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約1330~約1400)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山西太原,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說家、戲曲家,中國章回體小說的鼻祖。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代表作,是他在有關三國故事的曆史、評話、戲曲和民間傳聞的基礎上加工創作而成的。原書24卷,240則,現在通行的有120回。
《三國演義》是一部藝術化的兵書,它逼真地描繪了驚心動魄、千姿百態的戰爭畫卷,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開山作品,也是明清長篇曆史小說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三國演義》的全稱是《三國誌通俗演義》,是羅貫中在曆史記載和民間故事,以及運用陳壽《三國誌》等正史材料的基礎上,結合他豐富的生活經驗寫成的一部曆史演義小說。
《三國演義》描寫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間近一個世紀的曆史故事,全書以劉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等人為中心人物,將蜀漢當做魏、蜀、吳之間矛盾的主導方麵,真實地反映了劉備、曹操和孫權三國所代表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種種鬥爭。通過這些鬥爭,作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朽和黑暗,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災難和痛苦,也表現了他們對統治集團的愛憎,以及他們反對戰爭割據,要求和平統一的願望。
《三國演義》共120回,其中104回寫的是自桃園結義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這51年間所發生的事件,以後46年隻用16回就草草結束了。作品中的人物眾多,事件錯綜複雜,作者緊緊抓住曹劉兩個集團的矛盾這一主線,展開了一係列的敘述,寫得脈絡分明。全書成功地塑造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勇的關羽、憨直的張飛以及待人寬厚的劉備、一身是膽的趙雲、雄才大略的曹操等一係列個性鮮明並具有藝術特色的典型形象。在作者的筆下,這些人物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成為典型的代表人物。
《三國演義》中有許多為人傳誦的小故事,如桃園三結義、煮酒論英雄、七擒孟獲、諸葛亮造木牛流馬、蔣幹盜書、赤壁之戰,等等,極富傳奇色彩,廣為流傳。
《三國演義》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它的曆史性很強,學者們認為它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書中描寫戰爭的場麵尤其出色,它以人物塑造為中心,同鬥智鬥勇的情節衝突結合起來,著重表現作戰雙方戰略戰術的運用、力量的對比、地位的變化,從而揭示出決定勝負的原因,使大小戰役在作者筆下顯得千變萬化,各具特色。
在中國文學史上,《三國演義》這部洋洋幾十萬字的巨著,通過驚心動魄的政治、軍事鬥爭,塑造了一係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構成了一幅幅絢爛多彩的畫卷,豐富了我國的文學藝術寶庫。它不但在文學史上影響了後世曆史小說的創作,而且產生了不可低估的社會影響,把曆史演義小說的創作推向了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