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清明(2)(2 / 3)

春雷(四月十三日)

大地真是解凍了,連蟄伏一整個冬天的蚯蚓都不但醒過來,而且被這場雨逼出了地麵。

晨起,微雨,天陰,躺在臨窗的沙發上看報,居然暗得需要點燈,於是隨便掠掠大標題,便站在窗前看雨景。

已經四月中旬,算算該是仲春了,但是景物依然寂寥,隔著湖和對麵的寒林,幾乎可以看見更遠處的高速公路。隻有近景,見到枝梢冒出小小的新綠,那綠也還不明顯,像是圍了頭巾的小女生,隻露出一雙眼睛;倒是臨湖的垂柳,已經由黃轉翠,雖然距離不近,也依稀可見上麵的柳芽,一點一點,掛在長長的柳條上,像串了翠玉珠子的垂簾。雨不大,也沒風,所以柳梢不動,連凍白了葉片的竹子,也靜靜地立著,隻有湖麵上一片亮、一片暗,不時變來變去。

平常居住在城市裏,是不容易注意天光雲影變幻的,隻有像瑞士那樣,麵對廣大的綠野山坡,或臨海麵湖,對著一片水,又或是坐飛機時俯瞰大地,才能清楚地體會,每一片天光雲影,都在地麵遊走。像我眼前這湖,迷迷蒙蒙,乍看似乎一色;細看,卻能見出那層“迷糊”由彼岸往這邊移動。想必雖然布滿烏雲,降下的雨仍有變化,且隨著雲的移動,在湖麵留下“雨的軌跡”。這變化之中,又有些不變的塊麵,總比其他地方來得亮或暗。我先想應是受對岸景物的影響,景物不動,那倒映在湖中的景象就不動,但是細看又非如此,於是猜那不變的地方必是湖中“水文”造成。也就是說,湖水在那兒流動,或由湖底湧出,終年不變,所以就算下雨刮風,水色還是與別處不同。

也可能因為水溫變化,好比在海灘上會感覺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因為白天海灘先熱,海水仍涼,涼而氣壓高的空氣往熱而氣壓低的地方移動;晚上大地很快變涼了,海水則依然保暖,於是風又轉變方向。湖水與洋流也如此,往大處看,可以造成Monsoon與聖嬰作用。往小處看,可以因為斜陽照射在湖麵和岸邊的不同,而有“山雨欲來風滿樓”和“夕陽斜,晚風起”的效果。

突然看見幾條黑線牽過林間,落在柳樹上。原來是三隻特別小的鳥,看不清樣子,隻覺得比麻雀小得多,在柳梢上跳來跳去,還掛在柳條上擺蕩。翠綠的“柳簾”之間增加這幾個小黑點,就一下子活了。於是找來望遠鏡,看它們吃柳梢嫩芽的樣子。望遠鏡的“焦距”長、“景深”短,當我把焦點調到近處的柳梢,對岸的景物就被推遠,朦朦朧朧,好像是無色的灰,可又在那灰色裏見到許多說不出的顏色。想也是!如果我去對岸的樹林裏看,樹梢上一定有各色的嫩芽,有的帶“苞片”,有些以“鱗芽”越冬,那點點滴滴現在雖然“失焦”,仍然可以感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