是臣下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製定的,如今卻單獨封賞我,我決不能接受。要封,他們幾個也要有所封賞。”

太後下詔道:“你自己有安定宗廟之功,不要因為是我的親屬就將你的功勞隱蔽不揚,你就不要推辭了。”

王莽覺得自己的目的沒有達到,便屢次辭讓,還稱病不入。他認為既然已經有了偽裝的樣子,那麼就得堅持做下去。因此,他再次指使自己的手下對太後說:“大司馬的意思是想先讓孔光等人都有封號後,才願意接受他自己的封賞。太後不如先封賞孔光等人,這樣,王莽就會自然而然地接受封賞了,這又足以說明王莽為人多麼仁義。”

太後聽了這些話,認為有理,便下詔封孔光為太師,參與四輔之政,封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甄邯為承陽侯。這四人受封之後,王莽才裝著很無奈的樣子接受了太傅安漢公的封號。但不久之後,他竟然上書將所有的封賞爵號全部退還,歸之於天下百姓,他要等天下家家自給自足之後,他才願意接受封食。他甚至建議將這些封邑都送給高祖以來的功臣子孫,大者封侯,小者賜爵關內侯食邑,然後才輪到現在為官的人,這樣才能有秩序。這樣做之後,百姓才能尊宗廟,增加禮樂。

王莽為了博取虛名,取悅於太後,勸太後拿出錢財去賑濟平民百姓。他首先出錢百萬,獻田二十頃,交給大司農去幫助貧窮的人們。於是眾公卿紛紛效仿王莽的做法,爭先恐後地出錢獻地給貧民。王莽又率群臣上奏道:“太後,您年事已高,但對百姓還這樣關心體貼,不惜減少禦膳。但如果長期這樣下去,恐怕難以有精神撫育皇帝,安定宗廟。臣等請太後一定要注意身體,少考慮一些雜事,遵循帝王之常規,恢複太官之法膳,讓臣子全心全意為朝廷謀劃。”王莽的一切偽裝迷惑了朝廷的所有大臣,也贏得了皇帝和太後的高度信任。

就這樣,王莽從偽裝“孝順”起家,初步獲得掌權者的信任;再通過偽裝“仁厚正義”之人,一步步抬高自己的社會地位;最後依靠偽裝“聖人行為”取代大漢天子,讓西漢王朝土崩瓦解,不愧是古今偽善之第一人。

2.把敵人偽當成朋友——乾隆挽回人心的舉措乾隆中期,乾隆帝為了強化自己的控製力,大興文字獄,對很多文人寫出的書籍“雞蛋裏挑骨頭”,找出許多他認為悖逆的字、詞和句子,然後對這些文人進行殺戮。

程明玄的祖父寫過一本名為《一柱樓集》的詩集,當乾隆翻閱這本書的時候,非常生氣。他將程明玄召到北京後,親自訊問,他對程明玄說:“你可知罪?”程明玄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回答道:“臣不知。”乾隆冷冷地問道:“《一柱樓集》是你家什麼人寫的?”程明玄誠惶誠恐地答道:“是臣的祖父,不知道有哪裏不對?”乾隆咬牙切齒道:“你那祖父好文采啊。”他憤憤地將那本書扔到程明玄麵前,吩咐道:“我標記過的地方,你當眾念一遍。”程明玄爬過去,拿起書,找到乾隆標記處,念道:“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乾隆用鼻子哼了一聲:“解給我聽聽。”程明玄心驚肉跳地想了片刻,遲疑著說道:“是……是抒發日後……將大展宏圖之意。”乾隆怒不可遏:“胡說!讓覆亡的明朝大展宏圖,是何居心?第二句更是荒謬,竟敢說‘一舉去清都’,要去掉我大清王朝嗎?”乾隆看著嚇得渾身顫抖的程明玄說:“你再把《紫牡丹》一詩中那兩句念給我聽。”程明玄沒辦法,隻好找來讀:“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乾隆氣得發抖,聲音有些沙啞地問道:“程明玄,是誰奪得朱明江山?”程明玄額頭已大汗淋漓,由於緊張恐懼,語不成句:“是……是大清世祖龍興關外,一舉奪……奪得朱明天下。”到這個時候程明玄才明白了乾隆召他來的本意,看來今天在劫難逃了。果然,隻聽乾隆大喝一聲說:“來人啊,這樣的叛逆難道還要繼續留在世上來推翻我大清朝嗎?還不快拉出去斬了!”隻見侍衛衝進來,將程明玄拖了出去。第二天,乾隆下了一道詔書,宣布誅殺程明玄九族。一場腥風血雨的殺戮就此開始了。接著地方各級官吏為了迎合乾隆,也四處捏造文字獄,一時間全國人心惶惶,沒有人敢寫東西,到了後來甚至連敢說話的人都不多了。

到了乾隆年間中後期,乾隆逐漸察覺到這種情況所造成的負麵影響,可是有什麼辦法將失去的民心重新籠絡回來呢?終於,他找到了一個絕佳的機會。這天,乾隆南巡來到杭州,杭州知府林可若為了討好乾隆,趕緊炮製出了一些文字獄,乾隆認為此人倒是可以作為自己為文字獄平反的工具。因此,當乾隆聽說林可若正在審理一個名叫胡中藻的讀書人的文字獄案件時,他便導演了一場好戲。

乾隆當著眾位大臣和杭州市民問林可若:“你口口聲聲說他是逆賊,可有實證?”林可若沉思片刻說:“我記得,他在《半癡糊塗詞》書稿中,有一句‘千秋臣子心,一朝日月天’。日字加月字便是明代的名字,分明是暗藏反清複明之禍心。”乾隆接著問:“還有呢?”林可若又道:“還有《堅磨生詩鈔》,其中悖逆的言語最多。最為甚者,莫過於‘一把心腸論濁清’,清者,國號也。加一個‘濁’字於國號之上,居心何在?”大廳中一時間格外安靜,所有的人都靜靜地看著乾隆,主要是看乾隆會采取什麼樣的行動。但是令在場的所有人驚訝的是,乾隆此時並沒有做聲,他隻是將身子微微挪動了一下,又問:“還有沒有?”林可若以為乾隆很認同自己,於是,他得意地大聲說:“啟稟皇上,因為江浙一帶收藏悖逆書稿者為數不少,如果不抑製亂黨氣焰,恐怕禍患不會太遠了,所以屬下這才將胡中藻抓來,打入死牢。”

然而事情出乎在場所有人的意料,乾隆並沒有同意林可若的處理結果,隻聽他冷笑了一聲說:“如果你所列舉,都屬於悖逆之詞,恐怕連朕的腦袋也保不住了。”

在場的所有大臣和百姓聽到這句話,無不驚呆了。這時,乾隆冷冷地說道:“朕曾經禦筆書寫過‘日月生輝’匾額,如此說來,豈不是讚頌‘明’代之輝煌?”乾隆說到這裏,環視了一下周圍的大臣和百姓,然後緩緩地接著說:“其實‘濁清’二字,與‘是非’二字的含義大致相同,既然這樣,那怎麼能說成是玷汙了國號?朕常說為官要清白一生,清白者,難道是暗指我大清如同白癡?如此牽強附會,實在荒唐……”

乾隆繼續語重心長地說:“朕趁國力鼎盛的時候編纂《四庫全書》,實際上是希望天下讀書人同心協力,踴躍參與。古籍珍本雖然各地都有,而江浙是文人最為集中的地方,因此古籍珍本自然比其他的省要多。朕鼓勵學人捐書,你們卻見了黃鱔而把它當成蛇,見了貓把它當成老虎。滅剛正之氣,長諂媚之風,不僅於國於民是一大禍害,對於朕編撰《四庫全書》的聖旨也是公然抵觸。”林可若臉色變得慘白,心知大禍就要降臨了。

乾隆認為收攬民心的時機到了,因此,他猛地一拍驚堂木激憤地說:“朕多次降旨,都是讓各地督撫收集民間藏書。什麼時候讓你們私自檢查書稿了?又什麼時候讓你們羅織罪名、屠戮無辜了呢?如此歪曲理解朕的意思,毀壞侮辱朕的聲譽,該當何罪啊?”林可若滿頭大汗,渾身發抖。

隻見乾隆臉色一沉,喚道:“來人啊!把這個逼死人命的杭州知府林可若免職,並且依照大清律令,發配充軍。”林可若如同遭到五雷轟頂,一下便癱倒在地。乾隆的侍衛們像虎擒綿羊般把他拖了出去。

乾隆看到替罪羊已經找出來,覺得該是安撫文人學子和普通百姓的時候了。所以乾隆便對著公堂外麵的那些人說:“朕編纂《四庫全書》,既征集天下書籍也征集天下人才。杭州胡中藻率領士子捐書,且有珍貴藏書貢獻,可為學人之表率,可以賞賜朕親筆題字的《佩方韻府》一部,並由他來擔任杭州知府。”乾隆宣布完這些事情後,公堂外麵傳來了一陣熱烈的掌聲,甚至還有人燃放起了煙花爆竹。乾隆看在眼裏,喜在心頭,看來這招收攬民心的方法還是很有效的。

不過,乾隆十分明白,僅僅依靠這件事情籠絡全國百姓的心,還不夠,還得來點更加實在的。不久,他從杭州來到了揚州。一天,乾隆召集大臣說:“我們今天去一個地方,大家都要嚴肅認真地對待,如果看到有人態度不莊重的話,朕將嚴懲。”他帶著大家走了很遠的路終於來到一座修葺一新的大廟前。此時廟前麵的山坡上已經聚集了成千上萬的老百姓,黑壓壓萬頭攢動。當大臣們一看到廟門口的牌子時,便全都明白了,原來這是為明朝末年率領揚州人民抗擊清軍的史可法所修建的廟宇,乾隆此行是來拜謁這個人的。乾隆在杭州的時候就傳旨,讓揚州地方官重塑史可法的金身,這些官員不敢怠慢,趕緊召集能工巧匠日夜苦幹。短短一周時間,整座廟宇便修葺一新,碧瓦紅牆,別有一番莊嚴氣象。

過了一會兒,隻見乾隆穿戴著大典朝服,佇立殿中。大殿兩側,一邊站著隨行官員,一邊站著奉詔而來的文人學子和明代忠臣後裔,個個都是激動不已。

鍾鈸三響,司禮官跨前一步,高聲唱呼:“奉天承運,大清乾隆皇帝祭祀明朝史忠正公諱可法典禮開始!”鼓樂齊鳴,一名太監燃著了香,捧給乾隆。乾隆接香上前,雙手將香插在案上銅香爐內。然後退一步,微微鞠了一躬。他身後的文武官員、文人學子,早已經齊刷刷跪了一地。接著,乾隆開始聲音清朗有力地念起祭文。

乾隆朗誦完畢,司禮官高呼:“進匾!”鞭炮劈劈啪啪地鳴放,隻見兩名侍從,將一塊蒙著黃緞的匾額抬至香案上,乾隆上前,雙手揭開黃緞,乾隆親題的“偉烈純忠”四個泥金黑底大字赫然呈現。儀式完畢,乾隆走出廟門,他看見周圍是成千上萬的百姓,便微笑著揮了揮手。周圍立即爆發出山呼海嘯般的歡呼:“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