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騰訊

2010-08-05

“全民公敵”的新錢包

一直悶頭獨享海量用戶帶來的價值,扮演跟隨者角色卻屢屢攻城略地的騰訊,這次意外地在第三方支付上率先推出開放平台,與眾多商家和設計者共享5億多活躍用戶。

一早起來,打開電腦,登陸QQ,點開頭像右邊的小錢包,訂餐、訂奶、超市送貨、公交卡充值、設計簽名、印名片、醫院掛號、租車……宅人們的全部需求幾乎都能滿足,如果你願意,還可以自己動手開發一些藏頭詩之類的小軟件放上去出售。

這裏發生的所有交易都要通過一家“網上銀行”來完成,那就是騰訊的財付通。得益於蘋果應用商店的啟發,財付通在7月14日推出這一開放平台,然後坐等著成千上萬筆交易費湧入自己的腰包。

在這個奇妙的想法產生之前,財付通已經存在了4年之久,它一直兢兢業業地服務於騰訊另一家網上商城——拍拍網,雖然在第三方支付市場排名第二,但因為拍拍網的網購數額遠遜於淘寶而收益微薄。如今,它開放了“小錢包”這個平台,不僅增加了QQ平台的黏性,還可以讓更多的現金流入。這看上去是個不錯的點子。

此舉的另一個重要意義在於,騰訊第一次向外人打開了門,它通過“小錢包”將自己的5億多用戶與商戶、設計者共享。

幾乎無所不為的騰訊現在向金融服務領域發力,其實也是因為央行不久前表示,準備通過發放牌照來管理第三方支付市場,從而為其提供了合法性。騰訊現在已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去年總營業收入為124.4億元,淨利潤51.56億元。它所擁有的5億多QQ活躍用戶令其他網絡公司既恨又懼。

在騰訊深圳總部大樓二樓的牆壁上,列出了騰訊的成績單:網絡媒體(qq.com)中國流量第一,網絡社區(QQ空間)世界第一,網絡通信(騰訊QQ)亞洲第一、世界第二,文化娛樂(QQ遊戲)世界第一,電子商務(騰訊拍拍)中國第二。

財付通沒有列入其中。

從通吃到共享

“你不用花10年時間積累10億用戶,我們有平台、用戶、支付渠道,你隻需提供特色應用,我們共享商機。”這是財付通“開放平台”的廣告語。

10億是指QQ注冊用戶的數字,而在騰訊今年第一季度財報中,QQ的活躍用戶數字為5.686億。

財付通總經理劉穎麒介紹,開放平台的概念,始於財付通的前期產品——2006年推出的手機充值,2007年推出的網上定機票、買彩票。他們發現,這些生活服務類的應用,極具用戶價值。

2009年底,蘋果的App Store模式在全世界主要手機平台上蔓延,Facebook等社交網站也在力推開放平台應用,讓劉穎麒看到了互聯網的新趨勢:“過去,互聯網公司一家通吃,獨自開發各種應用來滿足龐大而多元的用戶需求,現在,他們更願意做一個平台商,去引導第三方開發商參與,讓開發商去貢獻創意和智慧,為海量用戶提供各種個性化服務,我們覺得這個模式同樣也適合財付通。”

之前做手機充值、機票等應用,財付通要數十人支持配合,而在開放平台上,建立一套標準化流程之後,整個應用從接入、測試到上線,開發者可獨自完成80%的工作,對財付通而言,“這是一種生產力的釋放”,同時還可以激發開發商的創意,發掘社會資源。

劉穎麒透露,財付通開放平台發布一周就有四百多個開發商家報名,他們從中挑選了幾十家,這樣的數字在原來自行開發階段不可想象。

至尊租車,是開放平台上線的第一個應用。該公司的市場總監唐鵬豐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小企業的商業模式有了,在線支付也成型了,但缺乏市場和資源。他覺得開放平台有點像是當年政府為中小企業搭台開展會,給了企業一個海量的客戶平台和免費開放的市場營銷模式。

“我對這個生意想得很明白。”另一家懸而未決的開發商負責人徐波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自己的優勢在於給騰訊用戶提供了本地化產品,而財付通幫助他們解決客戶來源的問題,這就像是一個後付費的廣告——有購買行為才付費(按成交金額收取1%以下的手續費)。對絞盡腦汁尋找客戶資源的徐波來說,進入騰訊的小錢包,等於是讓他們的業務上了快車道。

財付通也需要開放平台。眼下,新的支付渠道越來越多,拉卡拉、歌華有線和工行、中國移動和銀聯等越來越多的主體加入第三方支付競爭。劉穎麒說得很直接:“開放平台可以讓我們迅速開拓新市場,進入藍海,通過快速增加應用,把對手遠遠甩在身後。”

開放平台,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是把單點用戶變成多點用戶,增強騰訊用戶的黏性。

“原創沒那麼重要,商業價值才是最重要的”

互聯網裏有兩隻企鵝,一隻是高舉開源旗幟的免費操作係統Linux,一隻是以龐大用戶著稱的騰訊QQ,圈住大批用戶賺大錢,對比鮮明。

誕生於上個世紀末的騰訊QQ,因模仿即時通信工具ICQ而成功。近年來,一旦有新的互聯網應用出現,騰訊便快速跟進。它並不憚於打出“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企業”的名號。

騰訊的願景是“最受尊敬的互聯網企業”,但是這“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的做法,讓騰訊幾乎在其涉入的每一個領域中樹敵。

不過,騰訊內部卻並不以為然。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平台管理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被罵是好事,如果你做得不好,想挨罵都難。

他也為騰訊抱屈:“中國有哪一種互聯網應用是原創的嗎?原創與創新混為一談,很容易成為一種酸葡萄心態。這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不能說戴姆勒造出了第一輛轎車,以後的本田豐田都是抄襲它,不能說網易做了郵箱、盛大做了遊戲、Google做了搜索,大家就都不能做了。從市場的角度來說,騰訊沒理由不去賺錢。”“原創沒那麼重要,商業價值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去年通過校園招聘進入騰訊的產品經理告訴記者,騰訊的團隊,基本都認同這一理念。和她同組的一位同事前不久離職,因為他重視原創精神,希望能通過產品來慢慢培養用戶忠誠度,磨合起來很痛苦。

盡管認同商業價值,這位產品經理仍有自己的煩惱——基本上,騰訊的新產品隻要技術過關就能賣出去,但是沒人知道這成功究竟是因為騰訊的龐大用戶數還是產品本身,作為產品經理很難證明自己的價值。因此,騰訊產品經理的職級也很難升上去。

7月25日,互聯網資深人士謝文在其微博寫到:現在的騰訊很像2003年的美國雅虎,攻城略地,威風八麵。但是,看看今天的雅虎,就知道沒有創新,特別是深度的、全麵的、平台性的創新,就無法持續領先。

回頭來看,騰訊的深度創新還是在最早的QQ客戶端,而今四處開花的產品線,都是圍繞著QQ用戶,提供所謂一站式互聯網生活解決方案,盡管打的是“以用戶價值為依歸”口號,但還是在“吃老本”,其產品策略都是後發製人,給人以急功近利的印象。

在騰訊今年第一季度的財報中,其最大的一塊收入仍是互聯網增值服務——33億多元。QQ空間、QQ會員、QQ秀是互聯網增值服務的三個主要收費項目。

開放才有未來

在後發情況下超越競爭對手,即使有用戶優勢,也不容易。2003年騰訊推出的QQ遊戲默默無聞了好多年,直到2009年才躋身全國第一。比淘寶晚年,2006年上線的騰訊拍拍,市場份額雖然排名第二,但至今份額不過11%左右,淘寶是84.4%。

好玩的是,以用戶基數大無往不利的騰訊,在第三方支付上遭遇了另一個更具用戶優勢的勁敵。財付通和支付寶,前期主要依托網上商城發展,得益於淘寶的龐大用戶,支付寶市場份額至今仍遠超財付通。

財付通選擇了打開家門,拉更多的商戶和軟件開發商進來一起幫助它競爭,這應該也是開放平台的一個重要原因。

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曹飛認為,財付通之前的主要應用和功能是在跟進市場既有模式,開放平台意圖通過更多的應用激活騰訊數億用戶的支付應用,是對整個第三方支付市場的創新之舉。

目前網絡第三方支付的主要盈利模式,是手續費——對商戶收取的手續費和向銀行交的手續費之間的差額(但支付寶不對淘寶商戶收費,隻對專門為之做應用的商戶收費)。財付通的開放平台前期也隻向第三方接入者收低於1%的手續費,待商戶到一定規模之後可能會考慮蘋果應用商店類似的分成模式,這為第三方支付創造了另一種盈利的空間。

其實在財付通此舉之前,騰訊早有開放的小動作。譬如,推出“QQ返利平台”,向第三方B2C網站導入用戶。2009年5月,QQ空間引入“5分鍾”提供的社交遊戲開心農場,刮起全民偷菜風。2009年8月,增加豆瓣讀書的應用,用戶可在QQ空間裏閱讀豆瓣網提供的有關熱門書籍和電影的評論。在上周舉行的China Joy論壇上,騰訊QQ空間產品中心總經理鄭誌昊透露,騰訊QQ空間已經與6家國內遊戲開發商進行了合作。

QQ空間號稱世界最大網絡社區,應該是最具前景的社交網絡,卻被罵得最多。“QQ空間是個封閉的平台,而且應用的質量低下。在中國最大的三個社交網絡中,QQ空間的應用目前看來是最差的:它提供的應用最少、最醜陋、最缺乏創新。”China Social Games(一個關注互聯網趨勢的博客)的編輯凱?盧科夫(Kai Lukoff)撰文說。

互聯網的發展,經曆了門戶時代向搜索時代的過渡。去年下半年FaceBook流量超過Google,並在“微分眾”營銷中嶄露頭角,被看作是互聯網搜索時代轉向社交時代的信號,社交時代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開放。

如果說騰訊正在積極參與互聯網應用中的每一個可能的發展點,以求不會成為雅虎第二,那麼開放平台是它們絕不能錯過的點,財付通開放平台才剛剛開了一個頭。

而在財付通開放平台出來後,業內傳說,支付寶很快也要推出自己的開放平台。支付寶公關經理陳亮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平台化是第三方支付的方向,大家都在探索,但是表現形式會各有不同。

2010-11-11

“殺人的網絡,互聯網的大是大非問題”

騰訊與奇虎360爭奪用戶桌麵的戰爭持續了長達1個多月,各大互聯網公司也紛紛站隊,形成兩個龐大的陣營,此戰至今仍烽煙未息。本來作壁上觀的億萬電腦用戶,也意外地被騰訊一紙不兼容公告卷入這場紛爭。

騰訊和奇虎360這場戰爭為何會走到你死我活的境地?在越來越開放的互聯網時代,為什麼“不兼容”的惡鬥會出現?對這些互聯網公司而言,用戶究竟是籌碼還是上帝?戰爭的結果會如何?雙方從這場戰爭中得到了什麼啟示?

我們獨家專訪了騰訊和奇虎360兩家公司的“指揮官”——馬化騰和周鴻禕,希望他們能給出自己的答案。

以好勇鬥狠聞名業界的周鴻禕,麵對媒體時思路清晰,侃侃而談。相比之下,素來低調的馬化騰,更像一個產品經理,在采訪中每當偶爾觸及某一款產品,便會馬上興奮地進入思考。

就在周鴻禕發出“騰訊讓我們無路可走”的詰問時,騰訊的開放戰略正在展開,馬化騰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要做facebook式的開放”。

而當馬化騰疾呼要在雲查殺時代為底層安全軟件廠商製定規則,否則會讓互聯網變成一個“殺人的網絡”時,周鴻禕則提出要給“顛覆性創新”成長的機會。

我們記錄了這樣一場大碰撞,並和萬千當了一次“炮灰”的網友們一樣,期待著這樣一場激烈的廝殺,能幫助騰訊這個中國互聯網最大的公司真正從跟隨者成長為領袖者,能讓360這樣的挑戰者有一個合理、合規、合法的成長空間,能讓中國的互聯網業真正厘定規則,使得一切商業競爭都有序可循、有法可依。

與此同時,我們不得不追問,為什麼恰恰是在這樣一個以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為精神宗旨的地方,一個擁有不斷進步的技術能為這些精神的實現提供可能性的行業,會出現這樣的惡鬥,甚至不惜雇用“網絡水軍”操縱真相?

警察可不可以幹別的?

南方周末:騰訊和360的事情最新進展是什麼?

馬化騰:QQ現在暫時安全,但危險沒完全擺脫,超級惡性外掛可能卷土重來。360不承認扣扣保鏢是超級病毒,所以我們現在還在等政府部門的鑒定結果。

南方周末:對於為何要逼用戶二選一,您曾解釋為迫不得已的自救,說QQ隻有3天時間,不然就完了。為什麼QQ會如此脆弱?

馬化騰:這跟雲查殺有關。這是一個全球互聯網迄今罕見的大規模客戶端的劫持。

過去病毒查殺都是以單機為主,這個電腦不上網都可以查很多病毒。但中國的病毒種類特別多,幾年前就有人專做木馬病毒,有師傅專門培訓很多人製作各種木馬,然後到處放,讓你一訪問網站,就中了木馬,你就成為“肉雞”。這跟國外不同,國外並沒有中國這樣一個大量製造不同種類木馬的市場。

為了對付這些特別多的病毒,雲查殺出現在中國。國外是沒有這種殺毒方式的。這種殺毒,相當於每發現一種病毒,你就可以傳到雲裏去,在雲端來查殺。也就是說客戶端隻是一個機器,它聽從服務端的指令。

在打擊木馬方麵,360這種模式是對的,這是技術的很大進步,周鴻禕是個很好的做產品的。但如果這個技術工具用來幹安全以外的事,就很可怕了。如果把每台PC上的安全軟件比作一個帶槍的警察,360後台就像一個實時指揮3億軍隊的司令部,沒有任何監管。

這種超大規模的,擁有生殺予奪的殺傷力的雲查殺網絡,國內沒有任何一個應用軟件可以抗衡,任何正常的應用軟件的應用層技術均無法抵擋這樣的殺人網絡。

南方周末:國外為什麼沒有出現過這種狀況?金山等其他廠商的雲查殺技術跟360又有什麼不一樣?

馬化騰:雲查殺主要在中國。而且,國際性安全廠商都是老老實實做安全,不做互聯網業務。金山做的雲查殺也是一樣的,就看自律。360是一個特例,我覺得360這是一個畸形的商業模式,但他們自己認為是創新。

南方周末:騰訊是從即時通信切入別的業務,百度和阿裏巴巴也都是分別從不同的領域起家,再一步步擴張到其他的互聯網業務領域,為什麼不能允許360從安全往其他業務走?

馬化騰:無論即時通信、電子商務還是搜索,都隻是互聯網的應用層麵。而安全,則是最底層。打個比喻,如果把安全軟件比作商場的保安,電腦裏的一個個應用軟件,就像一家家商場裏的店鋪。

現在的情況是,一個底層安全軟件商,用外掛的技術,開發肢解和劫持應用軟件的外掛。就像保安闖入店鋪,撤換擺設,劫持店鋪的專櫃。

你說警察是不是可以做別的?安全這個行業本身有特殊性。

每個合法應用軟件,就像是一家合法商店,縱使有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也該擁有自己的獨立自主的自我運營和自我發展權,不應被保安打著安全的名義去劫持和竄改,這是一個軟件業最基本的規則。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

南方周末:如果按照這樣的描述,在技術上,雲查殺都具有一樣的威脅?那誰來約束擁有這些技術的企業?有什麼規則可以約束這個技術工具?

馬化騰:政府應該高度重視雲查殺這個問題,要定期做報告。殺木馬是對的,但是殺競爭對手、殺正規公司的就有問題。如果遇到正規公司也作惡,殺還是不殺,就應該提交給多個機構,或者是一個委員會來裁決,而不是由某一家公司來決定。

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幾個大的互聯網廠商開始聯合起來。

這幾個大廠商都被周鴻禕打過,以前我們沒有經曆過,也很難理解,就是旁觀者。打金山時,我們還讓周鴻禕在我們微博直播,大家看得津津有味,以為是猛料。其實被打的人很慘,有苦說不出來。

這一次大家開始團結起來了。

我們希望鼓勵幾個大的互聯網廠商一起支持,資金、技術、各自有的渠道,比如未來百度搜索結果裏顯示的殺毒,就應該支持正規廠商,就別賣關鍵詞了,就應該公益。

南方周末:這個聯合被評價為巨頭攜手。

馬化騰:我們和百度、阿裏巴巴,大家覺得這三個最有可能打起來的,反而這次是空前的團結,這也是我感到比較欣慰的。從公平競爭的角度看,平時打很合理,但是真的遇到大是大非的問題,還是有原則,這是挺重要的一點。

南方周末:你們的聯合是隻針對360還是希望建立一個規則?

馬化騰:希望建立一個真正隻做裁判員的殺毒環境。否則正規的殺毒廠商都死掉了,誰來抵製360呢?

中國互聯網的規則與創新

南方周末:都說中國互聯網是沒有規則的競爭,你怎麼看?

馬化騰:其實這個行業還是比較自律的。SP時代,很多小公司純粹就從用戶口袋裏掏錢,現在已經好多了。

很多產品都是最初出現時很混亂,但過兩年競爭格局漸漸穩定下來,就漸漸走向理性和成熟了,比如視頻。

不過,360打開了繼SP之後的第二個互聯網潘多拉之盒。

南方周末:中國和國外互聯網行業,起步其實差得不算那麼遠。但中外互聯網行業的業態完全不一樣。

馬化騰:也不是完全不一樣,很多地方也一樣。也不能怪中國不行,歐洲也一樣,全球就一個美國創新最快,他的先發優勢很強。中國幾百家、幾千家做,必然攤薄這個市場,就會形成很多同質化。

中國還算創新比較多,而且市場又大,像虛擬產品,中國領先的,美國現在也做了。

南方周末:有人說,中國互聯網進入了寡頭壟斷時代。周鴻禕說這種時代會壓製互聯網中小企業創新,因為很容易遇到你們的競爭,被動賣給你們,或者被你們打垮。你覺得會不會?

馬化騰:不算寡,十來家了。張朝陽說是戰國七雄。其實還有很多遊戲廠商,很多垂直的B2C,像京東商城這些,很多做專一點的企業,他就可以做很大。往往是那些老想簡單重複,怪別人不給他飯吃的,這種假創新死了活該。現在這個格局還算比較均勻,不算很寡頭,比美國好很多了。美國寡頭更少,雅虎都被擠得要死,但還是有創新出來。像twitter很晚才出現,在facebook、亞馬遜這麼多公司強大的火力掃射下,它還是做起來了。

這些創新必須是真的全球性創新,不是說抄美國那種,模仿美國是我們這波人做過的事情。

騰訊要做Facebook式的開放

南方周末:周鴻禕有一個說法,騰訊讓人無路可走。這也是互聯網界很多人對騰訊的質疑與恐懼所在。

馬化騰:怎麼可能,那麼多市場我們都是落後的,包括電子商務、搜索。你看我們做的這些東西,新浪、搜狐、網易哪個沒有做?反而他們有很多東西我們沒有做。為什麼單獨指責我?

南方周末:有沒有想過,這跟騰訊自己的成長有關係?過去你是一個跟隨者,現在已經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是一個帶領者,角色不一樣了,如果還是不停地模仿,就會遭到質疑,即使在模仿中也加入了一些微創新,比如QQ郵箱的大附件傳送功能。

馬化騰:外界一直說騰訊沒有創新、抄襲。其實騰訊在創新上做了很多的事情,包括我們申請的專利、發明,都是第一,甚至是其他互聯網公司的總和。

我們的很多專利,其實也常常被人侵犯,被人模仿。比如QQ聊天軟件裏的截圖功能,是我們獨創的專利,國外其他即時通信軟件沒有一個抄的,但國內幾乎都抄了這個功能。

但是很多人更加會看你進入了幾個領域,他會感覺到你超越了對手肯定隻是因為用戶群。實際情況並不是這麼簡單。有用戶群和渠道拉動固然重要,但是最最關鍵的還是產品。

另外,最關鍵的是大家要看有沒有侵犯知識產權,這是法律上最關鍵的問題。如果有這方麵的問題,騰訊早就被人告了。

南方周末:騰訊的很多產品,看到的功能都跟前行者的差不多,說沒有侵犯知識產權,為什麼?

馬化騰:比如MSN有一個功能,聊天對象在打字時,對方會看到一個提示說你在輸入,這個功能微軟申請了專利。但我們做的時候,就變成了一個筆在動。有專利,並不代表你不能做這個,而是你得用另外一種方式去實現。

南方周末:騰訊產品線非常寬,又一直是個封閉的體係,因此被評價為“全民公敵”,這也是為什麼這次事件中許多人都選擇看熱鬧的原因。這對你有沒有觸動?會不會帶來騰訊的開放戰略?

馬化騰:的確很多業務我們是依靠騰訊內部的力量,但其實我們已經在逐步開放了,可能因為很少說,外界很少能看到變化。

這三年裏,我們一直在用自己的業務部門去做BD的方式做了很多開放,騰訊很多業務都是有大量的合作夥伴,像我們的網絡遊戲,超過60%的收入都來自合作夥伴,無線手機90%的收入都是通過合作夥伴分成的方式。

但是我們也還覺得做得不夠,比如說SNS開放API我們的動作比較慢,也正在開放,我們是希望能夠更開放,分享我們的用戶平台,我們有這樣的決心和規劃。

南方周末:目前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應用層麵的合作,將來的打算是怎樣的?這個開放是蘋果式的開放、google式的開放,還是facebook式的開放?

馬化騰:應該是facebook式這種。其實蘋果整個模式是封閉的,隻有應用程序是開放的。但我們要做的開放可能更多。

不過,我們不會完全無序地開放。像當年移動夢網開放平台一樣,很多亂七八糟的SP廠商都進來了。

南方周末:也包括會和競爭對手合作?

馬化騰:可以。包括QQ郵箱可以跟其他郵箱取信,也可以發微博到其他家的微博。但競爭對手很擔心我們這樣做。他會覺得他吃虧了,反而還拒絕。你不願,他想要,你真願意了,他還擔心。這個要磨合。

2011-06-17

開放是壟斷者的通行證

“12年前關注的是生意,現在要做的是生態。”

騰訊不是最早實施開放戰略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但卻是最受人矚目的開放者。

一半中國人都活躍在這裏,但這個平台過去卻一直是封閉的。它曾經是中國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噩夢,現在它要成為生態建設者。

不過,也有不少人士擔心,這會導致大公司們借著開放獲取更多養分,最終成為更大的壟斷者。如果說眼下開放成了壟斷者們的通行證,那麼在將來壟斷會不會成為開放者們的墓誌銘?

6月15日,騰訊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了麵向開發者的合作夥伴大會,介紹各平台開放的情況,以期吸引更多的第三方開發者加入。而Q+,則將是他們最重量級的一款產品——這是作為騰訊最核心資產的客戶端上的開放。

在這個深藍色調的會場上,座無虛席,過道上都站著人。甚至有人到處借胸牌,想繼續帶人進來。

騰訊總裁劉熾平在會上詳解了騰訊的開放進程——傾聽,召開10場診斷會;八大業務線向開放平台切換;已經有2萬個合作夥伴接入騰訊開放平台或正在談;騰訊已經投了20億扶持成長公司。

接下來,身著白襯衫、深色西服的騰訊創始人馬化騰宣布,騰訊將追加產業共贏基金至100億元。他表示,12年前創業,就像一棵果樹,關心果樹有沒有收成,關心員工工資和服務器費用,當果樹成為果園,擔心的不是單棵果樹的收成,而是關注生態,會不會大麵積蟲害。“騰訊過去做生意到做生態,不是外界的要求,而是使命的轉變。騰訊過去夢想是打造一站式的平台,現在的夢想是打造開放共享的互聯網新生態。”

他雄心勃勃地表示,騰訊過去是半開放狀態,去年200億元收入中有40億元分給了合作夥伴,希望未來有10萬應用,給開發者帶來200億元收入,再造一個騰訊。

這預示著,作為擁有約6.5億活躍用戶、覆蓋了中國80%網民的中國最大互聯網公司,騰訊正在從一隻貪婪的企鵝變成和藹可親的合作者。其實開放早已成為中國互聯網業內的流行話語。中國的互聯網企業家們,隻要看看美國的Facebook和蘋果公司,就知道開放的能量有多大。

體積龐大的騰訊不是最早實施開放戰略的中國互聯網公司,但卻是最受人矚目的開放者。因為這與其過去的戰略截然不同,也因為這個龐然大物的觸角已伸向互聯網幾乎所有已知領域,它曾經是中國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噩夢。

與開放同步進行的是騰訊的一係列投資舉動,在過去3周內,騰訊陸續投資於華誼兄弟、藝龍旅行網、網上鞋城“好樂買”、創新工場等各類公司。馬化騰對媒體稱:“純粹的財務投資,我們不做,一定要有戰略意義才行。可以投資,但不要控股。”這一說法驗證了騰訊要扮演的是與開放戰略協同的友好型投資者的角色。

生於“開放”

開放究竟意味著什麼?其實騰訊最清楚,因為它在創建初期就是開放的受益者。

2000年4月從中國電信剝離出來的中國移動,在這年年底推出“移動夢網”創業計劃,改變過去由電信運營商獨自服務用戶的曆史,用“移動夢網”這個平台,集合第三方服務、內容供應商,向手機用戶提供移動數據業務。

這個移動數據業務集合,英文名叫作“Monternet”,寄予了中國移動試圖連接移動通信和互聯網(Mobile+Internet)的希望。

就在那個手機剛開始在中國普及的年代,在移動夢網的平台上,數千家服務提供商(SP),向手機用戶提供新聞報道、天氣信息、電視節目、打折信息、文化快訊、租房信息、實時股票等信息服務。

這改變了過去移動通信以語音通話為主的曆史,從短信開始,直接帶來了數據業務在中國移動收入中的比重提升。移動夢網提供的是85∶15分成(運營商15%,SP85%)模式,同時也搭救了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中掙紮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這其中有網易、搜狐、新浪,也有騰訊。

1998年騰訊以50萬元注冊資本起家,雖然即時通信用戶一直在增長,但他們還沒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到互聯網泡沫來臨,騰訊融來的錢已經花完,不得不四處找錢,甚至差點以100萬賣掉QQ。2001年6月,他們才終於迎來了南非的傳媒巨頭MIH,先後從電訊盈科、IDG接過了騰訊的股份。

移動夢網幫騰訊在2001年7月實現了正向現金流。騰訊在移動夢網提供的服務有移動即時通信,與中國移動合作了161移動聊天服務、音樂、圖片下載,新聞資訊、遊戲等等。

騰訊的招股說明書顯示,2001年其移動及電信增值服務收入為3796萬元,占到其總收入的77%。此後,喘過氣來的騰訊才逐漸開拓了QQ秀、遊戲等互聯網增值服務,將蛋糕越做越大,2010年,移動及電信增值服務收入的比重降到了13.2%,但金額高達7.26億元。

中國移動在SP們的協助下獲得了成功,但隨後也因為對SP監管不力,一些SP們在用戶不知情情況下亂扣費,一度讓中國移動形象大損。幾輪肅整SP風暴之後,這個平台的活力也隨之遞減。中國移動甚至也學習蘋果App Store,2009年8月上線了Mobile Market,不過從目前其活躍程度來看,已經難與當年移動夢網時代相提並論了。

今天人們談論更多的開放平台主角,變成了互聯網公司,但依舊離不開移動互聯網。

“那時候誰都看不準”

“開放的互聯網,我們準備好了!”

這是迄今為止騰訊Q+官方微博上發布的唯一一條信息。如無意外,2011年7月,第四代騰訊QQ客戶端Q+將正式上線。他們為這款產品打出的廣告語是,“開放的互聯網,你準備好了嗎?”

但在此之前,騰訊其實一直在開放與不開放之間搖擺不定。

騰訊CTO熊明華是這場技術變革的領導者。他曾任職於IBM和微軟的高管,負責過IE、Windows2000、MSN等產品的研發管理及設計工作,2005年出任騰訊CTO。

在他的主導下,騰訊於2006年開始研發第三代QQ客戶端,代號蜂鳥。如果說此前第一代QQ隻是簡單的即時通信工具,第二代融入了騰訊的各項業務功能,第三代則將騰訊的各個業務模塊化。

第一代、第二代QQ開發的時候,即時通信和業務同時開發、統一發布,隨著業務越來越多,且進度不一,導致QQ新版本推出過慢,不及業務靈活,受到抱怨。模塊化,相當於把QQ即時通信這一核心功能和其他諸如音樂、空間、遊戲等業務拆分開來,這樣既可以加快新版本發布速度,用戶也可以選擇更個性化的功能設置。

這等於是在QQ客戶端上開放了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當時他們也考慮引入第三方服務,甚至主動與攜程、當當、豆瓣有溝通。

就在蜂鳥猶豫要不要對外開放的時候,大洋彼岸已經開始行動。自2006年9月將注冊用戶從學生推及全社會之後,Facebook在2007年5月24日推出開放平台應用程序接口,歡迎第三方開發者開發應用,以滿足更多用戶的不同需求。10個月後,蘋果放出了針對iPhone的應用開發包(SDK),接著上線的是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