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自始至終你沒有找到合作的夥伴。這時,你要從自身找找原因,是不是你在別人心目中沒有足夠的能力、信譽和影響力。
二是你自身的信譽可能確實有些問題,別人對你的存在懷疑了。
三是沒有足夠的合作意識和合作的技巧,使你經曆過幾次失敗的合作,這將對你產生一些不利的影響。這樣,你即使主動去找人合作,別人也可能心有隔閡,不敢輕易與你合作。
因此,成功的合作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好像隻有極少數人有過成功而愉快的合作經曆,大多數人都在合作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而鬧得耳紅臉赤,分崩離析。
那麼,如何與客戶促成合作呢?這就需要你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技巧。這就需要你把握時機,達成共識。最好抓住對方的認同感,並將認同感及時轉化為合作的契機。
“新鴻基”財團和已故財團董事主席馮景禧的大名,在今天的香港可以說是路人皆知。在新鴻基的創業和發展史中,還有一段傳奇般的故事呢。
馮景禧,廣州人,早年販運魚苗去台灣,船在汪洋中遭遇風暴,險些葬身魚腹,後來經營證券生意獲得巨大成功,獲得了“股壇教父”的美名。但馮景禧發家的基礎卻是房地產買賣。
50年代後半期,香港漸漸擺脫了二戰的陰影,經濟的恢複和發展極快。由於香港人多地少,百廢俱興,房地產的需求量巨增,房地產的價格直線上漲,勢頭極旺。馮景禧雖然看好房地產,但苦於資本有限,無法經營。難道要眼睜睜地看著這大好的時機從眼前溜掉嗎?馮景禧很不甘心。
一天,馮景禧碰到生意場上的好朋友郭德勝和李兆基。郭德勝和李兆基後來都成了香港的超級富豪,但當時他們倆都和馮景禧一樣,在香港都隻是剛剛開始創業的小業主。談到當前的形勢,三人都有同感,即都看好房地產業。由於三人水平相近,一拍即合,便夥同另外幾個人,於1985年創立了“永業企業公司”,從事房地產經營。
在他們三人之中,郭德勝年紀最大,長李兆基十五歲;馮景禧居中,長李兆基三歲。郭行勝老謀深算,火候老到;李兆基反應敏捷,足智多謀;馮景禧則精通財務,擅長分析。公司雖然還有其他的股東,但真正情投意合的隻有馮、李、郭三位,人稱“三劍客”。1963年,三人索性甩開其他股東,組建了“新鴻基企業有限公司”,開始準備在地產界大幹一場。
為什麼將公司命為“新鴻基”呢?公司名號的“新”取自馮景禧的“新禧公司”,“鴻”取自郭德勝的“鴻昌進出口公司”,“基”則取自李兆基的名字。這三位朋友,個個精明,論膽識與才略各有千秋,三人聯袂,齊心協力,更是無人匹敵。三支寶劍一齊飛舞,在當時香港的地產界攪起了一股狂濤,逐漸發展成“地產界的巨霸”。於是,三劍客的美譽不脛而走。
三劍客攜手合作十年之久,惺惺相惜,情深誼厚。“新鴻基”在他們的上司之下,取得了輝煌的業績;從1965年到1972年,新鴻基企業經手出售的數字,總價值多達5。65億港元。
俗話說,一山難容三虎,何況如今是三隻猛虎。當初,三劍客因為各自力量都不足在地產界施展拳腳,而彼此又都相中了地產,才擰成一股繩,合力發展。經過十年的努力,公司的資本雄厚了,個人的積累增加了,每個人都可以獨闖天下,另建王國了,三劍客再一起打江山,似乎也有這個必要了。除了老大郭德勝仍然致力於房地產生意外,馮景禧和李兆基都放棄了地產業,走上了新的經商道路。
“不責人所不及,不強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這是自古以來為人處世的至理名言。要想成就事業,不能單憑匹夫之勇。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三股合成的繩子不易折斷。這些道理雖然質樸簡單,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付諸實踐。與人合作,必須要有寬大胸懷,要有高尚的人品,這樣一來才能贏得他人的認同。小肚肌腸,計較營營小利者,無論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知已和幫手。當然,你一定要在他人認同的時候,瞬間抓住契機,從而達到合作的目的。否則,認同的價值將大打折扣,也會使你痛失良機。
與客戶相處時,你應掌握的要事之三——將認同感轉化為合作的契機。
5、建立和諧的私人關係
據古老的東方理論講,世界是由陰與陽相互作用之後產生的。因此,任何動力都是陰與陽的合力,隻講“陽”不講“陰”,或是隻講“陰”而不講“陽”,都是頭腦簡單的表現。在社會生活中,表麵上繽紛色彩的“陽”的東西可能大都是由背地裏“暗渡陳倉”的“陰”的東西決定的。因此,多在“陰”處動腦筋,常常能收到“陽”所不及的效果。
與客戶相處時,也要注意這一點,就像人們常說的“樹挪死,人挪活,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盯緊主要目標,全力以赴,固然非常重要,但是對於目標及目標周圍的那些重要人物,也要多多花些心思,有時甚至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是說你可以與客戶建立非工作性的私人關係,同樣也可以使你達到目的,促成合作的順利進行。
紐約某大銀行的理查斯·華特奉上司指示,秘密進入某家公司進行信用調查。正巧華特認識另一家大企業公司的董事長,這位董事長很清楚該公司的行政情形,華特便親自登門拜訪。
當他進人董事長室,才坐定不久,女秘書便從門口探頭對董事長說: