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X=!04(1 / 3)

第三章 互聯網+資本

“新聞眾籌”的中國實驗

2013年11月底,《新京報》記者巫倩姿正在為一篇名為《揭秘金錢左右下的時尚圈》的新聞稿件準備資料,她計劃在周末完成這篇文章。巫倩姿報道時尚領域已有十年,知曉時尚品牌與時尚媒體間各種或明或暗的金錢交易,她一直醞釀著要把這些“內幕”寫出來。

不過,和她過去十年寫的所有報道都不同,這是一篇“眾籌”而生的新聞。

如字麵所言,眾籌(Crowdfunding)指的是在互聯網上麵向大眾籌集資金,以幫助籌款人完成某個有特定意義的項目。這個概念2006年由美國互聯網雜誌《連線》率先提出,這些年催生了一批受到投資人和公眾追捧的眾籌網站,在這些網站上,用戶可以發布自己的眾籌項目,並接受公眾額度不等的“資助”,而網站可以從各項目所籌金額中提取管理費作為收入,一般4%—10%不等。

這其中,2009年誕生的Kickstarter現已是風靡美國。在中國,最近兩年也出現了幾家按照這個模式運營的眾籌網站。

“眾籌”概念被用於新聞,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上線的新聞眾籌網站“Spot.us”,此後Kickstarter等各國的眾籌網站也出現不少新聞眾籌項目。

現在,這樣的事情也開始在中國發生。

為“眾籌”而生的報道

在此之前,巫倩姿隻是依稀知道,“眾籌”可以“幫人圓夢”,比如開間咖啡館,並未想過可以用作她最熟悉的新聞。

巫的好友楊倩,過去是在網易從事時尚報道的編輯,現在在國內一家成立不久的眾籌網站工作。在楊的建議下,巫發起了這個名為《揭秘金錢左右下的時尚圈》的新聞眾籌項目,籌款目標是1000元。按照眾籌網站通行規則,在一定期限內,如果發起人能夠籌到達到目標的款項,便按照約定完成籌款項目,如果達不到目標金額,就意味著項目失敗,錢就會退還給資助者。

巫在募資用途裏寫道:采訪交通費及社交費,“主要就是一些打車往返采訪地、請人喝咖啡之類的開銷”,她打算為這篇報道再采訪一些媒體人、公關人和品牌經營者。

她在2013年11月20日左右向眾籌網提交了項目資料,作為感謝,她為不同金額資助者設定了“發布公開感謝信”“參加時尚派對”等回饋。以某種形式回饋資助者,這也是眾籌的通行規則。

“一開始沒抱希望,也不知道大家對這個話題有沒有興趣。”她對《南方周末》記者說,11月29日晚上自己上去一看,發現籌款目標已經完成。

網站頁麵顯示,她的項目獲得了17位支持者,籌到了比她目標略多的1110元。其中,有11個人資助了她10元,兩個人資助了她100元,還有四個人資助了200元。

巫倩姿說,她並不認識這些使用網絡ID的資助者,也沒有和他們溝通過,她還和另一位眾籌新聞發起人——時尚資訊網站觀潮網的記者月之海討論了一番,是誰在支持他們。

月之海同樣也是在楊倩的建議下參與眾籌的,他發起的選題是關於奢侈品鑒定的,目標募集3000元,作為采訪差旅費,很快也達到了目標。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第一天,就有個不認識的人給我投了2000元,有點意外驚喜。”

他倆不太確定的是,資助者是衝著品牌U盤、奢侈品活動之類的回饋來,還是對他們的新聞選題有興趣。

巫倩姿的那篇報道,“不符合版麵規劃和新聞時效性不足”,可能沒有機會印刷在報紙上,但完成後會通過個人與單位的網站、微博和微信公共賬號等平台發布。月之海的報道,也已經完成了采訪,準備在12月上旬內發表。

新聞的新玩法

巫倩姿和月之海,因為與楊倩的友誼,無意中成為了中國最早嚐試新聞眾籌的媒體人之一。但對於楊倩與她同事們來說,這是一次有意識的策劃。

11月上旬,楊的同事、亦是媒體人出身的馬偉強,在瀏覽新聞的時候,看到一篇介紹國外新聞眾籌的報道,覺得很新鮮。楊和馬所供職的“眾籌網”,2013年9月上線,創辦人是一位穀歌的前產品經理。

眾籌網很快就將“新聞眾籌”付諸實踐,馬偉強和楊分別邀請了一些過去在科技和時尚領域相熟的媒體人,前來發起新聞眾籌項目,目前已上線13個。除了巫倩姿和月之海的項目,已經籌款成功的還有《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侯繼勇發起的《成都創業者生存環境調查》、《21世紀商業評論》記者羅東發起的《杭州:動漫之都的升級與轉型調查》以及科技博主信海光發起的《中國手遊圈訪談》等項目,這三個項目的籌款金額分別是3400元、6000元和3000元。

侯繼勇說,他對這個選題有興趣,但苦於缺乏新聞時效性,很難從報社申請到出差采訪的經費。

現在,在96個資助者的合力下,侯繼勇籌到了這個選題的差旅費。作為回饋,這些支持者可以參加他組織的跑步、打籃球和讀書會等活動。

其中一位90後、從事服務業的支持者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她一直是侯的讀者及微博粉絲,突然有這樣的機會,就去支持了20塊錢,“最終目的就是跟他跑步一次……隻是想看到更多真實的報道而已”。

羅東從小就是動漫迷,愛收集玩具,過去做過不少動漫采訪,對中國本土動漫業的困境有頗多關注,但這個選題與他所供職媒體的報道風格並不吻合,“眾籌”讓他另辟蹊徑達成所願,將來所完成的報道,則可能直接發表在互聯網上。

信海光沒有單位束縛,他對手機遊戲領域感興趣,可以獲得資金支持進行采訪,何樂而不為。隻不過他稍微有點遺憾,起初沒經驗,報出的籌款目標金額,對於完成一個係列訪談來說,可能不足,正考慮是否追加籌款。

在這些媒體人前來發起新聞眾籌項目的同時,這家新生的眾籌網也在2013年11月末舉行發布會,直接以“國內首個新聞眾籌平台”來定義自己。此前,國內另幾家創辦在先的眾籌網站,側重科技、文藝、創意等領域,並沒有專門麵向新聞眾籌,也罕有媒體人通過這些平台發起新聞項目的眾籌。

在發布會上,網站創辦人盛佳的一句話在微博上被熱轉了一陣子——“並不是任何你認為好的選題都可以見諸報端,那些未見諸報端卻閃爍著創意火花的選題,或許能通過眾籌的方式獲得新生。新聞眾籌為有想法有追求的媒體人提供一個新的玩法。”

這也許不僅僅是媒體人的新玩法,馬偉強說,除了媒體個人,已有《周末畫報》與《環球時報》等報紙在與他們接洽,研究以單位名義發起新項目的可行性。

在這方麵,美國已有先例,且成績不俗。這幾年來,各個眾籌網站上,新聞項目的發起人以公民記者、自由撰稿人、小型網絡媒體居多。但在Kickstarter上,2013年最耀眼的新聞眾籌項目,來自傳統媒體NPR(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

這個選題是由記者走訪世界各地,追蹤一件T恤從棉花到銷售的全球之旅,並以視頻、圖片、文字、圖表等形式組合的方式在網站上呈現。一個有趣的細節是,作為回饋,資助25美元及以上的人可以得到一件報道裏的T恤。14天的籌款期裏,這個選題得到了超過兩萬人總計59萬美元的支持,是其籌款目標的十倍以上。現在,這個甚至動用了無人機拍攝的多媒體報道,已經出現在了NPR的網站上,被中國同行評價為“狂拽酷炫”。

自己成功的籌款經曆,讓一位參與者想起了供職媒體一個以“地方地理”為主題,後因缺乏廣告而停辦的欄目。“這樣的欄目和廣告客戶沒有關係,沒有人給它投廣告,但如果可以通過眾籌的方式吸引喜愛地方文化的網友們支持,可能就有另外的生存機會了。”

獨立眾籌,另一種路徑

其實,在巫倩姿等人之前,這些年國內已零星出現了一些通過在互聯網上自行眾籌資金,來完成新聞選題的先例。曾先後在《中國經濟時報》、財新傳媒《中國改革》、《經濟觀察報》等媒體從事調查報道,現為自由身的劉建鋒是最新的一個。

劉建鋒的靈感,來自一位在微博上成功眾籌到幾千元錢去台灣報道“大選”的南京大學學生陳思樂,與陳思樂的交流促使他開始關注眾籌式生存。

2013年7月,他通過微博和博客,貼出了一個《獨立記錄者誠征後援》的計劃書,稱“我準備以獨立作者和社會問題觀察者身份,用獨立調查的手法,選擇一些製度問題、重大公共事件、爭議新聞人物以及重大內幕進行報道,一年完成4—6個選題”。

他開設了一家淘寶店鋪,以100元為單價,出售總計2500份優先“閱讀權限”。“100塊,也就是現在看場電影的錢。”他說。

“我也考慮過是否通過眾籌網站籌資,但很快發現不可行。在這些網站,項目發起人必須明確宣布自己的選題,並以此展開籌款,但我所調查的選題,往往是不能提前大肆張揚的,否則可能遭到幹擾。”劉建鋒說,最後自己選擇了上述淘寶店的模式,購買者購買“閱讀權限”的時候,並不知道將來會收到什麼報道。

憑借劉建鋒過去從事調查報道的名聲,以及李承鵬等“大V”的轉發宣傳,他說現在已經籌得相當於出售2000份權限的資金,其中包括一些提供大額資金支持的陌生人。而在他的淘寶店裏購買者評價頁麵裏,可以看到一些購買了1份或幾份“閱讀權限”的買家寫下的祝福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