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軍的艦隊在擊潰了日本人派出的水師部隊之後,十分順利的就在長門登陸了,而德川家綱在下關部署的十萬大軍和其他大名的二十萬軍隊也立刻趕過來,想要阻止中華軍登陸,而迎接他們的自然是中華軍的一頓炮火洗禮了,日本人這個時候毫無辦法,隻能暫時的向後退去,不過他們依舊是在不斷的利用自己這邊的火炮攻擊中華軍登陸的那片海灘,雖然不會給中華軍造成太大的傷亡,但是卻能夠有效的遲滯中華軍的登陸速度,給國內其他軍隊的到來爭取時間。
不過中華軍這邊絲毫不為所動,很快就將十萬人全都搶灘上岸,並且開始主動的向日軍進攻了。
日本人這個時候知道自己所處的不利局麵,要是不能成功的擊潰這支敵軍的話,他們的整個國家甚至是整個民族都有可能會被滅亡,因此他們人人皆懷這死戰之心,各個奮勇當前,向著中華軍衝了過去。
中華軍的士兵迅速的就地組建防守陣型,一邊利用自己這邊的火炮和火槍打擊敵人一邊不斷的向後退去,日本人不知所以,還以為是自己成功的將對方給打退了,因此一個個的興奮不已,更加奮力的向前衝去,想要一鼓作氣將對方攆下海去。
其實如果仔細的觀察之後,就會發現,中華軍的後退並不是全部軍隊都向後撤,在曆代的登陸戰裏麵,首先搶灘的部隊一定要站穩腳跟,抵禦住敵軍的反撲,不然的話後續的部隊將很難登陸上岸,那樣的話灘頭陣地自然是保不住的,所以從常理上來說,中華軍的部隊主動的後撤是極不符合常理的,因此才會被日軍誤以為是對方堅持不住了。
而實際上,中華軍這邊的後退顯然是極有目的後撤,除了中間的部隊在漸漸的向後撤退之外,兩邊的部隊不僅沒有後撤,甚至是還在穩步的向前推進,並且不斷的擠壓著日本的軍隊,漸漸的將日本的軍隊擠成了一個長錐形,日本人的部隊陣型拉得越來越長,部隊的寬度卻越來越窄,而且他們向前推進的速度越來越慢。
很快,中華軍就全部撤退到了海邊,一些士兵甚至已經站在了海水之中,因此,在日本人看來,他們隻需要在努力的向前推進一點,就能夠將對方徹底的趕下海去,在這樣的想法之下,日本人開始不計代價的發動一次又一次的進攻,他們絲毫沒有注意到,在他們開始進攻的時候,兩邊的中華軍已經將自己的包圍圈逐漸的縮小,已經逐漸有要合圍日本軍隊的架勢。
中華軍采取的戰術就是二戰的時候東線救火員曼施坦因在對付美國人的時候所采用的戰術,隻不過曼施坦因的戰術更加隱蔽,而中華軍的戰術更加直觀。
這種戰術中華軍在這之前也使用過很多次,每一次都能夠取得奇效,在對方沒有戰略大家的時候,他們根本就不能發現中華軍的這一企圖。
項玉將自己的這一戰術稱為口袋戰術,意思跟實際很貼切,主要的戰術思想就是,將自己的陣線盡可能的向後拉,然後逐漸的形成一個類似於口袋一樣的陣型,讓敵軍盯緊自己的主力部隊,也就是中間的那支軍隊,用主力部隊的節節後撤吸引對方跟進,這樣一來,他們的兩翼就會暴露在自己兩側軍隊的火力之下,而敵軍此時的主要目標是正麵戰場上的己方軍隊,所以不會去進攻自己兩翼的軍隊,而自己部署在兩翼的軍隊則能夠持續不斷的攻擊對方的兩側軍隊,逐漸的消耗他們的有生力量,同時削弱他們的陣型。
曆史上,曼施坦因在被從東線調到西線之後,將不可一世的美國軍隊擋在了阿登山脈一帶,而美國之前放出豪言,要在聖誕節之前結束戰爭,但是隨著城市花園行動的失敗加上英軍傘兵基本上被打殘了,所以盟軍在沒有威脅德軍後方戰線的能力,曼施坦因在這之前一直是憂心忡忡,對於未來的戰局不抱希望,持悲觀的態度,可是當此役結束之後,他在西線徹底的找回了自己的信心,並且認為,隻要再給他一年的時間,他就能夠穩固西線的戰局,隻可惜後來元首太過心急,急著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發動了阿登戰役,將曼施坦因好不容易積累下來的好局給徹底的葬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