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國共兩黨為何爆發內戰?(3 / 3)

接下來便是共產黨的戰略相持時期。8個月的全麵進攻並沒有收到預想中的效果,共產黨方麵主力依然存在。蔣總裁氣得暴躁如雷,隻得做出新的戰略方案:重點進攻陝北與山東共產黨根據地。

麵對20餘萬國民黨軍,共產黨方麵將中共中央主動從延安撤退,胡宗南趁機率領部隊占領了空城,還謊報大勝,厚著臉皮跟蔣總裁邀起了功。隨後人民解放軍便在陝北高原開展了遊擊戰和運動戰,分別取得了在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而國民黨方麵經過3個多月的蘑菇式的遊動作戰後,軍力、士氣下降嚴重,最終放棄了陝北高原的戰鬥。

同時,山東的解放區遭到了逾60萬國民黨軍隊的圍攻。這一次國民黨學了乖,采用了齊頭並進的戰術,將軍隊都控製在一個範圍內,導致解放軍的遊擊戰術無法奏效。但粟裕提出以山東解放軍主力決戰的方式粉碎圍攻的方式最終被采用。在孟良崮戰役中,號稱“王牌部隊”的國民黨軍隊整編74師全軍覆沒,師長張靈甫陣亡,國民黨軍隊不得不全線撤退。這樣一來,人民解放軍軍力上升至280萬人,還裝備了重炮兵與工兵,基本具備了同國民黨軍隊決戰的實力。

另外,由於國民黨政府集中兵力進攻延安及山東解放區,導致後方兵力空虛,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大軍強渡黃河,千裏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了國民政府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武漢;陳毅、粟裕領導下的華東野戰軍挺進豫皖蘇;陳賡、謝富治兵團挺進豫西。三路大軍,互相策應,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形成了一個“品”字形的戰略態勢,這就牽製了南線國民黨軍一半以上的兵力,使中原地區由國民黨軍隊進攻共產黨統治區的重要後方變成了解放軍奪取全國勝利的前進基地。這是一個對戰爭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勝利,它帶動了中國各個戰場的戰略進攻,整個戰爭格局從此發生根本的轉變。

最後便是共產黨的戰略決戰時期;台灣曆史教科書稱作“大陸變色”。期間,共產黨發起了三大戰役:遼沈戰役(遼西會戰)、淮海戰役(徐蚌會戰)和平津戰役(平津會戰),擊潰、消滅、收編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近150萬人。

遼沈戰役是第一個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最為關鍵的戰役。遼沈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發起,東北野戰軍先後分路奔襲北寧路。到10月1日,切斷了北寧路,一部分主力進抵錦州城下。10月10日,由華北國民黨軍組成的“東進兵團”自錦西向通往錦州的要隘塔山發起猛攻。東北野戰軍預先設置在塔山的兩個縱隊頑強阻擊,鏖戰6晝夜,打垮國民黨軍的數十次衝擊,成功地阻止了它的東進。其“西進兵團”出動後,也遭到解放軍3個縱隊的阻擊,進至彰武、新立屯一帶後,未敢繼續南進。10月9日起,東北野戰軍發起對錦州的攻擊。經過激戰,於15日攻克該城,全殲守敵10萬餘人。隨後,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第六十軍於10月17日起義,新編第七軍也放下武器投誠。21日,長春宣告和平解放。10月26日至28日,東北野戰軍主力在新立屯、黑山地區全殲廖耀湘兵團10萬人。11月2日,直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以傷亡6.9萬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47.2萬餘人。

淮海戰役是第二個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進行的。淮海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發起,到22日為戰役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莊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10萬人。中原野戰軍也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11月23日到12月15日,為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黃維兵團11萬人。華東野戰軍主力在杜聿明指揮的徐州國民黨軍3個兵團25萬人向西突圍時,將這股敵人合圍於永城東北的陳官莊地區,並殲滅其中的孫元良兵團約4萬人。12月15日到1949年1月10日,為淮海戰役第三階段。1949年1月,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10個軍約20萬人,淮海戰役中,人民解放軍經過66天緊張艱苦的戰鬥,以傷亡11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國民黨軍55.5萬人,使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基本上獲得解放。

平津戰役是最後一個戰役。平津戰役在1948年11月29日發起。從12月22日起,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共中央軍委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在東線,1949年1月15日,全殲天津國民黨守軍13萬餘人,解放天津。經過解放軍和中共北平地下黨的耐心工作,1月31日,北平守將傅作義率部接受改編,使得北平得以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戰役勝利結束。此次平津戰役曆時64天,人民解放軍傷亡3.9萬人,國民黨軍隊52萬餘人殲滅和改編,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新鄉等少數據點及綏遠西部一隅之地外,全部獲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