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差不多過了10年,陸遊已經46歲了,可是他統一祖國、收複中原的願望始終沒有改變。他得知川陝一帶的軍事將領王炎領導了一支抗金隊伍後,又投奔了王炎。他曾經親自參加軍隊的訓練,又騎馬到邊關,觀察過金人占領的地區。在王炎的衙門裏,他又見到金軍占領區的老百姓冒著危險給宋軍送來軍事情報。這些情景使他對抗金的前途充滿了希望。
在這段時間裏,陸遊還和金兵交過手,雪天寒夜,拍馬舞刀,渡過渭河去襲擊敵人;夜間山路巡行,遇到猛虎,陸遊的《自書詩卷》他親手操矛將猛虎刺死。他的生活很充實,他認為這樣能夠實現自己驅逐金兵、統一祖國的願望。
然而,腐敗的南宋朝廷並沒有統一祖國的意願,不久就把王炎調走了,陸遊也被調到成都,當了一名參議官,從此離開了前線。陸遊的心情很沉悶,隻好飲酒作詩來解除內心的痛苦,同僚們譏笑他不講理法,思想頹放,他就索性給自己取了個號,叫做“放翁”,人們就把他稱為陸放翁。
感人肺腑的《示兒》
陸遊晚年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鄉村裏度過的,但是在閑居故鄉的歲月裏,他也始終不忘國家遭受外敵欺侮的恥辱,甚至在夢中也看見宋朝軍隊殺敗敵兵的場麵。後來,朝廷中主戰派起兵北伐,打了幾個勝仗。陸遊得知後,心中無比激動。但是不久宋軍就連吃敗仗,皇帝又失去了作戰的信心。投降派乘機活動,同金國訂立了喪權辱國的“和議”。主戰派有的被殺,有的被流放。聽到這些不幸的消息,陸遊心中又憂慮又悲憤。
1210年深秋,陸遊已經85歲了,而且近一兩年來,他就常常生病,身體時好時壞,陸遊知道自己很難有康複的希望了。他回想著自己的一生一直盼著有一天能趕走侵略者,收複中原,不想一過幾十年,國家依然分裂。想到這些,他不由得老淚縱橫。可他還是寄希望於子孫後代,相信總有一天中原能夠收複,祖國會統一。
陸遊病危的時候,他的兒子和左鄰右舍的人們都眼含熱淚,圍在他床邊。隻見他兩眼漸漸失去了神采,呼吸微弱,嘴唇一張一合地在動,似乎要說什麼。小兒子連忙湊近他跟前問道:
“爹爹,您還有什麼話要說?”
陸遊揚了揚手,示意把紙和筆拿來。兒子忙取來紙筆,放在他麵前,然後扶著他坐起來。
陸遊慢慢地拿起筆,蘸上墨,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充滿血和淚的《示兒》詩,表現了陸遊至死不變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正義事業必將獲勝的堅定信念,因而流傳千古,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愛國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