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聯想高於一切(4)(3 / 3)

有個名叫“阿果”的人是支持倪光南的。他為2004年11月出版的《失去聯想》一書作序,尖銳地批評柳傳誌的“貿工技”。不過,他把柳傳誌的所謂“貿”歸結為聯想早期的“運營彩電、布匹、旱冰鞋”,顯然是一種誤解。他將倪光南的意見概括為“聯想的基因,就是技術成果的產業化運作”。如果這是準確的,那麼我們可以認為,這同柳傳誌的看法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區別。事實上,柳傳誌從未試圖否認漢卡在聯想早期曆史上的重大作用,同時他又堅持認為,聯想的最大功績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把技術變成錢”。

“一個高科技企業的任務之一是完成把產品換成錢的過程,”他說,“這是一個係統工程。”他的意思是,這個“係統”包括科研、開發、采購、生產、銷售、服務等諸多環節。科研是重要環節,但絕不是全部,甚至在很多情況下也不能成為最關鍵的環節:我可以說一句大話,我沒有倪光南,也一定能把這個公司做起來;倪光南沒了我,想再找一個合作夥伴,會非常困難。後來我反複研究過這個事,結論是:我沒有這個技術,還能找別的技術。我一定能找到!所以我現在也總是對我的員工說,一個好的技術很難得,但是更難得的是好的企業管理者,如果你的技術出來以後,沒有一個好的首席執行官,這個事還是做不好。

“技術派”聽了這話,必定嗤之以鼻,會說柳傳誌一定忘了當年如饑似渴懇求倪光南出山的情形。此後很多年裏,他們一直批評聯想缺少核心技術,是因為辭退了倪光南這樣的技術領袖帶來的惡果。他們滿懷自豪感地回憶,早期公司的規模雖小,但產品利稅率可以達到29.7%,其中“七型漢卡”的銷售單價2500元,毛利率高達98%,這正是“體現了高技術產品的特征”。此後產品的利稅率迅速下降,到1991年為10.8%,到1998年不到3%,原因都在於產品的技術含量降低了。但是另外一些人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們認為,公司早期的產品利稅率如此之高,不是因其技術含量,而是因其市場需求和公司的營銷。而今天計算機市場的供求關係已經發生徹底變化,“98%的暴利時代”永遠隻能留在20世紀80年代的曆史中。

90年代這場爭論中的個人色彩漸漸淡去,能夠留下來的記錄都與個人無關。盡管我們總是由於新技術的產生激動不已,但是隻要想到,在聯想早期的曆史中,是營銷成果而不是新奇的設計讓技術人員興奮起來,就不得不說,技術當然是推動計算機世界前進的力量,但若僅僅憑借技術,那就一事無成。就像美國《福布斯》雜誌記者傑弗裏·揚說的,“一項技術發明出來之後,很快就變得無秘密可言,真正使世界大不一樣的,是推動這項技術的能力。”在一本膾炙人口的著作《電腦革命史》中,傑弗裏·揚用60年計算機發展曆史上的無數故事,證明了“科學隻是提供燃料,商業才是發動機”。正是由於這個理由,傑克·韋爾奇才會說:“通用從來就是一家全球性的貿易公司。”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也才會說:“第一條是你的產品要賣得出去,這是最重要的。科技在科技企業裏麵隻是很多種因素中的一個因素。隻有在市場營銷、管理、資金、人才等等因素都具備了以後,你的研發才上升為最重要的因素。”

公司曆史上難得的平穩期

1995年秋:公司曆史上難得的平穩期導致公司內部重大危機的爭執暫時結束。海麵上重新風平浪靜,倪光南固然是輸了,但柳傳誌也很難把個人的勝利化為公司的勝利,因為一道精神的裂口已深深地刻下,就像海底的鴻溝。從這以後,技術專家與經理人員之間的信任和默契蕩然無存。倪光南在公司依然保有自己的辦公室和秘書,工資和其他待遇也和以前一樣,可事實上,公司從此不再有總工程師這個職位。好在一代新人已經成熟,他們憑借個人的智慧和努力,很快填平了雙方的鴻溝,被後來的人們編織成又一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