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人對社會,對國家,以“我”字為起點,即是以“身”字為起點,中國儒家,講治國平天下,從正心誠意做起走,即是以“心”字為起點,雙方都注重把起點培養好,所以西人一見人閑居無事,即叫他從事運動,把身體培養好,中國儒者,見人閑居無事,即叫他讀書窮理,把心地培養好,西洋人著書作事,注重“於身有益”四字,中國人著書作事,注重“問心無愧”四字,達爾文講競爭,倡言“弱肉強食”,尼采講超人主義,倡言:“剿滅弱者,為強者天職。”西人群起信從,為其“於身有益”也,中國絕無此等學說出現,為其“問心無愧”也。西人在物質上求愉快,中國則在精神上求愉快,西人以入劇場跳一場為樂,中國則以讀書為樂,為善為樂,仰不愧於天,俯不作於人為樂,故中國文化,洵足救西洋末流之弊。
孔子的學說:“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從“身”字追進二層,把“意”字尋出,以“誠意”為起點。猶之修房子,把地麵浮泥除去,尋著石底,才從事建築,由是而修身,而齊家,而治國平天下,造成的社會,是“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人我之間,無所謂衝突。西人學說,以利己為主,以“身”字為起點,不尋石底,徑從地間建築,造成的房子,終歸倒塌。所以經濟上造成資本主義,國際上釀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西洋主義,遂告破產。
孟子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達爾文生存競爭之說,孟子複生,亦不能否認,但孟子學說,一達到生存點,即截然而止,其言曰:“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人民到了不饑不寒,即教以禮讓,推行王道。達爾文盛言“優勝劣敗”,超出生存點以上,成為無界域之競爭,其弊至於消滅他人之生存權,以供一己之欲壑。尼采學說,繼之而起,幾不知公理為何物。德國威廉第二和希特勒,從而信之,墨索裏尼和日本少壯軍人,又從而信之。此世界所以紛紛大亂了也。
孟子曰:“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由此知:中國主義,有兩個原則:(1)人人爭生存,以不妨害他人的生存為限;(2)人人爭優勝,以不違背公理為限。我們把此種主義,發揚出來,全世界恍然覺悟,知道:舍了中國主義,別無出路,此即“攻心”之法也。
中國主義,沉埋已久,應當聚全國學者,盡量開掘之,整理之,去其不合理情者,擷其精華,成為係統,在國際上盡量宣傳。從前中山先生革命,一般人以為必大大的流血,隻因主義完善,宣傳得力,遂不血刃而成功,此心理戰勝之先例也。
世界紛紛大亂者,病根有三:(甲)經濟方麵。(乙)政治方麵,民主主義和獨裁主義,互相衝突。(丙)國際方麵,掠奪者和被掠奪者,互相衝突。我們一麵抗戰,一麵製定憲法。憲法內容:(甲)經濟方麵,國中的土地、工廠、銀行和國際貿易四者,一律收歸國有,其他經濟上之組織,悉仍有私。(乙)政治方麵,四萬萬五千萬人,直接行使四權,四萬萬五千萬根力線,直達中央,成一個極強健的合力政府,民主主義和獨裁主義,融合為一。(丙)國際貿易,收歸國家經營,入口出口,兩相平衡,入超則為外國掠奪我國,出超則為我國掠奪外國,今定為出入平衡,無掠奪者,亦無被掠奪者,國與國即相安無事。憲法製成,一麵實行,一麵昭示萬國,世界人士,正尋不著出路,一旦見中國主義之完善,一定跟著走來,希特勒、墨索裏尼、日本軍閥,三個惡魔,不打自倒,這即是心理之戰勝。
孫中山先生,分出軍政、訓政、憲政三個時期。現在國難嚴重,三者當同時並進,對日全麵抗戰,是為軍政。在抗戰期中,製定憲法,從一村一場實行起走,是為憲政,村議員,場議員,負訓練人民之責,是為訓政。一村一場辦好了,擴大為區,再擴大為縣,為省,為國,迨及擴大為國,憲政即算完成,將來如能擴大於全世界,就算大同了。
國際戰爭有三種:(1)帝國主義和帝國主義戰爭。(2)帝國主義和弱小民族戰爭。(3)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戰爭。上次大戰,屬於第一種,這次大戰,屬乎第一種和第二種。另外還有第三種,隱藏著躍躍欲動。若不將這三種問題,同時解決,恐怕第二次大戰終了後,跟著又要發生第三次大戰。威爾遜於上次大戰之末,提出“民族自決”之主張。就是預防第二種戰爭,可惜未能實現。巴黎和會,特訂一個“勞工規約”,列入和約之第十三章,就是預防第三種戰爭,可惜不徹底。
世界上不平等之事有三,列強對弱小民族不平等,資本家對勞工不平等,軍閥對平民不平等。孫中山先生曾說:“我們今日,要用此四萬萬人的力量,為世界上的人打不平。”我們本三民主義,製出一部憲法,國與國立於平等地位,而本國的人民,在經濟上,在政治上,立足點也平等,這三種不平等之事,就算打平了。我們把這部憲法宣布出來,即成了我國的“抗戰宣言”,也即是預定的“戰後和約”。倘若世界各國,也走上這條路,國際上三種戰爭之禍根,即徹底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