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都是自己人(2 / 3)

乾隆含笑點頭,歡呼聲更是一浪高過一浪。他根據預先的安排接見了文人學子以及部分鄉紳代表,乾隆溫和地看著眾人說道:“朕與你們都是讀書人,大家不要那麼多虛禮。”那些文人學子從來沒有想到皇帝如此謙和,他們便激動不已地說:“皇上大仁大義,千古帝王度量,我們十分感動。”乾隆微微一笑,目光緩緩從人們臉上掃過,聲音洪亮地說道:“朕祭奠史可法,為的就是他身上的一個字,史可法當年在揚州,以弱旅殘兵,抵抗我虎賁雄師。城破被俘,不屈而死。他雖然是與我天兵作對,但朕從心底佩服他,為什麼?就因為兩軍對峙,各為其主,竭忠效命是天經地義的事。不光是史可法,還有你們的先祖們。”接著乾隆一一點名說:“例如劉宗周、閻應元、歸莊、陳子龍、顧炎武……”他每提到一個名字,這個人的後代就跪下。一會兒,呼啦啦跪倒一片。

乾隆見眾人神情激動,自己也有些動情,聲音越發洪亮:“你們的先祖,都是忠臣義士!他們有的是守城戰死或被俘處死之人,有的是不甘國破而在家自盡之人,有的是拋棄妻子、田園為故國而流離顛沛之人,有的是至死不肯到本朝當官之人。戰死沙場者是舍生取義,保持臣節者稱得上疾風勁草,都應該褒獎。朕已經下旨,要求大學士據《明史》《通鑒輯覽》等書所載史實,查核人頭,考其事跡,按照原官給予諡號,優撫其子孫。”他話音剛落,跪著的人已經感動得淚流滿麵。他們都哽咽著說:“天恩浩蕩,臣等雖肝腦塗地,不能報效皇上於萬一……”乾隆點頭道:“報效君父是做臣子的本分。你們都是有學問的人,更應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所有的文人學子、忠臣後裔被他激勵得熱血沸騰,齊聲應道:“謹遵聖訓!”

乾隆沒有就此打住,他一回到北京,就又忙著為袁崇煥平了反。他昭雪了這個沉寂了一百多年的冤案,指出袁崇煥是因為太宗皇太極施用的反間計被崇禎皇帝所殺,他原本是個忠於明朝的大臣。乾隆將這件事情大白於天下後,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原來很多文人學子和反清義士都認為崇禎是個好皇帝,但經過乾隆這麼一說,他們都改變了自己的想法,認為不應該再為崇禎的死憤憤不平了。因此,乾隆不費一兵一卒便消弭了很多反對力量,可謂是收獲頗豐啊,他就是靠著睿智般的懷柔方式贏得了天下人的心。

3.高舉“憨厚”的招牌——霍光成為托孤首輔的途徑“憨直”原本是對人的一種善意評價,很少有人會將它與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聯係起來。可曆史上卻有這麼一位政治家,他充分利用憨厚的舉動,逐漸接近皇帝。然後博取皇帝的信任,賺取天下百姓的心,以至牢牢地控製朝政四十年,他就是西漢的霍光!

霍光父親名叫霍長儒,他早年四處漂泊,曾經寄人籬下當書記員,並與一個姓衛的奴婢有私情,不久這個奴婢懷孕了,私情一暴露,主人便把霍長儒趕走了。沒有辦法,霍長儒隻得繼續流浪,不久又娶了一個女人為繼室,這個繼室也生了一個兒子,他就是後來的霍光。霍光沒有想到早年那個與霍長儒有私情的奴婢生下了的那個男孩,他同父異母的哥哥,便是赫赫有名的將軍霍去病。更讓霍光沒有想到的是,這個哥哥的姨媽衛子夫會被漢武帝看中,還成為皇後。霍光的一切轉機就在這個名叫霍去病的哥哥身上,因為是他將霍光帶到了西漢帝國的都城長安去的。

如果不是霍去病死得太早,霍光也許跟朝廷的其他公子哥兒沒有兩樣,他也將跟隨著這個哥哥享受榮華富貴了。可是人生的境遇總是起起伏伏,霍去病因病早逝,霍光失去了全部依靠,他一下子便跌落到人生的低穀,連起碼的生活花費都得自己去籌集,更不必說錦衣美食的待遇了。事情往往都有兩麵性,靠山失去了,對霍光來說也許是壞到了極點;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卻又能讓他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謀權道路,即“循規蹈矩、偽裝憨直”。

霍光把自己裝成一個循規蹈矩得有些奇怪的人。他每天都是在同一時間到官署上班,由於從官署門口到辦公室有一段很長的青石板路,霍光為了引起其他大臣的注意,他故意總是順著左邊的路走(古代以左邊表示地位低下),甚至還仔細計算了從門口到辦公室的距離,並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個有著固定步數的走路形式。此外,霍光特意留心那些心胸狹隘、喜歡背後詆毀別人的大臣什麼時候出現,這樣自己可以最先遇到他們,借機跟他們打招呼,從而希望能夠很快以這種“白癡”的樣子成為他們嘲笑的談資。

霍光這樣做無非是想消除他們對自己的警惕性,這樣一旦自己獲得升遷,他們也不會感到驚訝,因為他們認為這樣的傻子即便是升遷,也不會超過自己的,更不會對自己不利的。

很快,霍光這種過於“迂腐”的作息時間和上班方式引起了那些詭詐之人的興趣,霍光總是按照一成不變的先後順序跟同僚打招呼的樣子經常被他們作為笑談來模仿。一次,霍光正要走進辦公室,遠遠看到一個大臣正在學著自己的說話語氣,按照順序跟辦公室裏的每一個人打著招呼。如果是別人,早就火冒三丈了,可是當霍光麵對這樣的場麵時,他卻裝作什麼也沒有看見和聽見,他依舊還按照自己原來的那樣跟其他大臣打招呼。

另外一些人更加過分,一天,霍光的同僚在辦公室門口擋住了霍光,他對霍光說:“今天你無論如何也要先拜我,不然我就對你不客氣。”豈料霍光不緊不慢地說:“大人,我已經習慣這樣跟人打招呼了,你現在這樣做,不是強人所難嘛。”那位大臣不依不饒地要求說:“你自己看著辦吧,總之,今天你不想這樣改變也不行,你難道想試試我的拳頭嗎?”霍光居然回複說:“你打我好了,我這輩子都不會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的。”霍光說完,昂頭看著那位大臣,那位大臣也不客氣,揮舞拳頭將霍光打了個鼻青臉腫。可是即便這樣,霍光仍然哼哼唧唧地嘟噥道:“讓我改變自己的習慣,就如同殺了我一樣。”從此以後大家都對霍光放心了,因為他肯定是與個世無爭的人,對別人也就不能構成任何威脅了。

到了這時,霍光心裏已經很高興了,因為這些大臣已經認定霍光的本性就是老實本分、循規蹈矩。這是霍光處心積慮想要得到的結果,即當所有大臣都不拿自己當成一回事時,自己可以從容地去推開權力巔峰的大門而不至於被其他大臣所嫉恨。

果然,霍光“憨直”的名聲很快傳到漢武帝耳朵裏了,漢武帝很高興,為什麼呢?原來漢武帝總是認為自己身邊的大臣不可靠,因而,很想提拔一批忠心護主的心腹。霍光的“憨直”表演和有意造勢正好迎合了漢武帝的這種心思,漢武帝便提拔霍光擔任光祿大夫,經常伴隨皇帝車駕出行,回宮後就在皇帝的左右侍奉。由於大臣原本就沒有在意霍光這個人,所以對於他的升遷自然也就毫不介意,霍光憑借自己偽裝的“憨直”性格躲過了無數嫉妒的眼光,坦然地享受升官帶來的快樂。

離皇帝如此之近,也許是溜須拍馬的最佳時機,然而霍光卻不是這麼想的,他想得更遠。因為他知道漢武帝何等精明,或許溜須拍馬一兩次尚且能夠糊弄過去,而次數多了,武帝自然就會明白,那樣肯定會厭惡這類人的。

霍光想到的是,如何能讓武帝感覺到自己做人方麵是“憨直”的,並且是能夠托付後事的。霍光經常隨漢武帝出去,慢慢地他發現一個細微的現象:漢武帝乘坐的馬車輪子太大,每次遇到路上的小坑總不能很好地繞過去,這樣肯定會不斷地顛簸。霍光如同發現新大陸一樣,他毫不猶豫地施展出了當年初入仕途時候的“憨直”演技,每次他都有意走在漢武帝車輪後一步遠的地方,而且從來不變。時間一長,漢武帝就對這個年輕的侍從感到奇怪了。

一天,漢武帝問霍光:“你為什麼總是站在我的車輪一步遠的地方呢?”霍光趕忙跪在漢武帝身邊說:“陛下,臣知道車子如果走得不平穩了,肯定是前麵遇到小坑且車輪太大,輪子後半部不一定能夠越過去,這樣必然會造成顛簸。因此我總是走在車輪後一步的地方,這樣,一旦看到小坑,就可以用手撥一下車輪,陛下就不會感到顛簸了。”漢武帝一聽,有些不解地問:“霍光,這一路上要遇到多少坑啊?如果每個小坑都這樣,你不覺得厭煩和辛苦嗎?”霍光憨厚地回答說:“以前我父親出門的時候,我都是這樣的,已經習慣了,我就當您是我的父親,而且我深知坐車人所遭受的顛簸之苦。”漢武帝聽後哈哈一笑道:“大家都說霍光憨直,果真名不虛傳啊。”從此,漢武帝讓霍光直接隨行護衛自己,這樣他與漢武帝的接觸也就越來越多了。

在確信自己還沒有完全取得漢武帝信任之前,霍光始終披著“憨直”的偽裝。一次,漢武帝突然問霍光:“霍光啊,如果哪一天我遭到刺客的襲擊,你將會怎麼做?”霍光明白這是漢武帝有意在試探自己,他沒有放過這個表演的機會,便又裝出一副直爽憨厚的樣子,答道:“我將挺身而出,替陛下擋住刺客的劍。”漢武帝笑笑說:“可是那樣你會死的。”霍光知道這是漢武帝在激自己,可是此時更是體現自己憨厚本性的時候,因此,霍光一邊傻笑,一邊又憨厚地回答:“我的職責就是保護陛下,如果不能保護好陛下,那麼我就是失職,失職如同要了我的命一樣。因此,替陛下擋這一劍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下輪到漢武帝有些疑惑了,於是,武帝問道:“難道你就不能變通一下嗎?”霍光想到都裝到這個時候了,於是索性偽裝到底,他故作誠懇的樣子說:“請恕微臣無禮,要想讓我改變忠於職守的習慣,還不如要了我的命。”霍光這種憨直的表演讓漢武帝愈發重視他了。

不久,霍光為他的“憨直”付出了很大代價。一天晚上,漢武帝來到長安邊上的甘泉宮休息,一個宦官因為不滿責罰,決定鋌而走險刺殺漢武帝。恰巧這天晚上,是這個宦官值班。也是在這天晚上,霍光總是睡不著,他決定四處走走,順便查查夜。當他來到漢武帝寢宮內時,他發現負責服侍漢武帝的隻有那一個宦官,他有些奇怪地問:“為什麼今天隻有你一個人服侍陛下?”那個宦官頗有些慌張地答道:“那些下人都非常辛苦,我讓……讓他們休……休息去了!”看著這個結結巴巴說話的宦官,霍光留了一個心眼,在殿外一個能夠看到漢武帝臥室的地方坐下。

不久,這個宦官神色緊張地朝漢武帝臥室跑去,不經意間露出了藏在袖口的匕首,霍光一看,來不及思考,大喊:“抓刺客!抓刺客!”隨即衝了進去,那個宦官急忙朝霍光刺去,結果被霍光一把奪了過來,宦官要來搶,霍光給他一刀,正中宦官的胸口,隻見鮮血濺了霍光一身,宦官一看打不過霍光,於是趕緊逃跑。霍光並沒有去窮追那個宦官,而是折回到了漢武帝的身邊。

當侍衛叫嚷著衝進武帝的寢宮時,漢武帝猛然看到霍光血淋淋、木頭似的站在自己身邊,大怒說:“霍光,難道你要殺我嗎?”霍光裝聾作啞,紋絲不動地站在那裏。果然,漢武帝以為霍光是刺客,他大叫一聲:“來人,把刺客給我拿下。”侍衛們於是把霍光按在地上。霍光裝模作樣地掙紮了一下,才裝作好像猛然醒悟的樣子大聲說:“大家趕緊四處找找,看看還有沒有其他的刺客?”霍光話一出口,漢武帝就明白是冤枉了他,便讓人趕緊給霍光鬆綁,接著漢武帝仔細打量了霍光後說:“你這樣做多麼危險啊,如果我不分青紅皂白,讓人把你殺了,你找誰喊冤去?”霍光馬上按照自己先前準備好的話回答道:“我當時隻考慮陛下的安危,自然也就沒有想到自己的處境了。如果陛下無事,那麼我死了又有什麼冤枉的呢。”

霍光這些看似“迂腐”的話,讓武帝著實感動了一番,霍光偷眼瞧了瞧武帝的神態,知道自己已經徹底讓漢武帝信任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件事情使霍光的“憨直”成為大家不可望其項背的優良品質,所以大家都同意由他來主持朝廷大局。

當漢武帝與朝廷大臣們都被霍光偽裝的“憨直”所迷惑後,霍光也就取得了問鼎權力至尊的資格。但是,霍光不愧是高明的政治家,他從不做半途而廢的事情,他知道在武帝還沒有把首輔的權杖交到自己手中時,自己“憨直”的外罩還得保留著。

因此,當漢武帝臨終的時候將霍光叫到床前來,指著“周公背成王朝諸侯圖”對霍光說:“我看你是個對朝廷忠誠、正直且憨厚的人,我很放心將年幼的皇太子交給你輔佐,希望你能夠挑起這個重擔。”此時,霍光並沒有喜形於色,他假裝因為聽到漢武帝這些話受到驚嚇而突然癱在地上似的,連忙擺手說:“陛下不要拿臣來開玩笑,比臣能幹千萬倍的大臣數也數不清,您讓我來輔佐幼主,那還不是為難臣嗎?我看您還是收回這個想法吧。”武帝認真打量了霍光一下,緩緩地說:“我從你的眼光中,看到的全都是作為臣子的忠心,把幼主交給你,我非常放心,這件事情你就不要再推辭了,我馬上下令準備好詔書。”詔書頒布後不久,漢武帝就駕崩了。霍光憑借自己傑出的偽裝技巧,賺來了天下的人心,同時也為自己賺來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無限榮耀。

遺憾的是,精明一世的漢武帝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他每次看到的霍光的舉止言行,都是霍光演練過無數次的偽裝傑作。這種偽裝使他在錯綜複雜的宮廷鬥爭中得到鍛煉,為他以後主持政務奠定了基礎。

4.與大臣“共天下”的皇帝——司馬睿與江南士族的親密關係開國皇帝讓大臣來與自己一起坐江山,似乎非常荒唐,但是卻真有其事。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是依靠士族大家的力量當上皇帝的,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寶座,他把那些士族貴族當作“兄弟”,擺出願意與他們共同掌握江山的姿態,從而籠絡了這些人,讓他們忠心擁護自己的統治。

司馬睿字景文,是晉宣帝司馬懿的曾孫、琅邪恭王司馬覲的兒子。因為西晉經常受到北方後趙政權的攻擊,於是,司馬睿借口要管理自己的封國,帶著幾個親信隨從來到了長江邊上的建鄴(今天的南京)。

司馬睿確實有先見之明,他離開沒有多久,西晉都城便被少數民族政權攻破,西晉滅亡。為了阻止住北方少數民族國家前進的鐵蹄,南方必須迅速建立以漢族為主體的新國家,司馬睿敏銳地察覺到了這個形勢。然而南渡過來的五個諸侯王誰來成為這個新國家的皇帝呢?司馬睿掂量了一下自己,發現自己隻是個微不足道的小王爺,連一般的小地主都不認識自己,更不要說那些名門望族了。司馬睿到建鄴的一個多月時期內,還沒有一個有名望的江南士族來拜見他。司馬睿起初想通過金錢收買少數幾個名門望族的心,然而,當他派人去送金錢時,沒想到這些人頗有些清高地說:“我們都是有身份的人,不幹這些蠅營狗苟的事情,請轉告司馬睿,他的好意我們心領了,由於我們很少跟皇族打交道,請不要再打擾我們了。”司馬睿一聽,非常生氣,他本想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但是想到如果靠武力解決問題的話,關係肯定不會長久,因此他打消了這樣的念頭。

麵對這些油鹽不進的士族大家,司馬睿決定調整一下策略,他耐心地觀察了這些士族的社交活動,發現他們都常去一個地方,是江南最有聲望的士族王家,這家的族長是王導。司馬睿得到這個消息,如獲至寶,他認為自己應該從這個人下手。

可是一說到下手,司馬睿又發愁了,這個手從哪裏下呢?一天,司馬睿巡遊到長江邊上,望著滾滾東逝的長江水,他突然想到了一個辦法:將王導“騙”到長江邊上來,以自己的誠心收買王導,使其忠心為自己出謀劃策。過了幾天,司馬睿派親信給王導送了封信說:“一位高人想邀請您去長江邊說說話,不知道能否答應?”王導有些納悶:“什麼人這麼神秘?我且去看看。”王導帶著家奴來到了長江邊上,遠遠地他看到一個由泥土壘成的高台,他想:前幾天來此,還沒有看到這個東西,這是什麼時候建起來的呢?又是什麼人建的,它有什麼用呢?正在王導胡思亂想的時候,司馬睿的心腹將軍來到王導跟前恭敬地說:“我家主人請您到那邊高台上說話,不知您是否同意?”司馬睿的這個神秘舉動果然吸引住了王導,他確實很想認識這個怪異的人,於是跟著來人登上了那座高台。

司馬睿遠遠地看到王導後,便滿臉笑容地朝他走去。可是王導沒有見過司馬睿,故而沒有什麼反應,可是司馬睿卻沒有在乎王導的態度,徑直走到王導麵前深深鞠了一躬後說:“司馬睿在此有禮了。”王導大驚失色,他沒有想到堂堂一個琅邪王居然做出這樣的舉動,他一時都不知道說什麼了。司馬睿要的就是這個讓王導措手不及的效果,見到王導驚愕的表情,司馬睿知道事情已經成功大半了。於是,他輕輕一笑說:“久聞王大人聲名,今日得以一睹風采,真乃三生有幸。”王導見司馬睿對自己如此謙恭,感到受寵若驚,他指指這座高台,司馬睿急忙說:“漢高祖劉邦能夠築高台拜韓信,我雖然沒有高祖那樣的雄才大略,但我知道要想讓像王大人這樣的高族幫助我這個愚笨的人,怎麼也得有些禮數吧!所以我特意為先生修築了這樣一座高台作為拜請先生的禮台,不知道是否合您的意?”王導嘴裏雖然不說,但是心裏早已經樂開了花。

司馬睿窺視了一下王導的表情後,趁熱打鐵地說:“我想請王先生做我的謀士,替我這個愚笨的人想些法子,使我能在江南這彈丸之地生存下去。”司馬睿此話將了王導一軍,如此麵對麵地請求,想拒絕都不可能了,王導隻好痛快地回答道:“我會盡力幫助您的。”司馬睿初戰告捷。

司馬睿如此看重王導,不過是借助王導的名望以籠絡江南的士族,使之能服從自己。司馬睿收買王導的實效很快便顯現出來,王導回家後首先召集自己的宗族說:“琅邪王仁德雖厚,但名聲還輕。我們聲望已經夠大了,這時應當援助他去複興晉室。”他的宗族也都同意王導的建議。

接著,王導征得司馬睿的同意,製定了一個收攬人心的計劃,就是利用江南三月初三士族大家都將彙聚一起慶祝“修禊”節這個機會,收服江南士族。到了三月初三這天,跟以往一樣,全城的士族大家都來到長江邊上洗濯,以驅除災害。司馬睿在王導的安排下,乘坐一頂華麗的轎子,在十分威嚴的儀仗隊列簇擁下來到了江邊,而王導和許多當地有名的人物則威武雄壯地騎著駿馬跟隨在轎子後麵,這種氣勢讓所有士族大家都震驚了,他們不知道轎子裏麵坐著什麼人,居然還讓王導騎著馬為他保駕,看來一定不同凡響,於是紛紛前來跪拜。這時,司馬睿一見時機成熟,便從轎子裏麵走出來,微笑著對這些士族大家說:“我是琅邪王司馬睿,是來與民同樂的。大家不要有太多的禮數,我今天來這裏跟你們的身份是一樣的。”他說完,也把手伸進江水中洗了起來,本來有些拘束的場麵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尤其是那些名門士族的首領,更是沒有想到琅邪王如此平易近人,因此,他們開始從心裏承認這個皇族諸侯王了。

司馬睿不僅需要這些士族大家承認自己的皇族地位,而且要使他們能夠死心塌地地擁護自己稱帝。要想做到這點,司馬睿知道自己不付出一些代價是絕對做不到的。因此,他想出了一出苦肉計,即買通幾個心腹衛兵,讓他們故意與地方士族的侍從發生矛盾,然後通過斬殺自己的衛兵來贏得士族們對自己的忠心擁戴。當然了,司馬睿答應隻要自己登上皇位,將給予這些替自己送命的衛兵親屬和後代以極高的優待。

一天,司馬睿召集一些士族首領跟自己一起去郊遊,按照先前進行過多次的演習,他的隨軍侍衛故意與幾個士族家的兵丁發生衝突,結果司馬睿的部下毫不客氣地殺死了幾名兵丁。當事情擺在司馬睿麵前時,司馬睿看了看士族大家們焦慮的眼光後知道,能否“正確”處理這件事情,將直接關係自己是否能夠順利登基成為皇帝。好在事先已經安排好了一切,隻見司馬睿猛然一拍桌子大喝道:“還不趕緊把這個目無王法的人給我拘押來!”當犯事的侍衛戰戰兢兢站在自己麵前時,他又怒氣衝衝地說:“你為什麼要殺人?”而這個經過自己精心調教的侍衛也假裝理直氣壯的樣子回答道:“那些兵丁無視大王的威名,竟然說大王是這些士族大家手中的看門人,我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因此殺了他們。”大家一聽有些驚訝,都想看看司馬睿對此話的態度。

司馬睿看了看那些目光有些遊離的士族首領,再看了看這個侍衛,他說出了一段讓所有人都感到驚訝的話來,他說:“就因為這點小事殺人嗎?你也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我跟這些人情同兄弟,我的天下就是他們的天下,能說誰替誰看門嗎?要說看門,應該是共同看才對。”司馬睿掃了一眼大家後繼續對那個侍衛說:“我經常跟你們說,大家都是逃難來的,應該親如一家才對,可你們就是不聽,即使這些兵丁有說得不對的地方,也不至於采取如此極端的手段吧?這樣大家都以為我拿他們當外人了,你看我像那樣的人嗎?”侍衛一聽,嚇得趕緊跪下來說:“大王當然不是那樣的人,大王是最謙遜、仁慈的了。”大家以為司馬睿不過是責罵一下這個侍衛就算了,但是他們都想錯了,隻聽司馬睿大聲說:“來人啊,將這個破壞我與在座兄弟之間感情的人拉出去斬了!”

他的話一出,語驚四座,大家覺得司馬睿好像做過頭了,於是紛紛勸阻說:“大王,這個侍衛不過是犯了一點小錯,況且我們的兵丁也有不對的地方,應該寬恕他。”司馬睿故作堅決地說:“不行,今天不嚴懲這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以後還會有人來挑撥我們之間的關係,如果都按這個侍衛的處理方法,那麼我們恐怕連江南也保不住了。”侍衛最終被推出去殺了。當侍衛的人頭拿到大家麵前時,司馬睿又鄭重地說:“我再次重申一下,我跟江南的士族都是從北方逃來的,都是患難之交,因此我的天下也就是大家的天下。如果以後誰還敢挑撥我們之間關係的話,我就要滅他九族。”所有的人聽到這個口諭後,都大呼“琅邪王英明!”從此江南士族日益向司馬睿靠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