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借道(1 / 3)

大洋彼岸,作為大洋聯盟的二號成員國,最近合眾國是格外的熱鬧,關於是否出兵參戰的問題,已經徹底吵翻了天。

不光是國會議員分成幾派在爭吵,民間同樣也分成了幾派,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現在已經成為了美國社會最熱門的話題。

好不容易各方才勉強達成一致,結果伴隨著倫敦大轟炸的消息傳來,大家再次吵了起來。

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安撫了眾人,結果馬六甲海戰的噩耗又傳來了。

接二連三的壞消息,搞得西奧多·羅斯福都快要崩潰了。合眾國的總統不好當,國內的立場就從來沒有統一過。

合眾國脫胎於不列顛,英美資本是真正意義上的一衣帶水,利益促使合眾國站在英國人一邊。

至於神聖羅馬帝國,那就是資本主義世界的異類。盡管也被歸屬於資本主義國家,但內部玩兒的卻是國家主義。

各種限製條件一大堆,資產階級被壓製死死的。尤其是對金融資本的管理,表現的更為嚴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如果神聖羅馬帝國贏得戰爭,神羅模式主導了世界,對資本世界來說,絕對是一場災難。

如果不是利益牽扯太大,又早早被英國人忽悠上了船,以不列顛在戰場上的表現,羅斯福早就不賠英國人玩了。

可現實是殘酷的,合眾國受不列顛影響太深了。無論是政治文化,還是經濟產業都和英國人綁在了一起。

原時空二戰後,美國人能夠平穩接過不列顛的世界霸權,就是這些利益集團牽的線。

不得不承認這年頭英國人影響力的強大,在拉攏合眾國的同時,甚至還能夠穩住聯盟國。

若不是南北仇恨太深,估摸著現在兩國甚至能夠出現在同一戰壕裏。

當然,這和維也納政府的放任不需關係。

盟友不是越多越好,選擇盟友除了利益一致外,還要考慮由此產生的責任與影響。

神聖羅馬帝國在美洲的力量,守住自家的殖民地還行,想要向盟友提供安全明顯做不到。

受弗朗茨的影響,務實的維也納政府,從來不幹超出自身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

在自身實力薄弱的美洲拉攏盟友,自然是悄悄的進行了。反正都是湊數的,當炮灰都不夠格,在局勢不明朗之前,根本就不需要這些國家冒頭。

拉攏盟友的真正意義,還是在於戰後國際局勢的構建。有盟友從中配合,顯然要比直接硬上的強。對霸主國來說,小弟還是多多益善。

羅斯福總統關心的問道:“專家組的評估結果出來沒有?英國人的勝算究竟有多大?”

內心深處更傾向於英國人,在這場戰爭中合眾國也在支持不列顛,可對這場戰爭的勝負,羅斯福的心裏還是沒有底。

沒有辦法,分裂後的美國,絕對不是3—1=2的問題,論起綜合國力最多也就原時空同期的一半,工業實力被削弱的尤為厲害。

即便是英美加起來,同神聖羅馬帝國仍然存在著質的差距。唯一的優勢大概是名義上,大洋聯盟覆蓋的地盤更廣、人口更多、資源更豐富。

可是戰爭打的不光是地盤、人口和資源。這些東西要轉換成軍事實力,還需要經曆一個漫長的過程。

要不然光英屬印度的人口,就和整個大陸聯盟相差無幾;大洋聯盟控製的地盤、資源更是遠超大陸聯盟。

若非轉化效率不高,這場戰爭就該向著大洋聯盟一邊倒,不列顛也不會被神聖羅馬帝國壓著打。

國務卿卡斯特羅神色嚴肅的回答道:“眼下的情況非常糟糕,局勢正在向對我們不利的方向發展。

戰爭爆發前,專家組評估的結果,大洋聯盟勝算高達86.7%;倫敦大轟炸發生後,下降了十個百分點;馬六甲海戰的結果傳來之後,專家組再次下調了二十個百分點。

看似大洋聯盟依舊勝算更高,但這是最理想的狀態,我們必須要非常情況。

比如說:俄國人出兵印度,又或者是好望角淪陷、英屬東非淪陷、中南半島淪陷、以及神羅陸軍占領波斯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