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國際化:校園文化發展的方向(1 / 3)

學院所處的時代是高等職業教育風起雲湧的時代,融合文化是現代大學的重要功能。當今世界是個開放的世界,其實質是文化的開放。當代文化有兩個顯著的特征,一是浩如煙海,二是多元化,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本土與外來文化正在相互衝撞與融合,這不僅使得意識形態領域的滲透與爭奪更加深刻,而且使得現代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相互衝撞與融合下呈現出勃勃生機。隨著當今世界的日益開放,現代大學正在日益成為多元文化溝通與融合的橋梁,正在逐步地實現國際化。生活在這樣的時代,領略著全球之風,牧醫學院人要勇於站在時代前列,迎接挑戰,要放眼世界,在辦學模式、教材改革、課程創新、管理深化方麵下功夫,不斷與國際接軌,不斷奮進。

一、開拓視野,融合中西教育文化

“教育要麵向未來、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世界,可以說是麵向現代化的空間上的擴展;麵向未來,則是麵向現代化在時間上的延伸,這三者是緊密聯係著的。教育要堅持“三個麵向”,歸根到底就是要盡快地建立起既符合我國教育規律又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科學體係,以便更好地培訓出承載中華民族複興使命的新型人才。

在中國教育與國際教育文化交流中,首先要樹立起正確的指導思想。我們要堅持“拿來主義”和“給予”有機、辯證的統一。“拿來”需要我們要有海納百川的勇氣和氣魄,積極吸取外國教育的先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手段方法,改變我國高等教育落後的局麵。“拿來”不是死搬硬套,不能“食而不化”,需要我們結合我國國情、民情、校情進行消化吸收,成為我們教育發展的有益營養。

在國際交流之中牧醫學院人不能一味“拿來”,牧醫學院人還需要善於不失時機地“給予”。我國的教育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底蘊,校園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牧醫學院人在國際交流之中有理由理直氣壯地宣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教育文化和校園文化,隻有在“拿來”和“給予”中才能永立於時代前列,才能將高等職業教育融入世界教育之中,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文化和校園文化。

二、勇於探索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是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產物,從18世紀60年代至今,職業教育的作用不斷被世界各國認識,如果一個國家隻有發達的普通教育而沒有發達的職業教育,就不可能使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不可能使經濟有較快的發展。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正是我國經濟蓬勃發展的產物,它的誕生、發展為我國教育事業開辟了新的廣闊天地,極大地推動了技術人才的培養工程。學院和全國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一樣,努力學習國際高等職業教育經驗,結合國情,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人才的培養模式。

1.人才的培養目標

各發達國家大量培養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在培養目標中明確規定人才的服務領域和對象,使辦學方式、專業設置、教學內容等與部門和企業的實際技術水平和生產狀況緊密聯係,培養了大批能把各種構思和設想變成現實,能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的“橋梁式”的中高級技術人員。我們正是製訂了這樣的人才培養目標,不斷為本地區本省乃至全國培養了一批畜牧獸醫、獸藥生產、食品加工等各類專業人才。今後我們要緊緊圍繞我國新農村建設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人才培養的模式和人才培養目標,著地培養“四能”人才,即“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幹好”的人才,服務基層、服務三農、服務職教。

2.教學模式

當今國際上流行多種高等職業教學模式,如加拿大的CBE職教模式、德國的雙元製教學模式,MES就業技能模塊教學法。

3種教學模式均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引導者。這一點是我們在教學理念中一貫堅持的,因而與之相通。MES模式正是我們現在努力實行的培養學生技能的現場教學規範。在MES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關注市場動態,進行職業分析,及時更新課程和培訓內容;教師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與操作技能,注意培訓與生產的有機結合,這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成功教學模式,也是我們正在努力實施的教學模式。

3.課程模式

高等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變革中發展最活躍、最深刻、最敏捷的領域之一,而其課程模式的變革尤其明顯,對社會變革、文化變遷、時代轉換的反應更為敏感。近20年來,興起的高新技術革命浪潮,對職業教育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出現了在課程的價值取向上,重視社會需要與個人需要協調;在課程設計的內容與形式上,越來越重視種類、職業門類之間的結合;在課程設計目標上,重視學生全麵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在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上,重視調查和實驗研究等發展態勢。

國際上,課程模式類型大致分為行業單元型、職業群集型、階梯訓練型、職業發展型、概念統整型和綜合型。

深入考察研究這6種課程模式,學院認為,這6種課程模式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性,而學院的課程模式是從傳統課程模式(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改造過來的,加之學院現有的實驗實習條件,尚不能完全實施其中某一課程模式。學院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吸納國外課程模式加以創新,形成學院的課程模式。學院現在進行的教學模式取得可喜的成果,學院還需要不斷精心研究和探索,做好動態式教學模式的推進工作,隻有這樣才能高效、快速地培養合格人才。

4.師資隊伍的建設

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教學質量的關鍵,曆來受到國內外教育家的高度重視。教育質量是職業教育的生命,而保證職業教育質量的關鍵在於高質量的師資。為了培養高質量的職教師資,適應職業教育和本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逐漸建立了以正規的普通高等職業師範院校和培訓中心為主要形式的比較健全的師資培養體係,多渠道、多形式地為職業教育培養合格教師。

學院應繼續努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經過幾年努力打造出一支適應高職教育、較為雄厚的師資隊伍。除了注意從技術師範學院、高等院校師資班、工廠、企業單位聘請兼職教師外,學院還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拓寬選人用人視野,積極采用國際現行的師資培養途徑,招納人才,做到用人所長、人盡其才,積極創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建設一支結構優、素質好、活力強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我們的措施是:引進、培養、外聘。

引進:製定優惠政策,拓寬引進人才渠道,采取人才引進與智力引進並舉的辦法,營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環境,讓優秀人才充分施展才華。初步預計從現在到2010年要引進人才200多名。對國內外知名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科技開發人員,采取調入、兼職、來校講學、擔任客座教授或參與科技開發、項目谘詢等引進方式。

培養:優化學曆結構,完善在職教師的培訓進修製度,嚴格執行學院的繼續教育製度,定期對教師進行現代職業教育理論、教育技術等方麵的培訓;有計劃地選送一批中青年教師到國內外大學和知名企業參加培訓、進修和鍛煉,拓寬其視野,學習國外先進的職業教育理論和經驗,提高其業務水平和更新知識技術,豐富其實踐經驗,提高實踐能力;有計劃地培養一批中青年專業帶頭人,逐步形成一支由學術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組成的“雙師型”梯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