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段乃因金石書畫由得而失的遭際引發的哲理性認識:所謂有無、聚散之變化,乃人間“常理”,且自己“亡弓”,未必他人不“得之”,亡與得皆不足道也。此議論固然是清照曠達之言,視世間萬事終歸於一空,被宋曹安評為“有識如此,丈夫獨無所見哉”(《讕言長語》卷下);但亦未嚐不是清照的自我安慰之詞。
此文乃李清照之傑作,備受後人讚賞,明郎瑛稱李易安“文婦中傑出者,亦能博古窮奇,文詞清婉”,“予觀其敘《金石錄》,誠然也”(《七修類稿》卷十七)。更有人妙語解頤:“迄今學士每讀《金石錄(後)序》,頓令精神開爽。何物老嫗,生此寧馨,大奇大奇!”(明張醜《清河書畫舫》申集引《才婦錄》)此文“奇”在不僅將對《金石錄》的評介與對金石書畫的劫難之記載緊密聯係,更將國家存亡之感與夫妻同誌之情、人生散聚之理融於一體;記事則淋漓曲折,敘致錯綜:真乃大家手筆,確可謂“宋以後閨閣之文,此為觀止”(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卷九《藝術》)也!
5.《打馬圖經》序①
慧則通,通即無所不達;②專則精,精即無所不妙。故庖丁之解牛,③郢人之運斤,④,師曠之聽,⑤,離婁之視,⑥大至於堯舜之仁,⑦桀紂之惡,⑧小至於擲豆起蠅,⑨巾角拂棋,⑩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後世之人,不惟學聖人之道不到聖處;雖嬉戲之事,亦不得其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夫博者,無他,爭先術耳,故專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且平生多寡未嚐不進者何?精而已。
自南渡來,流離遷徙,盡散博具,故罕為之,然實未嚐忘於胸中也。今年冬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江浙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不失所。易安居士亦自臨安溯流,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第。乍釋舟楫而見軒窗,意頗適然。更長燭明,奈此良夜何?於是博弈之事講矣。
且長行、葉子、博塞、彈棋,近世無傳。若打揭、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倉、賭快之類,皆鄙俚不經見。藏酒、摴蒲、雙蹙融,近漸廢絕。選仙、加減、插關火,質魯任命,無所施人智巧。大小象戲,弈棋,又惟可容二人。獨采選、打馬,特為閨房雅戲。嚐恨采選叢繁,勞於檢閱,故能通者少,難遇勍敵;打馬簡要,而苦無文采。
按打馬世有二種:一種一將十馬者,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馬者,謂之“依經馬”。流行既久,各有圖經凡例可考;行移賞罰,互有同異。又宣和間人取二種馬,參雜加減,大約交加僥幸,古意盡矣。所謂“宣和馬”者是也。予獨愛“依經馬”,因取其賞罰互度,每事作數語,隨事附見,使兒輩圖之。不獨施之博徒,實足貽諸好事,使千萬世後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也。
時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易安室序。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