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王允進一步點撥,呂布終於倒向了王允這邊,決意要除掉董卓。不久,王允假傳聖旨邀董卓回朝受禪,董卓大模大樣入朝的時候,突然被呂布從旁一戟刺死。
王允施展的這個計謀雖然錯綜複雜,但是卻環環相扣,他巧妙地挑起敵人內部的不和,進而拉攏一個實力派呂布去擊敗另一個實力派董卓,最終使自己的計策獲得成功,他以自己弱小的力量,最終除掉了董卓這棵大樹,也是中國政治鬥爭中罕見的一幕。
3.使對手在同一塊磚頭上跌跤——張儀三騙楚懷王常言道:吃一塹,長一智。然而很多人也許吃過許多“塹”,卻還是掉進別人挖好的“塹”裏去了。那麼是這個人足夠愚蠢,還是挖“塹”的人太聰明了?戰國末期的楚懷王就被秦國謀士張儀屢次欺騙,卻又屢次相信,最終身陷秦國不能善終,成為天下笑談。
戰國末期,楚懷王為了對抗強大的秦國,聯合齊國,組成齊楚聯盟,楚懷王為“縱約長”,與齊王互守信義。這讓秦王坐不住了,他要離間齊國與楚國,可是怎樣才能離間他們呢?此時張儀粉墨登場了,他主動對秦王說:“我憑三寸不爛之舌,南去楚國,借機進言,一定使楚王與齊國絕交而親近秦國。”張儀為何這麼有把握呢?原來,他早就知道楚懷王有個寵幸的大臣叫靳尚,楚懷王對其言無不從,於是張儀人還沒有到楚國,他的禮物就已經先送到了靳尚府上。拿人家的手軟,張儀的賄賂很快見效,靳尚心領神會地在楚懷王跟前把張儀的品德大大讚揚了一番,從而使得張儀人還未到,就已經在楚懷王那裏留下了好印象,以至於楚懷王親自前往郊外去迎接張儀,這為張儀的進一步行動打下了基礎。
楚懷王見到張儀後問:“先生屈尊光臨敝國,有何見教?”張儀回答:“我這次前來,要使秦、楚兩國和好。”楚王說:“我難道不願意同秦國結交嗎?但秦國侵犯從未停止,所以不敢親近。”張儀回答:“現在天下的諸侯國雖然有七個,但沒有比楚國和齊國更大的,加上秦國,可以說鼎足而三。秦國與東麵的齊國合作,齊國就勢力強大;與南麵的楚國和好,楚國勢力就強大。我們國君私下的意思是和楚國友好而不是齊國,因為齊國本與秦國有婚姻關係,卻有負秦國太多了。我們國君想與大王交好,就是我也願意做大王的仆從。大王與齊國友好,觸犯了我們國君的忌諱。大王真能與齊國絕交,我們國君願意歸還楚國商於的六百裏土地,並讓秦女做大王的妃妾侍奉大王。秦國與楚國結為兄弟,世代通婚,共同解救諸侯國的危難,望大王能夠接受。”楚王十分高興地說:“秦國若肯歸還楚國的故地,我對齊國還有什麼偏愛的呢?”
張儀看到楚懷王的表情便覺得事情已經成功一半了,接下來,他集中力量來對付楚懷王身邊的反對派。張儀知道楚國比較能幹的大臣屈原肯定會反對楚懷王與齊國絕交。與此同時,張儀又了解到楚國還有一個嫉妒屈原的大臣,他恰好是自己早就賄賂過的靳尚。於是,張儀授意靳尚出來替自己擋住屈原的勸諫,以便堅定楚懷王與齊國絕交的想法。
當楚懷王同意跟齊國絕交時,屈原果然站出來反對了。他說:“張儀的話不能信!秦國之所以重視楚國,是因為有齊國的原因。現在如果與齊國斷交,那麼楚國就孤立了,秦國為什麼重視一個孤立的國家,肯割舍六百裏土地奉送呢?這是張儀的詭計。倘若與齊斷交而張儀又有負大王,不給土地,齊國又怨恨大王,反而依附秦國,齊、秦兩國合兵進攻,楚國的滅亡就指日可待了。大王不如先派一個使臣隨張儀去秦國接受土地,等土地入楚後再與齊斷交也不晚。”張儀早就準備好了應對的措施,他拿出的王牌仍然是靳尚,隻見他對靳尚使了個眼色,靳尚便跳出來說:“不與齊絕交,秦國怎麼能給我們土地呢?況且天下人都知道張儀是個講信義的人,大王不要對此有什麼懷疑!”楚懷王終於打消了心頭的疑慮,他點頭說:“張儀不會辜負我的。屈原你別說了,請看我收回土地吧。”楚懷王竟然把相印授給張儀,又賜給他黃金二千兩,好馬四十匹,同時命令北關守將不要再與齊國往來,並派逢侯醜隨張儀去秦國接受土地。
張儀果真要把土地給楚懷王嗎?這當然不可能,可是楚懷王派來收土地的使者都跟來了,不給也說不過去。張儀耍了一個小小的計謀。他一路上與逢侯醜開心地飲酒談心,情同骨肉。快到鹹陽時,張儀假裝酒醉失足,掉下馬車。左右的人慌忙扶起來,張儀說:“我腳骨受傷,要快找醫生。請逢大人先入鹹陽城,我馬上上書秦王,讓秦王把地圖給你,你看這樣如何?”逢侯醜沒有辦法,隻得先到鹹陽住下。張儀趁機擺脫了逢侯醜,他此後的一段時間借口閉門養病,再不入朝。逢侯醜要求見秦王不得,去探問張儀,張儀又以病推托。一等三個月,逢侯醜隻好給秦王寫信,述說張儀答應還地的事。誰曾想到,張儀早就把應對的話告訴給了秦惠文王,秦惠文王給逢侯醜回信說:“如果張儀真的答應了,我一定兌現。但聽說楚國與齊國還沒絕交,我怕楚國欺騙我,非得等到張儀病好以後,才能斷定。”逢候醜再去張儀家,張儀依然不見。逢侯醜派人回去把秦王的話報告楚王,楚懷王說:“秦國還認為楚國與齊國有來往嗎?”便派勇士宋貴,借宋國的關符到齊國境內,辱罵齊湣王。齊湣王十分憤怒,便派使者到秦國,表示願意與秦國一同攻打楚國。
張儀聽說齊國使者已經到了,計策開始見效,便聲稱病好上朝,在朝門口遇見逢侯醜,張儀故意驚訝地問:“將軍為什麼不接受土地,還停留在我們國中?”逢侯醜說:“秦王專等相國當麵決定,現在多虧相國玉體無恙,請進去和秦王說明,早些定好地界,我也好回去向我們國君交代。”張儀說:“這事何必要向秦王說呢?我所說的是我的俸邑六裏,自願獻給楚王。”逢侯醜說:“我們國君給我說的是商於的土地六百裏,沒聽說是六裏。”張儀說:“楚王大概聽錯了吧?秦國的土地都是百戰所得,豈肯把一寸土地讓給別人?何況六百裏呢?”逢侯醜隻好回去報告楚王。楚懷王怒罵道:“張儀果然是反複無常的小人,我抓住他,一定要生吃他的肉!”於是楚懷王發兵攻秦,結果自然是大敗。
楚懷王氣急敗壞,他竟然對前來商談換地的秦國使臣叫嚷道:“我不願要土地,願意得到張儀。如果貴國肯把張儀給楚國,我情願獻出黔中的土地作為謝意。”這對於張儀而言可是一場生與死的考驗。秦國的大臣都以為張儀不敢去,很多原來就痛恨張儀的人甚至到秦王那裏去煽風點火,慫恿秦王把張儀送給楚國,秦王正在猶豫的時候,沒有想到張儀主動找到秦王說:“我願意去!”秦王大吃一驚地說:“楚王對先生恨之入骨,您一去必被殺,所以我不會讓您去。”張儀說:“殺我一個,秦國卻能得到黔中的土地,我雖死猶榮,何況未必能死。”秦王急忙問道:“您一定有脫身的辦法,能說給我聽一聽嗎?”張儀說:“請大王原諒我的冒犯,天機不可泄露,大王隻要派魏章領兵守在秦楚邊境就可以了。”秦王按照張儀的要求做了,於是,張儀大搖大擺地前往楚國了。
張儀一到楚國便被楚王囚禁起來了,楚懷王看來是真的對張儀生氣了。難道張儀真的在劫難逃了嗎?事情的發展卻出人意料。不久,楚懷王釋放了張儀,還讓他在光天化日之下走出了都城,這又是什麼原因呢?難道楚懷王對自己的舊恨這麼健忘嗎?一切都不是,其中的原因隻有張儀自己清楚。原來,張儀買通了一個關鍵的人物,他就是楚懷王的寵臣靳尚。還是這個靳尚,他說服楚懷王的愛妃鄭袖,正是靳尚和鄭袖挽救了張儀。靳尚作為先鋒,第一個來到楚懷王跟前替張儀說情說:“扣押張儀秦王必定發怒,天下諸侯見楚國失去秦國的邦交,楚國的地位必被輕視。”楚懷王想法開始有所改變。
接著,靳尚開始展開對鄭袖的說服工作,他對鄭袖說:“您自己也知道將要被大王輕賤了吧?”鄭袖說:“怎麼回事?”靳尚說:“張儀是秦王忠誠可靠有功的臣子,如今楚國把他拘押了,秦王當然想讓他出來。秦王有一個愛女長得很美,出嫁時會選擇宮中貌美且嫻於音樂的女子做陪嫁,秦王還會贈給她許多金玉寶器,再把上庸六個縣送給她作為享樂的費用,這次秦王想靠張儀把她嫁給楚王為妻。楚王必定很愛秦王的女兒,她就要依仗強秦自以為高貴,握有寶器土地自以為資本,勢必以大王妻子的身份母儀楚國。大王如果被這種歡娛所迷惑,必定會更加尊敬親近她而忘掉您,您將要被日漸疏遠了。”鄭袖說:“我願意把這事拜托給您,該怎麼辦呢?”靳尚一看時機成熟,連忙說:“您為什麼不趕快去請求大王放出張儀,張先生如果得到釋放,對您會永遠感恩戴德,秦王的女兒也來不了啦,而且秦國也必定會尊重您。那時您在國內獨占高貴的地位,在國外結交秦國,又收買了張儀為自己所用,您的子孫一定會永遠成為楚國的太子,這可不是一般的利益。”
楚懷王哪裏能夠禁得住鄭袖的軟磨硬纏,很快便同意將張儀釋放了。至此,張儀的“天機”大白於天下,他采用的仍然是收買寵臣的方式,讓楚懷王再度跌跟頭,輕易地放了自己。盡管後來楚懷王後悔了,但這時張儀已經逃到秦楚邊境了,剛好遇到前來接應的魏章將軍,於是安然脫險,這就是他向秦王提出要求的真實意圖。
大家都在想,事情到了這個份上,楚懷王不會再上張儀的當了吧?可是讓所有人都不會想到的事情還是發生了。過了幾年,張儀又一次來到楚國,楚懷王不僅沒有引起高度警惕,反而禮貌地接待了他,這是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張儀仍然從靳尚那裏入手,花大量金錢買通靳尚,讓他事先已經替自己在楚懷王麵前說了一通好話。
張儀輕鬆地見到楚懷王,他信誓旦旦地對楚懷王說:“我們與大王結為兄弟,互通婚姻,和好已很長時間了。現在大王拋棄我而把太子送到齊國,我不勝憤怒,因此侵伐您的邊境,但這並不是我情願的。現在天下的大國,隻有楚國與秦國,我們兩國如不能和好,拿什麼號令諸侯呢?我願意與大王在武關相會,當麵訂約結盟。那時就會歸還占領的土地,重修前好,希望大王答應。大王如果不答應,就是與我決絕,我就不能撤兵了。”
楚懷王聽完張儀的話後,沒有馬上答複,他谘詢大臣:“我不去,怕激怒秦王;若去,又怕被秦王欺騙。去與不去,哪個更好呢?”大臣們大多反對楚懷王前往秦楚邊境相會,認為這樣極不安全。但這些反對意見都是白搭,因為,張儀的鐵哥們靳尚一句話便打消了楚懷王的疑慮,他說:“不對,楚國隻因為打不過秦國,所以土地越來越少。如今秦王要和好,我們再拒絕前往,要是秦王震怒,增兵伐楚,那怎麼辦?”這正說到楚懷王的痛處,他因為楚兵剛剛戰敗,心中本來就害怕,聽靳尚這麼一說,便答應秦王去赴會。他選了個好日子啟程,隻有張儀和靳尚跟隨。
當楚懷王來到武關時,秦國使者遠遠地出來迎接說:“我們君王在關內已經等了大王幾日了。不敢讓大王的車駕在草野之中停留,請到賓館中,再行賓主之禮。”楚懷王已到了秦國,身不由己,隻好隨使者進關。這時,張儀跟隨楚懷王來到下榻的地方,他們還沒有坐穩,就聽見外麵喊聲大起,許多秦兵包圍了賓館。楚懷王問:“我赴秦王的約會,為什麼用兵圍困?”張儀回答:“不必擔心,我們君王有點小病,不能出門,又怕對君王失信,所以派人前來迎接大王,請屈尊到鹹陽與我們君王相會。這些士兵是保護大王的,千萬不要推辭。”不由楚王做主,秦兵已推擁他上了車。楚懷王這才知道上當了,可此時後悔已經晚了。
到了鹹陽後,張儀終於露出了猙獰的麵目,他來到軟禁楚懷王的地方對他說:“從前你答應把黔中的土地給我,卻沒有兌現。今天委屈你前來,就是要兌現以前的約定。如果君王早晨答應割地,晚上我就送你回國。”楚懷王質問道:“秦國縱然要得到土地,也該好好說,何必如此詭計多端?”張儀說:“不如此,君王一定不會答應。”楚懷王說:“我願意把黔中的土地割給秦國,請求與秦王訂立盟約,你們派一將軍跟我到楚國接受土地,怎麼樣?”張儀說:“盟約並不可信,必須先派使臣回楚國,把地界交割分明,才能為大王餞行。”不過這次張儀失算了,楚懷王很有骨氣,他沒有答應張儀的要求,而是憤怒地說:“你把我誘騙到此,又強行要我割地,我死就死了,不受你的威脅。”張儀三次欺騙楚懷王,這次楚懷王落在了自己的手中,他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放過這個傻乎乎的國王的,最終楚懷王殞命於秦國。
4.一起吃掉蛋糕——三家分晉的狂野之心春秋後期,晉國的大權逐漸落到了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四家士大夫手中,出現了士大夫專權的局麵,即所謂的“政在家門”,晉國國君根本左右不了臣下,而這四家當中,智氏的勢力最強,也最驕橫,其次是韓氏、魏氏,趙氏的力量則較弱。
晉國不可能長期處於這種由四家共處的統治下,要麼由一家消滅其餘三家,要麼就是韓、魏、趙滅智氏而三分晉國。原本智氏有能力統一晉國的,可是偏偏他最後一個領導者是智伯,而韓氏、魏氏和趙氏雖有可能會被逐一消滅,可他們此時的領導者卻分別是韓康子、魏桓子和趙襄子。由於領導者素質的差異最終導致了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政治好戲。
智伯是個貪婪而又狂妄自大的人,他喜歡依仗自己的實力去侮辱別人。一次,智伯與韓康子、魏桓子在藍台一同宴飲。智伯無緣無故地戲弄韓康子、魏桓子,盡管這兩人口頭上不說什麼,但是心裏卻非常記恨智伯,他們決定聯合起來消滅智伯。與此同時,智伯也在天天想著怎樣才能吞並其餘三家。四家之間的戰爭悄然開始了,對陣的雙方是智氏和韓、魏、趙聯盟。這原本是實力懸殊的對陣,智氏掌握著晉國的國家軍隊,且有著強大的國家後勤保障,其軍事和政治力量都是韓、魏、趙難望其項背的。因此,韓、魏、趙要想打贏這場戰爭,必須靠戰略。三家決定聯合起來對付智氏,經過認真商量,三家決定采取誘敵深入、背後開花的戰略,然而要實行這個戰略,則必須犧牲一家作為誘餌,引誘智氏傾全力去進攻,然後另外兩家混入智氏陣營,偽裝參戰,見機行事,從其背後打亂其陣腳,最後形成夾擊之勢。權衡利弊之後,他們一致同意趙襄子的意見,由離智氏最遠且實力最弱的趙氏作為誘餌,這樣便能以最小的代價誘使智氏長途奔襲,以拖垮智氏的軍隊。
就在三家緊鑼密鼓商量滅智氏的時候,智伯也找到了逐一消滅三家的借口,他告訴他們說:“晉國素來是中原的霸主,沒料到讓吳國沾了光,在徐州大會上又讓越國占了先,這是晉國的恥辱,若能把越國打敗,晉國仍能當上霸主。我主張每家拿出一百裏的土地和戶口交給公家統一管理,這樣就能積累財富,多養軍隊,增強國力。”其餘三家都知道智伯所說的“公家”實際上就是他自己,他無非是想以此為借口多占土地,然後進一步吞並其他各家。
智伯的這個建議正好為三家製定的戰略找到了機會,一場陰謀和“陽謀”交織的大戰開始了。按照三方既定的戰略方針,韓、魏采取陰謀:假裝加入到智伯的陣營中去;而由趙氏以“陽謀”:作為誘餌來與智伯對抗。
當智伯派人向韓康子要地的時候,韓康子爽快地答應了,他對臣下說:“智伯貪圖利益又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土地,他就將討伐我,不如給他土地。智伯得到土地以後,必會很高興,接著他就會再向別人要土地,別人不給,他就要出兵討伐,這樣我們就可以免於兵禍,乘機而動。”智伯得到韓國的土地,接著也向魏桓子要土地,魏桓子毫不猶豫地將土地給了智伯,魏桓子跟大臣們解釋的原因也跟韓康子一樣,他說:為什麼要給智伯土地呢?智伯無緣無故地索求土地,諸大夫必然驚恐害怕,我們給他土地,智伯又必然驕傲。智伯驕傲了就會輕敵,我們因為害怕就會互相接近,以我們這些團結一致的軍隊去對付智伯的驕兵,智伯必敗。
韓、魏陰謀順利實施,輪到趙國的“陽謀”上場了。當智伯派人向趙襄子索要土地的時候,趙襄子義正辭嚴地拒絕道:“土地是祖先傳下來的,我趙襄子怎麼敢輕易拿它送人呢?”他這一番言行果然激怒了智伯,他氣急敗壞地發動了對趙氏的戰爭。這時他已經被韓、魏的陰謀所迷惑,認為韓、魏肯定是畏懼自己的實力,而順從自己的領導了。因此,他派人讓韓、魏隨同自己一起進攻趙氏,還對他們許諾說:“我們要集中力量對付趙家,等到滅趙之後,我們三家平分趙家的土地和財產。”韓、魏一看智伯已經上了自己的圈套,便高興地答應了,他們甚至一味地縱容智伯擴大戰爭規模,從而讓智伯陷入戰爭的泥潭中,即便不敗,實力也得消耗殆盡。
要用“陽謀”,就得像個用“陽謀”的樣子,趙襄子這個誘餌不能輕易地讓敵人給吃了,因為按照既定步驟,趙氏必須采取不斷的戰略轉移來拖垮智氏,於是趙氏和智氏之間的戰爭一開始,趙氏便主動尋求戰略轉移。那麼趙氏轉移到哪裏才能抵擋住智伯的進攻而與之形成戰略相持呢?趙襄子認真思考了很久,最終他選擇了晉陽城。之所以如此,是當初趙襄子有先見之明,他曾經派一位非常得力的大臣前來治理這座城市,經過他的治理,這座城市的城池異常堅固,人民非常擁護趙襄子,因此,趙襄子曾經對大臣說過:“將來趙國一旦遇到危難,一定要先到晉陽去躲避,不要以為晉陽地勢偏遠,城池狹小,戶數也少,那裏是趙國最好的保障。”
智氏、韓氏和魏氏的兵馬把晉陽城圍住,由於韓、魏、趙之間有盟約在先,因此,每當進攻的時候,韓氏和魏氏的軍隊總是行動遲緩,即便是打到城牆邊,也隻是象征性地吆喝幾聲便都退了,城頭的趙氏軍隊也在趙襄子的授意下,主要對付智伯的人馬。正是由於韓氏和魏氏的暗中作梗,使得智伯圍攻晉陽城兩年也沒有將它攻下來。智伯損兵折將,實力一天不如一天,於是他非常想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智伯的這種心理讓韓、魏看出來了,他們決定推波助瀾,讓智伯鋌而走險。
周密部署好一切後,韓康子和魏桓子便有意引導智伯前往晉陽城東北的一座山上去視察地形,並不斷暗示智伯可以在那條晉水上做文章,韓康子和魏桓子的功夫果然沒有白費,智伯終於“開竅”了,他欣喜地發現:晉水是由龍山那邊過來,繞過晉陽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晉水一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征詢韓康子和魏桓子自己的這個想法如何,兩人自然極力讚成智伯的計劃。智伯得到韓康子和魏桓子的支持,便迫不及待地讓士兵們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城,又在上遊那邊造了一個很大的水庫,在晉水上築起壩來,攔住上遊的水。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庫裏的水很快滿了。智伯叫士兵們開了個豁口,大水就直衝晉陽城而去。不到兩天工夫,城裏的房子多半給淹了。
智伯一看到晉陽城被水淹,覺得自己的大事即將成功了,便邀請韓康子和魏桓子跟自己一同去觀看晉陽城被水淹的場麵,他當著韓康子和魏桓子的麵得意忘形地說:“人們都說河水是天然的城池,如今看來,河水倒成了禍根了。晉水能淹晉陽,汾水和絳水不也能淹掉安邑和平陽嗎?”智伯的話一出口,韓康子和魏桓子的臉色煞白,他們非常擔心智伯再用晉水淹自己的領地,便誠惶誠恐地恭維智伯說:“主公確實厲害,我們都口服心服了,希望消滅了趙氏之後,我們二人能夠成為您的一個馬前小兵就心滿意足了!”智伯一看韓康子和魏桓子恭敬的神態,哈哈大笑說:“你們放心,隻要有我在,就有你們的榮華富貴。”
韓康子和魏桓子基本穩住了智伯後,便通知趙襄子,要求三家迅速調整自己的戰略:在趙氏已經完成充當誘餌任務的時候,由韓、魏兩家作為主力發起最後的攻擊。
三家派人秘密召開會議,經過商量,認為雖然智伯此時已經精疲力竭了,但是卻還有一定的戰鬥力,如果從正麵直接進攻,仍然有危險。這時,韓康子和魏桓子的人建議說:“我家主公臨來之前,特意囑咐我們,現在唯一能夠打敗智伯的就是那條晉水。我們已經安排好了,由我們挖開通往晉陽城的那條渠道朝向智伯的一方,淹掉智伯大部分精銳部隊,然後我們三方以智伯後方炮響為信號,大家齊心協力消滅智伯勢力。”大家一致同意這個計策,陰謀和“陽謀”終於聯合發威了。
韓、魏、趙暗中協商妥當後,韓、魏兩家一起去把智伯營寨北邊的擋水大壩掘開了。憋足了勁的大水,就如掙脫了繩索的野馬一樣湧進了智伯的營寨。韓、魏兩家全力進攻智伯,趙襄子則在其背後和兩翼進行牽製,三家配合完成了對智伯的毀滅性打擊,最終的結果是智伯兵敗被殺,晉國也被韓、魏、趙瓜分。
在這場陰謀和“陽謀”的聯合謀略戰中,韓、魏、趙很好地進行了分工,由韓、魏采用陰謀迷惑和慫恿智伯,從內部瓦解智伯;趙氏則以“陽謀”正麵對抗智伯,以誘使敵人深入自己腹地,牽製住他,以此拖垮智伯,最後再由韓、魏掘開通往智伯一方的堤壩,給予智伯致命的一擊,從而成功實現陰謀和“陽謀”的合二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