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認為藝術即模仿,模仿理論來源於此。
1、柏拉圖認為藝術隻會喚起情感,而不會激發理智,因而無法推動人們對客觀世界的正確理解。
藝術構成了對哲學的挑戰,因為哲學雖也試圖對人們施加影響,但卻是通過理性手段,而藝術則是激發了人們心靈深處的非理性的情感因素。
在他的對話體著作《理想國》中,蘇格拉底最關心的兩種藝術形式——詩歌和繪畫,在理想社會中是無立足之地的。
2、藝術是對模仿品的模仿,實質上是對複製品進行複製。
藝術創作是三種存在中最不真實的一種存在,另兩種存在是“形式”和“日常物品”。
藝術家甚至不如手工藝人那樣更接近真實,因為後者至少會努力去複製“形式”,從而創造日常物品,而藝術家隻是以入場物品為創作的模子。
涉及理論與方法:模仿理論、形式論。
涉及言論:模仿是與我們心靈中遠離理性的部位為伍,而它們這種結伴而行的結果就是創作出既不理性又不真實的作品,模仿是一種低級的事物跟另一種低級事物結合,然後繁衍出低級的後代。
名詞解釋:
形式論,柏拉圖認為世間萬物並非最終意義上的真實存在,他們缺乏不受時間限製、不經曆發展變化的”形式“所具有的那種完整的真實性。我們所熟知的日常事物雖然存在,但它們隻具有“形式”的一些品質,或者隻是“形式”的一部分,“形式”是亙古不變的。
模仿理論,柏拉圖認為藝術是對模仿品的模仿,藝術的目標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