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知識
黃芪,又稱箭芪、綿芪、口芪、黑皮芪、白皮芪、紅芪、獨芪等,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幹燥根。黃芪素以“補氣諸藥之最”著稱,是一種名貴的中藥材,也是一種最常用中藥材。黃芪是補氣的代表性藥物之一。人體各種機能無不依賴氣的活動,氣虛則諸症起。故黃芪雖為補氣藥,但氣、血、陰、陽兼而補之。著名老中醫祝諶予稱黃芪為“補藥之長”。
適宜範圍
性味歸經 黃芪味甘,性微溫。歸脾、肺經。
功效主治 有補氣升陽,益衛固表,利水消腫,托瘡生肌的功效。主治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常用於慢性腎炎和糖尿病。
古書摘要 《本草彙言》載:“黃芪,補肺健脾,衛實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本草逢原》載:“黃芪能補五髒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
現代視角
化學成分 黃芪主要含有苷類、多糖、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
藥理作用 實驗證明,黃芪有促使細胞生長旺盛、延長壽命作用,能增強人體的免疫機能。對延緩老年人機體能衰退、減輕疾病的進程、改善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一定的意義。黃芪在延緩衰老藥物中有重要的地位。臨床單味應用或配伍成複方應用,均發現有良好的升壓功效,尤其對中氣下降型低血壓病效果尤為明顯,這可能與黃芪能加強心髒及血管的收縮力有關。
用法簡介
生用或炙用。同其他藥配伍使用,一般量為10~60克。益氣補中宜炙用,其他多為生用。黃芪亦可泡茶飲用治療低血壓病,每日10~20克。
趣聞軼事
胡適先生中年以後,漸感疲憊不堪,力不從心,便常用黃芪泡水代茶飲用。特別是在講課之前,總要先呷幾口黃芪水,以致精力倍增,講起話來聲如洪鍾,滔滔不絕。
專家提醒
黃芪是一味很好的強壯補益藥,一般無明顯的不良反應。但它是一種溫補性藥物,易於助火,又能止汗。凡有感冒發熱、胸腹滿悶症者,不宜服用黃芪。患有肺結核病的人,有發熱、口幹唇燥、咯血等症狀者,不宜單獨服用黃芪。癰疽初起或潰後熱毒尚盛等證,均不宜服用黃芪。此外,孕婦不宜長期大量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