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些還隻是初步的計劃,具體的實施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考察之後在做決定。
日本本州距離朝鮮是十分近的,所以中華軍在朝鮮半島上的大規模集結是自然引起了日本人的警惕,德川家綱不敢大意,他將自己手中剩下的十五萬大軍集中到了本州列島的西邊,準備阻擊敵軍的登陸,曆史上日本人之所以能夠打退蒙古人的入侵,除了蒙古人遭遇很強的海上風暴之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日本軍隊齊心協力,拚死一戰,成功的阻止了蒙古人的搶灘登陸,而蒙古人以騎射見長,要是登陸不了,他們自然就發揮不出來自己的特點因此被動的迎戰,這才被日本人擊退,要是給蒙古人舒舒服服的登陸之後在準軍備戰,日本多半也會跟其他國家一樣,被蒙古鐵騎橫掃。
不過此時他們的對手可跟不善水戰的蒙古人大不一樣了,蒙古人雖然橫掃歐亞大陸,威震天下,但是他們畢竟是馬背上的民族,在海上作戰可就不行了,而中華軍和他們不一樣,他們不僅陸地上作戰凶猛,海戰也十分擅長,更加恐怖的是他們的海軍還十分的強大,即便是將日本所有的艦船加起來,也不可能擊敗對方的強大海軍,所以德川家綱對於這一次的防守的信心並不是很足,隻有真正跟中華軍交過手的人,才會知道他們的恐怖,而德川家綱早就跟中華軍交過手了,所以這個時候才會更加的憂心忡忡。
戰爭並不是因為你擔心,你畏懼,它就不會到來了,該來的還是會來!
1669年的三月,十萬中華軍在三十多艘海軍戰艦的掩護之下從釜山港啟程出發,目標是日本的長門地區,艦隊浩浩蕩蕩一路暢通無阻,三月份的時候海麵上風平浪靜,來自東南方向的暖空氣還沒有順著洋流向北漂來,因此根本就不用擔心在海麵上遭遇到風暴的情況。
日本人在麵對國家的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也難得的再次拋棄了爭端,團結了起來,幾個大名將自己剩餘的海軍艦船全都集中起來統一調配,他們在對馬島附近集中了超過一千艘戰船的龐大艦隊,準備給中華軍的艦隊迎頭痛擊。
日本人的船隻數量非常多,密密麻麻的綿延了十幾公裏遠,但是這些船隻裏麵鮮有大型船隻,普遍都是噸位在十幾噸甚至是幾噸的小漁船,數量雖多,但是根本就不具備什麼作戰能力,而中華軍這邊的應對辦法非常簡單粗暴,艦隊前麵的十五艘鐵甲艦開足馬力,不管不顧的直接向前衝撞過去,一路上劈波斬浪,將日本的船隻撞得人仰船翻,死傷慘重,剩餘的小船見勢不對,立刻就做了鳥獸散。
中華軍這邊也不追擊,繼續向前行駛,不過艦隊兩邊負責保護的鐵甲艦倒是分散了很多,以防止日本人去而複返,趁機襲擊艦隊中間的運兵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