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腎炎Ⅰ號(1 / 1)

藥方組成

黃芪、川芎各30克,敗醬草、益母草各15克。

治療範圍

本方具有益氣活血,清熱利水作用。常用於治療麵目四肢浮腫,下肢為甚,時腫時消,勞作後加重,氣短乏力,納穀不香,便溏尿少,舌紫暗,脈細澀。

煎服方法

將上藥用水浸泡半小時後大火煮開,再小火煎煮20分鍾即為頭煎藥,再如法煎煮為二煎藥,將頭煎、二煎混合,將上藥分2~3次,飯後半小時溫熱服用。每日1劑。60天為1療程。

機製分析

方中黃芪益氣健脾、升陽行水;川芎活血行氣開鬱;益母草活血祛瘀、利水消腫。該方常用於現代醫學的慢性腎小球腎炎等病症,本病可能是由感染後免疫功能異常,導致腎小球免疫性損傷,引起彌漫性或局灶性炎症改變所致。此外,本方還可用於腎病綜合征等。根據現代藥理研究:黃芪、益母草均有顯著的利尿作用,黃芪還能消除腎炎尿蛋白、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及抗感染,益母草還能改善腎功能;敗醬草、川芎有抑菌作用。諸藥合用達到利尿、抗感染、調節免疫,改善腎功能的作用。

治療心悟

曾治一私營企業老板,男,35歲,2000年7月21日來求診。自訴半年前開始經常出現浮腫,晨起麵腫,午後腿腫,時輕時重。曾在南京某三甲醫院診斷為腎病型慢性腎炎。近來因生意上的事情過度操勞,並且屢次飲酒過多而腫勢加重,伴有腰痛,短氣倦怠,胃口也欠佳,大便溏薄日1~2行,小便短黃,尿道裏伴有灼熱感覺,麵色白不華,舌質淡,苔薄膩微黃,邊有瘀點,脈沉弦略數。血壓165/95毫米汞柱,尿常規檢查:尿蛋白(+++),紅細胞3~4個/高倍視野,白細胞1~2個/高倍視野,顆粒管型1~2個/高倍視野。患者半年來先後曾幾次服用過中藥,效果不明顯。細細考察患者脈象及症狀,屬於中醫脾腎兩虛,濕熱夾瘀的證候,治療以益氣活血,清熱利水,選用腎炎Ⅰ號為主加黨參20克、冬葵子40克、茯苓20克、白術15克、白茅根30克、當歸15克。服藥6劑後,小便通暢,水腫大減,食欲也有好轉,繼續讓患者服14劑,水腫消退,大小便均恢複正常,脈沉弦不數,舌淡紅苔退,瘀點減少。複查血壓140/80毫米汞柱,尿常規檢查:蛋白(++),紅、白細胞、顆粒管型均消失,遂在原來的方子上加紅花10克、金櫻子20克、芡實20克、幹山藥30克,讓患者連續服用3個月,結果所有症狀均消失,實驗室指標也都恢複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