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3 / 3)

第一絕:永和園的黃橋燒餅和開洋幹絲

第二絕:蔣有記的牛肉湯和牛肉鍋貼

第三絕:六鳳居的豆腐澇和蔥油餅

第四絕:奇芳閣的鴨油酥燒餅和什錦菜包

第五絕:奇芳閣的麻油素幹絲和雞絲澆麵

第六絕:蓮湖糕團店的桂花夾心元宵和五色糕

第七絕:瞻園麵館熏魚銀絲麵和薄皮包餃

第八絕:魁光閣的五香豆和五香蛋

【秦淮文學】

[編輯本段]

唐朝詩人劉禹錫遊金陵,看著以前非常顯赫而後來又成為廢墟的王謝宅第,曾作《烏衣巷》詩一,慨歎這種曆史變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也住這一地區。夫子廟附近的桃葉渡,據是王獻之迎接其妾桃葉的渡口。相傳王獻之的愛妾桃葉與其妹桃根乘舟來到這裏,王獻之來到渡口迎接,並作《桃葉歌》相贈:“桃葉複桃葉,渡江不用楫,但渡無所苦,我自迎接汝。”桃渡以王獻之的風流故事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又以其“桃葉映紅花,無風自婀娜”的優美景色使人陶醉。

唐代詩人杜牧有詩寫道:“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花。”

“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嬋娟”。這是清代戲劇家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所描繪的秦淮河畔在當時的繁華景象。

朱自清和俞平伯曾共遊十裏秦淮並且各自都寫了一篇遊記散文,都以《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為名。在他們清新優美的筆墨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對賣藝歌女的同情與尊重,更可以看到作者對茵陳如酒的十裏秦淮的喜愛與眷戀。

【今日秦淮河】

[編輯本段]

“十裏秦淮千年流淌,六朝勝地今更輝煌”。秦淮風光帶自從八十年代中期複建以來,至今已是十載有餘。

如今,秦淮河風光帶,融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極富情趣,魅力空前。由於各級政府和旅遊部門的關心,“十裏秦淮”經過十年努力,如今以內秦淮河為軸線,以夫子廟為中心的具有明清風格、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能相結合的秦淮風光景區,以嶄新的風姿出現在南京城,日益顯示出她迷人的魅力。1991年5月,夫子廟和秦淮風光帶被國家旅遊局作為“中國旅遊最好景點”推向國際旅遊市場。

秦淮河

從曆史上看來,文明總是從有水的地方來的。且不生命本身是從水從來,看幾個文明古國,哪個又離的開水呢?正如同黃河之於中國、恒河之於印度、尼羅之於埃及。或者縮到城市範圍看,如同嘉陵江之於重慶、府南河之於成都、鬆花江之於黑龍江、湘江之於長沙、珠江之於廣州。

【秦淮河】

秦淮河對於南京就是這樣的河,秦淮河在通濟門分兩支,一隻繞道南城牆外向西流,稱為外秦淮河;另一隻通過東水關進了南京城,這才有了“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的繁庶秦淮。

南京城內的秦淮源自通濟門,美在夫子廟。河水並不幹淨,有些黑,顯得怪沉重的,似乎連蕩幾道波紋都那麼費勁,可在夫子廟、得月台、文德橋、石壩街、烏衣巷、朱雀橋、秦淮人家及長長的走廊之間不知怎麼就顯得美起來了。

除了岸上人多,河裏的人也不少,坐著畫舫或是船在泮池裏隨波蕩漾的,大大的船兒象是在開碰頭會,大船還象個樣子,有幾份古意;有的船就有幾份“今趣”了,它有個頂,看上去象是輛開在水上的夏利,很好玩。船兒一會兒穿過文德橋,一會兒鑽過朱雀橋,來來回回的,好不快活。看著這些快樂的人兒和船兒,心情是不會不快活的,這長長的秦淮,給古老的南京帶來不隻是富庶、便利、金粉煙水氣,還有數不盡的快樂。

早在六朝時代,秦淮河及夫子廟一帶已是繁華的地區,十裏秦淮兩岸是貴族世家聚居之地,也是文人墨客薈萃的地方。隋唐之後,一度冷落。明清又再度繁華,富賈雲集,青樓林立,畫舫淩波,成為江南佳麗之地。秦淮風光最著名的是盛行於明代的燈船。河上的船,不論大,都一律懸掛著彩燈,凡遊秦淮河的人,必乘燈船為快。朱自清在他那篇著名的散文《槳聲燈影裏的秦淮河》,對此就有很好的敘述。經過修複的秦淮河風光帶,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古建築群、白鷺洲、中華門城堡,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景觀,可謂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河房廳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極富情趣和魅力。

千百年來,秦淮河哺育著古城南京,“錦鏽十裏春風來,千門萬戶臨河開”,夫子廟附近的河房是綺窗絲幛,十裏珠簾,燈船之盛,甲於下。許多名勝古跡、曆史掌故、風流韻 夫子廟秦淮風味吃是我國四大吃群之一。夫子廟地區茶樓飯店,街邊吃,滿目皆是,形成獨具秦淮傳統特色的飲食集中地。經過多年的努力,夫子廟地區有七家點心廟製作的,因其工藝精細,造型美觀、選料考究、風味獨特而著稱,經專家鑒定南京秦淮區風味吃研究會於1987年9月正式命名這八套秦淮風味名點吃為“秦淮八絕”現推薦給廣大遊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