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七章 心理治療降血壓(1 / 1)

必備知識

高血壓病的發生與心理因素關係密切。精神緊張、情緒壓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導致高血壓病,這已被國內外學者所公認。對於高血壓病的治療,采用單純藥物療法效果並不十分理想。服藥後,有些人血壓居高不下,另一些人血壓則出現明顯波動。現代心身醫學專家認為,心理治療對高血壓病的治療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一般說來,輕度血壓升高的高血壓病患者無需服用降血壓藥物,單獨心理治療就可達到降血壓目的。

改變不良心態

近10年來,我國高血壓病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急劇上升,全國現有高血病患者近1億人。臨床發現,許多高血壓病老病號,大多是漫不經心,思想麻痹,忽視科學的調養和治療,對有關的高血壓病知識更是知之甚少。有為數不少的高血壓病患者是到藥店買一兩盒降壓片應付治療,隨便停藥的人也很多,殊不知這樣做會使病情加重,罹患心、腦、腎並發症,甚至導致腦卒中、偏癱、猝死。尤其是一些高血壓病患者由於沒有不適症狀,更是思想麻痹,缺乏科學治療。

減輕心理負擔

部分高血壓病患者發現血壓增高後,思想負擔很重,情緒極不穩定,終日憂心忡忡,結果使血壓增高,病情加重。有的患者出現消極沮喪、失去信心的不良心理,覺得自己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成為“包袱”,不願按時服藥,不肯在食療、體療等方麵進行配合,等待“最後的歸宿”。也有的患者因一時血壓調控的不理想,對治療失去信心,變得焦躁不安,怨天尤人。高血壓病的治療需要長期作戰。減輕心理負擔,改變生活方式,自我進行安慰,家人多給予心理上和生活上的體貼,病情是可以控製的,並發症是可以減少的。

保持心境平和

人在緊張、憂愁、憤怒、悲傷、驚慌、恐懼、激動、痛苦、嫉妒的時候,可出現心慌、氣急和血壓升高,甚至導致腦血管痙攣或破裂。高血壓病又稱之為心身疾病。除了藥物治療外,保持心境平和、情緒樂觀十分重要。遇到不滿意的人和事,要進行“冷處理”,避免正麵衝突。遇事要想得開,切忌生悶氣或發脾氣。

糾正猜疑心理

有的患者一旦確診高血壓病之後,便把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稍有不適便神經過敏,猜疑血壓是否上升了,是否發生並發症了,終日憂心忡忡。有的患者看了一些有關高血壓病的科普讀物,便進行“對號入座”,懷疑自己毛病加重,或百病叢生,有點頭暈頭痛,便懷疑是否有腦卒中的危險,有點肢體麻木便斷定是腦卒中先兆。疑慮越多,血壓越高,病情反而加重。建議高血壓病患者應培養多種興趣愛好,把對疾病的注意力轉移到改變不良行為方式上來,以逐步把血壓降至正常範圍或接近正常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