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聘:建立200人以上的校外師資人才庫,積極聘請一定數量的外籍教師和生產企業第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和高級技師。
總之,通過不懈努力,學院將會打造出一支高素質的高等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承擔起學院高等職業教育的重擔。
5.人才培養的有效基本途徑——合作辦學形式
20世紀60年代以後,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最有影響的觀點在國際教育界引起了普遍注意。國外教育界也提出了職業教育應擺脫以學校為中心的模式,職業教育應是貫徹終生的教育,形式是多樣的,德國是“雙元製”合作辦學形式,美國是“合作教育”,英國是“工讀交替製”的合作教育,日本是“產學合作”辦學形式。這些國家在自身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實施的辦學形式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學院在培養人才模式上,堅持產學研結合,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一是堅持4個緊密結合:堅持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堅持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的緊密結合,堅持師生能力培養與產學研一體化基地建設的緊密結合,堅持培養人才與服務社會的緊密結合。二是開創“五環育才模式”:圍繞畜牧業產業鏈設置專業——依托品牌專業辦產業(產學研一體化的基地)——做強特色產業,為培養學生和鍛煉教師提供平台——依托特色專業和產學研一體化基地,為本省和中西部地區培養畜牧業人才——以產學研一體化基地為載體服務地方畜牧業。三是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緊扣畜牧業產業鏈,產學研結合育才人。”我們有理由相信,隻要堅持結合學院專業特色,不斷創新,永做產學研結合培育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先鋒,一定會把學院的教育事業推向輝煌燦爛的明天。
三、不斷變革教材,適應高等職業教育培育人才之需
高等職業教育對傳統教材觀和教材發展類型提出了新的課題。學院在教育改革的強勁東風下,結合自身發展的特點,進行了一係列的教材重大改革,形成了具有高職教育特點、適應專業需求的係列化教材。
在傳統觀念中,總是把教科書與教材混為一談。從當今教育觀念來看,教材是學校教學中各學科的內容,也就是教師從事教學時所用的材料,包括教科書、書報、雜誌、圖書、實物、模型、補充讀物、影片、視聽媒體、產品目錄、說明書等。所以教科書並非等於教材,而隻是很多教材中的一種。亦即學校根據課程和知識體係、結構為學生所設計的書本和教學資料才稱為教科書,而其他實物、模型及影帶、投影片、教學單、講義等媒體,係屬於另一種形式的教材。
學院充分認識教材在教學中的作用地位,建立起較為科學的教材標準。為此,我們對以往的教材進行了大膽改造,使教材在科學、實用、富於針對性的基礎上,能突出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能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
學院組織相關大量課程的教材進行編寫。編寫的教材,做到每章節有醒目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習內容重點明確,注意將理論引導至生活化、趣味化、實用化的實例,且具有前後的邏輯關係,每個學習段落間有學後評量的測驗和解答,形成新穎的教材結構。
在教材內容上,做到了內容深入淺出,易於理解,循序漸進,難易適中。不僅如此,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素質和專業水平,學院對所有專業課程進行技術梳理,針對行業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編寫了各專業技能手冊,為引導教師和學生教學和學習提供了科學、適用的保障。
在教材運用中,學院做到高等職業教育內容必須融合科技變遷、發展與行業需求,與時俱進,密切了解行業新穎技術和內涵,適時補充,充分利用電化教學媒體,發揮教材的最大效益。學院鼓勵教師利用課餘時間自行規劃、設計、編製補充教材,尤其是在新設專業課程方麵,給予了積極支持和鼓勵。
進入21世紀後,當今國際上職業教育教材又有了新的發展,我們綜合考察了大量外國職業教育的教材,大致可分為3類:單位行業的教材、群集教育的教材和能力本位教材。
對照上述3種類型教材,學院教材是3種類型的結合,在教材編寫中有單位行業的特點,又沿襲了基礎、專業課程設計的傳統做法,又揉入了能力教育的一些元素,但這種結合距離教材的科學性仍然有一段路程要走。
高等職業教育教材的編撰依照國際上職業教育要求,必須先進行行業分析。行業分析的意義和重要性就在於為了達到有效的技能教學與選擇良好的課程內容起見,針對某一行業的工作與操作等加以列表分析,找出教學上所必需的操作技能、相關知識、工作態度及應用設備、工具材料,再按難易順序排列組織成教材,供行業教學上使用。行業分析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課程與教材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學院對教學計劃進行的論證,采用動態的計劃模式對課程設計進行不斷研討和更新,是一定程度上對行業分析的采用,但這種采用尚未完全深入到教材的精髓之中,有待不斷努力,使教材與高等職業教育相適應。
國外現行職業教育行業分析采用下列方式:
首先,探索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和未來的人力需求。
其次,針對學生畢業後將進入的行業,調查分析該行業中技工的工作內涵。
第三,列出其技術項目,調查訪問當地行業人員,以了解各技術項目“是否目前還應用”、“是否在剛就業的頭一年就用到這項技術”、“是否很難做”、“做這項技術工作,花費時間長不長”、“對就業成功是否很重要”。
第四,把各項技術項目,依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列出來。
第五,再考慮各技術項目的“難易程度”、“消耗時間”、“行業中,執行這項技術工作的人數、所占的比例”以及“就業後要多久才用到這項技術”等因素,來安排各項技術項目的教學順序。
第六,針對預定教授的技術工作項目,撰寫“行為目標”,該目標包括“做什麼”、“用什麼工具設備”、“在什麼情況下做”和“達到什麼樣的測驗標準”。
顯而易見,在高等職業教育教材建設中,學院處在摸索階段,隻做了粗略的一些工作,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做好教材的研發工作,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
當今世界,高等職業教育中最流行的是能力本位高等職業教育觀念,在此基礎上派生了能力本位單元教材。能力本位單元教材是在收集有關方麵人力供需情形、就業市場需要何種程度的人才等,並了解學生生理與心理的成長需要、能力背景,與學校的現有設備、機具及教學環境等相關資料的基礎上,依托行業分析,擬定出行業技術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單元、教學行為目標和評價標準,並為學生編製出自學單元教材、教學資料。這種以能力本位單元教材必須要在大量調查、實驗、評鑒後不斷進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