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承恩(約1500~約1582)吳承恩(約1500~約1582),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明代傑出的小說家。他的著名代表作是神話小說《西遊記》。
《西遊記》全書100回,描述了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師徒四人西行取經的故事,他們一路上經受了種種考驗,掃蕩妖魔,終於取回了真經。作品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神話英雄孫悟空的光輝形象。
《西遊記》以諷刺、幽默的筆調,運用浪漫主義手法,使小說充滿了奇特的幻想,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想象力。對孫悟空這樣一個理想化英雄的塑造,是中國小說史上的獨創。書中的許多人物既有神奇性,又有強烈的現實感,為後代神魔小說的形象塑造提供了成功的範例。
偷讀“閑書”的吳承恩
吳承恩的曾祖父、祖父都做過朝廷的官。可是祖父去世得早,吳承恩的父親吳銳隻得開個小鋪來維持生活。閑來無事的時候,吳銳就給兒子講故事。吳承恩聽得十分認真,父親講到英雄建立功績時,他就激動得滿麵紅光,父親說到好人受到了冤屈時,他又難過得愁容滿麵。
吳銳一心想把兒子培養成才,所以很早就送吳承恩進學堂讀書。當時的學堂隻教《論語》、《孟子》等書,把流傳在民間的小說、傳奇故事看成是“閑書”,不準學生看。可是,吳承恩偏偏愛上了那些新鮮有趣的“閑書”,特別是神話故事,他看得入了迷。
有一天,吳承恩在課堂上偷讀閑書,正看得聚精會神的時候,忽聽“啪”的一聲響,老師手中的板子敲在了他的桌子上,嚇得他連忙站起來,手中的書也掉到了地下。老師訓斥吳承恩道:
“我剛才的講解,你一句也沒聽進去吧?”
“這個……”
此時,吳承恩腦中還都是書裏講的鬼神故事,愣愣地站在那裏,什麼也回答不出來。教師再看書名,更生氣了,怒氣衝衝地說:“這種閑書,記的都是荒唐事,讀了有什麼用?能幫你考試、取得功名嗎?”
老師沒收了吳承恩的書,並當眾懲罰了他。可吳承恩從這些“閑書”中已經體會到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快樂。書中那些千奇百怪的故事、變化多端的情節,常常讓他激動得手舞足蹈。
玄奘於是,吳承恩讀書的興趣更大了。他背著老師和家裏人,偷偷讀著自己喜愛的書。有時候,他還走街串巷,四處去搜尋那些記述鬼怪神靈的民間神話和傳說。
有一次,他找到了一本叫《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書,真是喜出望外。這本書中的故事寫得千奇百怪,生動有趣。吳承恩愛不釋手,可又覺得故事情節還太簡單,心想,要是我能把這件事重新編一下,寫成一部又長又驚險的書,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