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西柏坡時期黨麵臨的形勢和任務(1)(2 / 3)

2.中共中央移駐西柏坡

中共中央撤離延安後,踏上了轉戰陝北的征程。1947年3月29日,在陝北清澗縣棗林溝村舉行會議,討論中央機關行動問題。會議決定,成立中央前敵委員會(簡稱中央前委),由中央書記處的3位書記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留在陝北,主持中央工作;成立中央工作委員會(簡稱中共工委),由劉少奇、朱德、董必武組成,劉少奇為中央工委書記,朱德為副書記,董必武、彭真、康生、陳伯達為常委,伍雲甫為秘書長,前往晉西北或其他適當地點進行中央委托的工作。會議前一天,中央還成立了後方委員會,以葉劍英為書記,楊尚昆為副書記和後方支隊司令,轉移到晉綏解放區,負責中央機關的後方保障工作。這就是我黨曆史上的“三委分工”。

棗林溝會議之後,以劉少奇為書記的中央工委,3月31日從陝北出發,經晉綏解放區,1947年4月26日,劉少奇、朱德率中共中央工委到達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城南莊,聽取了中共晉察冀中央局的工作彙報。5月3日,劉少奇、朱德到達河北省平山縣封城村,見到了晉察冀軍區領導人聶榮臻、蕭克和羅瑞卿等。經過調查了解得知,西柏坡一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適宜中央開展工作。具體說來有以下四個方麵的原因:

第一,優越的地理位置。西柏坡一帶村莊處於平山縣中部,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會處,三麵環山,一麵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距華北重鎮石家莊僅90公裏。這裏交通方便,既適宜危急時刻向山裏撤退,又便於順利之時向城市進軍。可謂依山傍水,能攻能守,可進可退。

第二,良好的群眾基礎。平山縣革命發動較早,大革命時期就建立了共產黨的組織。到1946年,全縣有黨支部608個、黨員近2萬人。抗日戰爭爆發後,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聶榮臻在這一帶創建了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並不斷擴大人民武裝力量,出現了不少帶有地域色彩的武裝團體,“平山團”就是其中之一。西柏坡村1937年冬建立黨組織,到1948年時已有黨員40名,占全村人數的12.3%。

第三,豐富的物產資源。西柏坡村一帶沿滹沱河,依山傍水、灘地肥美,稻麥兩熟。對於西柏坡一帶以及平山縣的經濟條件,聶榮臻元帥曾這樣說過:“平山縣可稱得上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

第四,適中的村落分布。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村子較小,人口較少,村與村之間相距多在1-2公裏。據當時參加實地考察和選擇西柏坡為中央所在地的朱德總司令的秘書潘開文的回憶說:“我們當時是這樣考慮的:一是村子要適當集中,將來後委一些機關要來,能放得下;二是交通要便利,便於和各解放區的聯係;三是安全問題。如果村子很大,目標也大,人多不便於保密。西柏坡村子較小,後邊有個小山好防空,並且離周圍村有一段距離(1公裏左右),便於保密;四是住宿條件。西柏坡當時許多房子被鬼子燒了,但基礎很好,便於建設,將來住在一起比較集中,方便工作。”

由此看來,西柏坡的被選中如同曆史上每個革命大本營的選擇一樣,既要著眼於眼前的戰爭需要,又要考慮到將來事業的發展需要。西柏坡具備了這樣的條件。

1947年5月10日,劉少奇、朱德致電中共中央,建議中共中央工委暫時設在晉察冀。

同日,中共中央複電同意中央工委留駐晉察冀。7月12日,中共中央工委常委劉少奇、朱德、董必武、康生、彭真等已到齊,遂於西柏坡村正式辦公。為了適應戰爭環境,當時中央機關對外保密,稱“工校”、“勞大”。劉少奇(化名胡服)任校長,朱德為董事,稱朱校董。1948年4月上旬,楊尚昆率領中央機關和中央後委留守人員經半個月行軍,到達西柏坡。4月23日,周恩來、任弼時率領中央機關部分工作人員抵達西柏坡與中央工委會合。5月26日,毛澤東由河北省阜平縣花山村到達西柏坡。這樣,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五位書記,經一年多的轉戰,在西柏坡會合了;中央前委、後委、工委“三委”合並為統一的中共中央。從此,西柏坡成了中共中央新的所在地,成了指導中國革命走向全國勝利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