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X=!04(2 / 3)

2013年10月中旬,劉建鋒署名“獨立調查作者”的第一篇報道《平度超限戰》也已經出爐,主題是《新世紀周刊》記者陳寶成山東平度老家的“七年拆遷戰調查”。8月,陳因老家拆遷問題與當地警方發生衝突,後被逮捕,這起拆遷紛爭也因矛盾激化在互聯網上廣為人知。

《中國財富》記者宋誌標等人,則做了另外一種嚐試,他們都選擇了通過個人微信公共賬號進行眾籌。

新聞評論出身的宋誌標,並不提前預告為某個主題籌款,仍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撰寫評論,隻是在末尾附上支付寶轉賬鏈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後自行打款,“小額讚助”。

宋聲明,這是一次起於崩塌的傳播舊格局下的“寫作上的實驗”,借此可以了解微信公共賬號訂閱者為內容付費的意願。

另一位11月開始通過微信公共賬號嚐試眾籌寫作的知名媒體人也提出了類似的“實驗”想法:“我不缺錢,也拒絕過一些讚助意向,隻是想實驗一下眾籌這條路,能不能走通。”他在發起眾籌的時候還寫道,如果這一次眾籌成功,以後新的題材也可考慮用此方式。

迄今一個多月的實驗下來,宋誌標的結論是,訂閱者裏付費者占比1%,但這1%的人裏麵,有約一半的人有過重複讚助。在他印象裏,收到的讚助,少到一元五角,多至上千,又以100元左右的金額居多。

在幾年前的博客時代,就有一些寫作者嚐試過宋誌標這樣的先閱讀後讚助模式。一位2011年嚐試過的博客作者說,當時支付寶尚未開放個人收款插件,讀者付款非常麻煩,開通一年僅收到了41.18元。2012年,他替換了支付寶的收款插件,但此時博客早已式微,他至今沒有收到超過100元,還有人因為這個功能,給他留言說,“該醒醒了”。

避開“扒糞”題材

不論是在眾籌網站上發起項目,還是個人獨立在互聯網上眾籌,選題的安全性都是被首要考慮到的因素。

馬偉強的解釋是:眾籌網站隻是籌款平台,不涉及報道選題的發布,這些報道自有其發布的媒體平台把關。

即便這樣,他們也不歡迎意識形態、政治性以及攻擊性的題材,以免造成法律和政策的衝突。馬粗略地描述了一下原則。

馬說,目前還沒有發生因為這些限製而與新聞項目發起人在選題上意見相左的情況。

信海光和羅東等人,在接到眾籌網的邀請時,都主動想到了避開“扒糞”題材(“扒糞”一詞來源於美國19世紀下半葉的“扒糞運動”,意指新聞揭黑)。羅說,新聞眾籌是個新東西,一開始不能選擇尖銳的社會調查等激進題材,這樣的報道還是適合由媒體組織來操作,而不是媒體個人眾籌。

即便這樣,2013年12月初,眾籌網上的“新聞”這個類目名稱,被謹慎地改為了“資訊”,馬說這是出於風險考慮。在短期內,眾籌網上的新聞項目仍將集中在科技、時尚、娛樂和生活這些領域。

不過,眾籌網還是在提供給記者的一份書麵答複中寫道:行業調查、深度報道、係列報道都可以在“新聞眾籌”裏實現……我們期待能有更多好的選題,更期待能在眾籌網的“新聞眾籌”平台上產生普利策獎。

另一家也提供文字作品眾籌的網站“讚賞”,雖未打出新聞眾籌概念,但其上線項目,不少也是媒體人的作品。這個網站的創始人陳序,有逾20年媒體從業經驗,他強調該網站的服務對象是“原創人”。

陳序說,“讚賞”目前是邀請製,選擇的作者都在專業素養和判斷能力上值得信賴,這些作者自有風險把握能力,知道自己的題材尺度。

在“讚賞”上,除了類似眾籌網那種發起項目籌款完成的模式,另一主要模式是資助者自由付費後取閱作者已完成文章。陳序對在中國通過眾籌進行新聞調查題材並不樂觀,“這樣的題材,可能因為管製等原因沒法完成,這就需要眾籌平台跟進退款等各種善後處理。這種不確定性,需要網站有很強的新聞專業判斷和很高的風險衡量能力。”

劉建鋒是所有新聞眾籌嚐試者裏最激進的少數人之一,他以個人身份眾籌資金進行調查,他說,自己是通過不提前暴露報道選題,以及“不情緒化做事”“專業性敘述”“不對個人有攻擊性”等方式,來降低風險。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講師、法學博士周如南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眾籌新聞通過“無組織的組織力量”探索新的新聞生產方式和內容,這本質上是一場新聞革命。但眾籌新聞最大的問題在於,眾籌新聞可能變成迎合資助者的新聞生產方式。此外,還存在運作模式和合法性邊界尚不清晰、公眾新聞消費習慣尚待改變等問題。

(本文作者係南方周末記者 陳中小路 劉韻珊)

嚐試“眾籌”的中國動畫電影

一個半月,1582600元。這筆錢來自3593位網民,給尚在製作中的一部動畫電影《大魚·海棠》。最少的給了10元,最多的一個人拿出50萬元。2013年8月1日,動畫製作人梁旋在“點名時間”網站發起的這項“眾籌”完成了。

《大魚·海棠》是梁旋和他的老校友、老搭檔張春聯合製作的,醞釀十年,劇本創作五年。目前呈現給公眾的隻有十分鍾片段,場景取材福建客家土樓,寫實畫風,人物造型和動畫的準確精致,被認為足以媲美日本同類影片,在愛好者中早有了大名氣。影片遲遲不能完成,原因很簡單:差錢。

同一時期在“點名時間”籌資的還有一部動畫電影——《十萬個冷笑話》。它最初是連載的網絡漫畫,後來改編為動畫短片,每集5分鍾,至今總共做了12集。

在這些短片中,葫蘆娃和蛇精戀愛,哪吒是個娃娃臉的肌肉男……無厘頭、無節操的橋段和人物讓它非常“接地氣”,單優酷網一家數據統計,12集的播放總量已達到16659萬次。

這樣的熱度讓主創團隊決定啟動電影版。2013年3月26日,電影版《十萬個冷笑話》開始眾籌。目前已籌到1346000元,來自5348人,其中有3位各出資10萬元。他們的籌款還在進行,到2013年8月22日結束。

通過網絡向愛好者直接籌款,對整個中國動畫行業都是新鮮事物。

一百多萬元的資金,對於一部電影的製作費用來說,並不算大數額。比如,《大魚·海棠》的製作投資在2500萬元左右,《十萬個冷笑話》則至少在一千萬以上。他們發起“眾籌”,並不是真的為了籌集成本。

“未來十年,中國動漫也得超過七百億”

2003年,清華熱能專業大三學生梁旋“自我意識覺醒”,主動輟學。輟學後經濟是個大問題——宿舍沒得住,租房要人民幣。梁旋拉上清華美院的張春一起做動畫flash,那年搜狐舉辦一個動畫短片大賽,最高獎金5900元。

之後一整年,他倆都沉浸在做短片拿獎金的成就感中。“2004年我們參加了十多個比賽,每個比賽都拿第一名。我們就想是否可以靠獎金生存下去。”梁旋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這年,《大魚·海棠》雛形誕生,起源是梁旋的夢:一條小魚慢慢變大,一群古老巨大的魚跟著他自己在深海溝裏暢遊。

2005年,梁旋和張春成立彼岸天動畫公司,想把《大魚·海棠》做成電影,公司不到20人,都是高校年輕學生。2007年,他們接觸上海文化廣播電視集團,對方承諾投資《大魚·海棠》。

之後三年,《大魚·海棠》資金一直沒到位。2009年《喜羊羊和灰太狼之牛氣衝天》上映前,幾乎沒有國產動畫電影可以賺錢。所有投資商對《大魚·海棠》都沒信心,上海文廣說可以拿出300萬,拍個短片,不要電影。

“300萬?我們自己都可以拿出300萬。”梁旋擰著眉毛,告訴《南方周末》記者。2010年,電影計劃擱置。

梁旋心裏有本賬:“在中國,目前(注:2013年)遊戲業產值有六七百億元人民幣,動漫產業隻有一百多億。但動漫在所有國家都是比遊戲還要大的產業。這意味著未來十年,中國動漫也會超過六七百億元人民幣的規模。”

“國內電視台已經養成習慣,不願意花錢買好的動畫。動畫是要花大錢的,要請明星,要有製作。否則就淪為做工粗糙的低幼動畫,一分鍾幾千塊錢。動漫衍生品也是不可能賺到錢的,90%的衍生品利潤會被盜版拿走。”梁旋說。

2012年,全國影院一共上映了20部國產動畫電影,總共票房在4億元左右。2013年,截至6月,國產動畫電影總票房已經超過2012年全年的總和。《巴啦啦小魔仙》《洛克王國2》和《賽爾號大電影3》票房都過了億。

上網籌錢,環遊世界

2013年6月4日,梁旋在新浪微博上公開了《大魚·海棠》的一段樣片,並附上長文,介紹動畫。目的很明確:電影製作“中期資金仍缺1300萬”,想要尋找“可以幫到我們的人”。

梁旋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微信賬號、E-mail地址全部公開。

微博被導演李少紅等人轉發,很快被轉5萬次,閱讀量達2700萬次。梁旋的手機響個不停,他非常興奮。

在北京城另一個角落裏同樣興奮的還有台灣人張佑,他經營著中國目前最大的眾籌網站——“點名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